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到大唐》
第53节

作者: 黄自在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书院目前的教师队伍,就那么几人,姚崇作为山长,同时兼任传统科目的教学工作,孙老负责医学,王维负责教授学子们吟诗作画,外加音律,身在大唐要科举必须在作诗上有两把刷子,至于作画和音律,那是用来陶冶情操的。
  作为云居书院的首位倡导者冯元一,说实在的就是姚崇孙老他们一开始也不知道他该教什么好,最后是冯元一拿出了一把新制的算盘,噼里啪啦一阵拨弄,彻底征服了几人。
  算盘这东西,在华夏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的“算板“,只是这么多年来,后世所用的算盘却始终没有出现,冯元一拿出算盘后,惊的姚崇孙老是下巴都险些掉了,算盘的实用性不言而喻,许多时候在他们看来极其难得的东西,在冯元一这总是能够不经意的拿出来。

  说冯元一擅长算学吧,他又能把商贾之道玩的是风生水起;说他擅长商贾之道吧,他又能在农业领域屡有创新;说他擅长农业吧,他又能搞出印刷术写出《西厢记》这样的小说,还能弄出《弟子规》这样的蒙学教材。
  最后孙老姚崇两人一合计,觉得冯元一这一身本领应该按上一个杂学最为契合,以孙老姚崇两位的身份来说,觉得冯元一完全当得起杂学大家这样的一个称呼。
  于是乎,云居书院就有了杂学这一科目,而且是属于冯元一的专属科目,其他人都教授不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朗朗读书声从云居书院传出,在这青山绿水畔,与自然交相辉映,远处田间有烟雾袅袅,那是农户们在烧些收割后的秸秆,它们的果实成为了粮食,身体焚尽后在化作田间的养分,循环往替。

  虽然说《弟子规》是冯元一专门为云居私塾准备的蒙学教材,但是姚崇觉得这是对圣人之学的高度浓缩,云居书院的每位学子都必须学习,并且以此作为行为准则,所以这云居书院的第一课,就是姚崇教授《弟子规》。
  别看姚崇马上七十了,但是站上讲台之后,他完全像是变了个人,精力充沛,一口气讲了一个半时辰
  云居书院师生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了状态当中,学生们早上赶到学院,直接召开了全员动员大会,山长姚崇宣布了云居书院正是开院,然后就直接开始了教学。
  中午,学生们吃了一顿此生从没有吃过的午餐,冯元一亲自掌厨,烧制了云居书院的第一顿饭,有荤有素,老少皆宜,二十个小子,吃的差点连舌头都吞了下去。

  看着这些狼吞虎咽的年轻人,冯元一想到了前世时自己求学的场景,出身在山沟里,第一次进县城读书时,吃到了食堂的饭菜,好像也是这种感觉。
  姚崇孙老跟着学子们一起在食堂吃了一顿午饭,也是觉得新奇不易,这种感觉,他们已经许久没有体会过了,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他们觉得自己似乎年轻了许多。
  饭后,学生们统一回宿舍休息,冯元一是按照后世大学宿舍打造,木质的上下铺,一间放放了四架床,可以住八个人。每个人都发了新制的被褥,躺在全新的宿舍全新的被褥全新的环境中,学生们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闻着新木的香气,闭着眼,畅想着未来的生活。
  书院的制度,还在不断的摸索完善当中,对于学生们来说,在书院里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新鲜的东西,人是新鲜的,教室是新鲜的,饭食是新鲜的,知识也是新鲜的。
  下午冯元一讲课。
  对于冯元一会怎么讲课,姚崇也不知道,同时也充满着好奇,于是在冯元一讲课的时候,他主动做到了最后排的座位上,与他一样想法的包括教师队伍所有人,孙老和王维都坐在了后面。作为书院的参与者,太子哥仨上午也跟着听了一上午的课,下午冯元一的课,他们同样充满着好奇。
  冯元一虽然年纪不大,但从小营养好,十五六岁的年龄身高却是差不多到了一米七,一身云居书院教室的青衫穿在身上,看起来有模有样。
  冯元一走进教室,带着一叠书,放在讲台上,清了下嗓子,说道,“上课!”
  王繟立即喊道,“起立!”

  随后二十个学生,一起喊,“老师好!”
  “同学们好!”冯元一笑着回应。
  这是冯元一特意的安排,一切尽可能的按照后世的一些规章知道来,包括上课喊起立,向老师问好。
  冯元一先是在背板上用粉笔写下了杂学两个字,然后说道,“山长教授你们四书五经,孙老教授医学,摩诘教授诗画音律,某教授的乃是杂学!”

  “那么怎么理解这杂学呢?你们可以理解为复杂的学说,也可以理解为包含生活各个方面的驳杂学说。某创新了做菜法和制酒法,改进了印刷术和曲辕犁,还作出了这算盘,某这大脑里面的知识纷繁复杂,你们若是学会了一道,即可在社会中有了立锥之能力!
  某希望能把大脑中的这些知识都传授给你们,然后借助你们的手,你们的口,将这些知识传遍大唐的每个角落,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那么,这杂学该从哪里开始呢?某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就从我们生活在最常用的记数开始!”
  冯元一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众人,侃侃而谈,那种感觉仿佛他又回到了从前,台下不但是学生,就是姚崇太子也都端正了身体,仔细的听着。
  “记数,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比如作为农户,一亩地需要播种多少种,能收获多少粮?商贾们卖出东西,赚了多少钱?”冯元一缓缓说道,然后在黑板上继续写字。
  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天竺数字是神奇的,它的神奇之处不仅仅在于易写易记,更在于它的实用性,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
  随着李瑶写的10得到了冯元一的肯定,后面的11、12、13……乃至更多的数字很快就被他推导出来了,李瑶不愧数字天才一说,这种天竺数字,他一个第一次接触的人,就能够这么快的就将规律摸索出,这样的人放到后世,绝对有成为数学家的潜质。
  唐朝,这个时代,算学早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在官办大学国子监下面,就专门的有算学一门,而且有不少专门的教材,例如《五曹算经》《九章算术》等等,就连我们从小就熟知的《九九乘法口诀》都有,这个时代叫《九九乘法歌》。
  “一一如一,一二如二,一三如三……九九八十一。”

  这种《九九乘法歌》也是私塾蒙学时会教的课程,所以说人家大唐的小朋友早我们一千多年就已经开始背诵乘法口诀表了。冯元一用天竺数字的形式,把九九乘法口诀表给写了出来,然后对照着数字进行诵读。
  在这个过程中,冯元一再把后世常用的计算方法x÷四种符号再告诉了大家,只不过,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加减法,当然因为乘法口诀的关系,把乘法也进行了简单介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