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冯元一在云居书院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这一堂课,彻底奠定了他在书院先生的地位,以往大伙看他只是觉得他脑子灵活,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现在不用了。
贪多嚼不烂,冯元一清楚,以后的时间长着,所以这一课主要就是让他们认识了一种全新的记数方式,天竺数字,也就是阿拉伯数字。
在这堂课上,冯元一也发现了一个数学天才,那就是鄂王李瑶,真他娘的天生就是个数学天才,冯元一在讲道有关数字的加减乘除的时候,反应最快,学的最快的就输李瑶了,这让冯元一心中出出了一个想法。
把更多的数学方面的知识传授给李瑶,然后让他专门教授算学一道,毕竟以冯元一对数学一道的认识来说,终究有有限的,而且他的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所有的知识传播都要让他一个人来完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医学一途,冯元一打算借助孙神医的手,借助孙府在大唐医学界的影响,闯出新的未来,那么数学一道,他完全可以借助李瑶的手,毕竟对于他这样的一个亲王来说,将来皇位轮不到他,那这辈子几乎就是混吃等死了,与其浪费资源,不如就让他把数学在大唐发扬光大吧。
算学人才,在大唐是不怎么受重视的,你从他在国子监的地位就可以看出。
大唐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也就是说,在国子监中算学的教学对象是八品以下官员及普通人家子弟。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也看出了当时对算学的另一种重视,毕竟算学是纳入了国子监教学的,这正是考虑到了算学的实用性,这也是为何姚崇愿意让算学也进入云居书院的原因,他做过宰相,知道算学一途对为官的重要性。
当然,相比后世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大唐算学的地位还是太低,所以冯元一在想,若是让一个亲王,亲自主导大唐的数学发展,是不是可以提升数学方面人才的地位呢?这还真有可能。
开元八年,深秋。
名以食为天,任何一个时代,时间步入秋季,总是会跟收获挂上关系,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户们最是能够精准的把握各个时机。
在冯元一种下土豆已经过去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了,按照土豆的生长周期来算,这个时候的土豆应该已经成熟了,到了该收获的季节了。
说实在的,虽然冯元一知道土豆是高产作物,但是拿到大唐具体能够有多高产,他心中还是没有底的,后世相对精耕细作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亩产10001500公斤,放到大唐冯元一给三郎陛下的预估亩产十五石,算是比较保守了。
云居山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枯黄的落叶,夏季的暑气早就被秋的寒意代替,冯元一身上穿着一件深色的袍子,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满眼的翠绿,没错土豆就是已经成熟了,但是它长在泥土之外的茎叶还是翠绿一片。
田埂上除了冯元一之外,云居书院的师生们也悉数在场,这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亩产十五石的粮食将在他们见证之下出现。
知农,也是云居书院需要学习的内容,身为云居书院的学生,日常的学习除了在课堂学习课本之上的知识以外,下到田地,了解农事也是一项重要的课程。
这才有了今日这般的安排,冯家收割土豆,姚崇带着书院二十位学生还有六位老师悉数到场。在书院开办几个月过程中,因为姚崇的一些关系,有不少大儒来访,最后思虑考量之下,邀请了两位思想相对开放,与书院的教学理念能够相符合的先生加入了书院。
“小侯爷这土豆的叶子还这般鲜活,土豆真的成熟了吗?”冯家庄的冯氏族长问道。
这一年以来因为冯元一的关系,冯家庄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他这个冯氏族长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这次冯元一收割土豆,特地把消息散播开来,十里八乡的来了不少人围观,毕竟这是传言亩产十五石的粮食,若真能达到亩产十五石,那到时候他们这些农户们就不会缺粮挨饿了,甚至都能多吃几顿饱饭。
“任何农作物都有它的生长周期,在生长周期之内,我们可以看着它生长,只要过了这个生长周期,即便你再怎么施肥浇水培土,都没什么大用了。虽然土豆的茎叶还是很鲜活的,但是下面的土豆已经停止了生长了!”冯元一解释道。
“是极是极,那田间的稻子也是这般!”冯族长乐呵呵的,小侯爷和气,对他这个庄子上的小小族长,一直都很客气,这让他心中很是受用。
“小侯爷,您看这土豆真的能够达到亩产十五石吗?”万年县令刘庭琦一脸期待。
刘庭琦上次还是万年县尉的时候,与冯元一有过一次交集,虽然没有过多的交情,但是最后冯元一的一句话,却是救了他的性命,也挽救了他的政治生涯。
刘庭琦也是个有着诗人情怀的大唐官员,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往岐王李范饮酒赋诗,如果他只是白丁一个,那倒也没什么关系,可是他有着官身,身为万年县令却是经常往岐王府上跑,这就有些不好了。
李氏大唐帝位传承上总是让人有些说辞,太宗李世民是夺了大哥的地位,三郎陛下呢,则是因为大哥让了太子之位,自己才登上了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三郎陛下对于官员们与自己兄弟们的结交就显得极为警惕。
在前些时话,三郎陛下直接处理了一批人,那些与王爷们走的近的官员,这其中就有光禄少卿、驸马都尉裴虚己,这家伙也是倒霉催了,就是没事与岐王李范喝喝酒吟吟诗,就这么被姐夫三郎陛下给治罪判了离婚,而刘庭琦呢,则是因为冯元一的提醒,躲过了一劫。
“看看不就知道了!”冯元一笑了笑,对于万年县令刘庭琦的示好,他也是报以善意的回应,这边区都是他万年县的辖区,能有个亲近自己的县令,总是好的。
“元儿,开始吧!”老冯侯爷
书院的管理是严格的,学生们对于他们的山长,前帝国的宰相,心中是敬畏的,敬的是山长一身学识深不见底,更有实操全国的经验,畏的是山长对他们的极其严格,从来不把他们当做孩童看待。
“元之,你这刨出了大唐的第一株土豆感受如何?”书院新晋先生笑着问道。
“文博,你也别嘲笑老夫了,老夫是看着高兴,高兴啊!大唐有此物,今后百姓将不会挨饿了!”姚崇激动。
“那依你看,这土豆亩产能达到多少?”文博继续问道。
“最少十五石!”姚崇肯定道。
“十五石,那对陛下来说,可就是祥瑞了!”另外一个新晋先生名号长松,看着手中的土豆缓缓说道。
“长松先生,这可不是祥瑞,这是实实在在的农业,土豆这种农作物,原本就是易种植高产量的,若是我们种植得当,亩产二十石都不是不可以!”冯元一笑着说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