《大唐神匠》
第44节

作者: 牧大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刚大哥,你真发财嘞,哪来这么多的锦缎哩?”允儿吃惊地问。
  “噢,你们有所不知,金城关守军要灌溉屯田,奉县令之命,我和十几个木匠赶做了个大筒车。县令大人受了嘉奖,一高兴便赏我锦缎二十匹。瞧,还有一把宝剑哩!对了,允儿,我那把宝剑可不能随便乱动!”
  “我说哩,咱村里人前日还私下里嚼舌根,说刚公子在县里做木匠出了名,这下发达了,不会再回南山岔了。”大娘说。
  “我也听说这话好一段时日咧,不过我可不相信这长舌头的鬼话,我晓得刚大哥一定会回来的!”允儿说。
  “还是允儿了解刚大哥嘛!”

  “去去去,看看把你美得,不说这咧。——阿爷,娘亲,我和刚大哥结婚的吉日卜好了吗?”
  “你个女娃急啥嘛?好不害臊你!娘亲和你阿爷都不急哩!”
  大娘的话让江涛也摸不着头脑,老人家最初火急,怎么现在倒从容淡定起来了?
  “你们当然不急!”
  看允儿要急了,老伯赶紧说:
  “这事儿谁不急,不过前段时间我去东皋里问了阴阳先生,这六月里没吉日,只好等到七月。”
  “那就是七月七乞巧喽?”允儿接过话茬说。
  “你个尕女娃子咋晓得的哩?”
  “阿爷,这我咋就不晓得咧?七月七日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会,古诗里都写着,不明摆着是良辰吉日嘛!”
  江涛也觉得真巧。一想到七月七日,自己这个“牛郎”就能跟日思夜想的“织女”允儿喜结良缘,心里不觉像吃了蜜一般甜。

  翻地播秋粮,开荒种苜蓿,一家人忙忙碌碌,不觉又过了几日。
  辗麦子,推磨盘,郑家决定用雪白的新麦面做汤饼,做馕,做点心。大宴宾客,娶回“刚公子”这个攒劲女婿。
  “老头子,最近咋费五谷得不行咧,这满满一罐子麦面,咋几天就见底咧?”
  “这有啥大惊小怪的?大后生个个身强力壮,成天里干重活,咋就不能吃哩?”
  “不对啊,那天早上我看老二背了八个馕饼,不就是放羊嘛,也不见得咱老二身强力壮,一个人能吃那么多吗?”
  老两口有点纳闷了。
  韩胜卷铺盖卷一走人,南山学堂便空出了一眼新窑洞。
  江涛决定在这里布置洞房,迎娶新娘子。郑老伯没了主意,南山岔人对此说法不一。
  有人说刚公子这是入赘郑家,既然是入赘,就得在老郑头家里办事。也有人说,南山学堂就是刚公子开办的,他在这里迎娶媳妇,就不算是入赘郑家了。
  还有人认为,不管咋样,刚公子一个外地人,在南山岔娶了婆娘不带走,自然是入赘的新女婿。
  不管别人怎么说,允儿心里都明明白白。茅草屋刚大哥入赘也好,新窑洞郑允儿嫁人也罢,只要能够和刚大哥比翼连理,她就心满意足。
  “阿爷,娘亲,要不这么办,就在咱家院子里招待客人,热闹热闹。等过上几日,我们再搬到南山学堂的窑洞里住,咋样哩?”
  允儿觉得这么更合适,江涛也并不反对,事情就这么定了。
  刚公子要娶媳妇了,西山盐坊停业几日,南山学堂自然也放假几日。
  三天前江涛跑了趟县里,将请柬亲自送到了县令胡大兄与守捉孔二哥的府上。他还特意书了两封请柬:一封是给老伯张有财的;另一封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是给里正张有年的。
  几个烧火女娃都是允儿的好闺蜜,平日里一起烧火煮盐,一起打打闹闹,一起读书习字,无话不说,谁都知晓对方心里的小秘密。她们这两日比允儿还激动哩,好像要嫁人的不是允儿姐姐,倒是自己似的。
  女娃们老早八十就把南山学堂韩胜住过的那眼新窑洞打扫得干干净净,装点一新,布置得和洞房没有什么两样。
  这边郑老伯家,大娘也腾出了自己和老头住的茅屋,铺上新被褥,换上新帷帐,贴上窗花,挂上大红灯笼,里里外外重新布置一番。

  屋子虽然简陋,但在大娘的精心打理下,散着浓浓的喜庆味儿。
  老伯和两个后生推磨舂米、杀鸡宰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大娘大婶们都来帮灶,拴弟她娘也在,她们最拿手的是炸面果、烤点心、熬杏仁粥。
  江涛也忙里忙外,直到半夜三更,才算准备熨帖。他打个呵欠,伸伸懒腰,眯了两个时辰。
  七月七日一早,吉时已到。江涛身着大红圆领袍,宽袖大裾,头戴蹼头,腰系革带,脚蹬长靿靴。在傧相的陪同下,来到允儿的闺阁,催促新娘子上轿。
  允儿抹着眼泪,轻轻啜泣,大娘也流着泪。等江涛说了一大堆贴心的话儿,她才瞟了一眼他,不舍地出了阁。
  江涛一个公主抱把允儿揽在怀里。两双眼睛死死盯住的那一瞬,两颗心也紧紧抱在了一起,纵有千言万语,亦不足表达此刻二人心里的幸福。
  江涛在她额头轻轻吻了吻,将他轻轻抱上彩车。
  毛驴车被装上了帷帐,花花绿绿,四面垂着五彩丝绦。拉车的小毛驴也戴上了大红花。
  江涛跨上枣红马,绕着彩车转了三圈。村里的攒劲后生,簇拥着彩车,嘴里稀里糊涂喊着自己也不明白的“且看抛赏,毕不寻常”,“障车”要好酒喜钱好吃的。伴娘从彩车帐子里抛出饧果铜子,大家争着抢着捡拾,好不热闹!
  彩车驶出郑家,穿过村子,绕过学堂与盐坊,最后又回到了郑家院门口。一帮孩子尾随而来,还在等着新娘子下马时的彩头。
  行过下马礼,在众人的百般刁难下,新郎官将新娘背入百子帐。年轻的后生们都争抢着一睹新娘妆容,尽管平日里他们天天都见着她。
  院子里人头攒动,宴席马上开始。有人来报:
  “县令大人驾到!”
  江涛赶紧出门迎接胡大兄。
  “可喜可贺呐,三弟!你孔二哥军中事务繁忙,今日不能亲临,托我捎了句话,说有空一定要补上!来人,把本官与孔大人的贺礼抬上来!”
  衙役们从马背上抬下来
  “大哥,礼重了!小弟谢过大哥大礼!来,里边请!”
  一见县令大人同刚公子以兄弟相称,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南山岔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我说刚公子从京城来有背景,你瞧是不是?”
  “听说他和胡县令还拜了把子哩!”
  “自从他打了个什么大筒车,还结识了个什么将军哩!”
  胡大人在上席坐定之后,捋一捋小胡子,从容不迫地朝人群环视一周,道:
  “今日乃刚公子大婚之日,本官前来贺喜,借此时机先向各位父老乡亲们问声好!”
  县令欠欠身子拱拱手,接着讲:

  “大伙儿别看刚公子年纪轻轻,但他本事不小,给本官长了脸,为本县立了大功。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呐!今日,本官要亲自为刚公子与郑允儿主婚。”
  傧相赶忙行了撤帐礼,把红男绿女一对新人拉到县令大人对面。
  县令大人站起身子,清清嗓门,大声宣布:
  “兹有京城长安籍男子刚涛,年一十九,同陇右道兰州金城县东皋里南山岔民郑忠良之女郑允儿,年一十四,皆为良民。天赐良缘,谨于大唐开元十一年七夕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同甘共苦,白头偕老!——金城县县令胡生河证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