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6-26 10:56:50
还就差点儿支持住了。面对汹涌而至的红巾起义军,脱脱率大军予以血腥的镇压。在镇压的过程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激化了。但脱脱管不了这么多,先把起义压下去再说,高压政策也是解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一个办法。在镇压起义方面,脱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公元1352年八月,脱脱亲率大军进攻被起义军占领的徐州,将当时势力很大的芝麻李击败,然后进行了大屠杀,严重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与此同时,脱脱一方面在北方实行军事屯垦,搞得有声有色,从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后方;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以察罕帖木尔父子、李思齐等为代表的地主武装对红巾军进行镇压。结果,到1352年下半年,红巾军的声势转入低潮,甚至有被镇压下去的趋势。这个时候,起义军这边来了一支生力军。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一带起义,势力逐渐壮大,第二年建了国号大周。眼看着起义军又卷土重来,脱脱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再次率大军南征。公元1354年十一月,大破张士诚,将其包围在高邮城内。当时的情形是张士诚等人已无计可施,想守,守不住,想投降但又怕投降也保不住命。然而,就在这时,元顺帝莫名其妙地听信谗言,罢免了脱脱。元顺帝这个举动,只能用“自杀”来形容。据史料记载,当时元军将士听说脱脱被免职,都放声痛哭。有个叫哈剌答的将领竟然说:“丞相若去,我辈必死,与其死于敌人之手,莫若死在丞相之前。”说罢,自杀了。脱脱一离职,百万元军不战自溃,有的竟然就直接投降了红巾军。这百万大军可是元军的主力呀,就这么没了。所以,后来史学家们都将高邮战役元军不战自溃作为元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各路农民起义军卷土重来,重新掀起规模更大的武装起义高丨潮丨。脱脱被罢免不久就被害死,而元帝国则从此江河日下。虽然其中有察罕帖木尔父子等地方武装相当有力地镇压了起义军,但是这些人是地方豪强、地方军阀,大概可以类似于东汉黄巾大起义时曹操、孙坚这样的人。所以,即使最终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元帝国也不可能统治下去了。大约十年之后,元帝国的官员们在反思这段历史时哀叹道:“我国家兵机不振从此始,钱粮之耗从此始,盗贼纵横从此始,生民之涂炭从此始。设使脱脱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乱哉!”对于脱脱,白寿彝先生评价他道:“用封建史家的标准来衡量,脱脱不失为善于治国的忠臣,但从历史发展的总体看,他虽然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但终究不能挽救垂死没落的封建王朝,他的主要政治活动是徒劳的。”这话说得在理。正是因此,我个人认为脱脱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政权、皇帝)而殚精竭虑;而他自己的国家(政权、皇帝)却抛弃了他,选择了灭亡。岂不悲夫!
元帝国就这样垮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明帝国。
大明帝国的建立者名叫朱元璋。这个人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听过他的大名。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数他出身最差。不用比那些篡权上台的皇帝,如晋朝司马氏、隋朝杨氏,单比同样是农民起义起家的刘邦,朱元璋就大大不如。刘邦人家好歹也是乡镇干部,而朱元璋呢?穷人家的孩子,由于瘟疫,他家破人亡,没办法出家当了和尚。后来连庙里开不出工资,只好做云游僧,四处要饭吃。这就简直是丐帮弟子,而且肯定是污衣派的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低贱得不能再低贱的人,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成长为起义军的杰出领袖,统一了中原,建立了明帝国。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为什么能在群雄并起的元末脱颖而出,一统天下呢?第二,一位出身如此低贱的皇帝如何构建他的帝国呢?
日期:2009-06-29 15:22:49
我们先看朱元璋自己这方面。应该说朱元璋本人是有才能的。自从他二十五岁加盟郭子兴的红巾军后,逐渐凭借军功当上了中层干部。1354年,他带着一小帮亲信,独自到定远发展,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这就是朱元璋大明帝国的原始班底。他运气也很好,就在他自己势力蒸蒸日上的时候,公元1355年,他的顶头上司(也是他的干岳丈)郭子兴死了。而且不久之后,郭子兴的两个任都元帅和右副元帅的儿子也战死了。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很名正言顺地被提升为大元帅,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正式成为逐鹿中原的群雄之一。但在群雄之中,他的实力并不强。
那么,他是怎么由弱变强的呢?一方面是他策略正确,大家都知道的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家谈到这个策略时,往往容易偏向“缓称王”这一条。这一条的确很重要,他避免了朱元璋在很弱小的时候就成为众矢之的。但这只是策略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前面的“筑墙”和“积粮”。也就是说,朱元璋迅速地将自己建立的这个地方政权从掠夺性的政权转变为了建设性的政权。这个工作,在乱世中能成大业的人都做过。比如曹操的屯田。而不做这一工作,那就必然灭亡,比如唐末的黄巢。策略正确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这个策略得有条件实施。朱元璋还真有很好的外在条件。他所处的地方实在太好了。他的根据地在今天南京一带。表面上看来四面受敌,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元军。但是,当时元军主力在北方,对于刘福通、张士诚和徐寿辉都是尽力镇压,唯独朱元璋躲在这三支势力的背后,元军打不着。而南方的元军正好供朱元璋扩张势力。同样,刘福通、张士诚和徐寿辉最初的主要对手都是元军,特别是实力最强的刘福通与察罕帖木儿、孛鲁帖木儿、李思齐等率领的元军主力(确切地说应该是拥元派地主武装)在中原一带激战,结果两败俱伤。不但所处的地方好,对手也给了他很多机会。
从朱元璋的对手来说,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都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任务。先说反元武装这边。前面已经讲了起义军这边最强的刘福通是一心要灭元的。他令三路大军北伐,可谓倾其全力对元帝国进行攻击。但是,很可惜,这个时候元帝国的实力还很强,或者说还有很多地主武装支持元帝国。结果,虽然北伐动摇了元帝国的根基,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因此,刘福通被元帝国给灭掉了。刘福通没能统一天下,算是起义军中比较可惜、值得同情的。其他几个起义军势力,就基本上是自取灭亡了。他们大多数都没有从掠夺性政权转变为建设性政权,所以不得人心。朱元璋后来说:“当时群雄皆纵令其下夺人妻女,掠人财物”,“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这话说得很在道理。此外,他们还有各自的问题。徐寿辉这边,内讧太厉害。陈友谅就是政变上台的,他上台以后,表面上实力虽强,但是上下离心。当然打不过朱元璋了。张士诚这边,从骨子里就没想过统一天下,只想着割据一方。这种胸无大志的人,迟早要被收拾。等朱元璋干掉了陈友谅,他的死期也就到了。反元群雄中也不都是陈友谅、张士诚这样的人,也有一个比较不错的领袖人物叫明玉珍。此人原本是徐寿辉的部下,率兵西征,占据了四川。后来陈友谅杀死徐寿辉,明玉珍立即与陈友谅分道扬镳,建立了夏政权。明玉珍治理四川,搞得还是不错的。但可惜,他死得太早,死时才三十八岁。他死以后,儿子太小掌控不了大局,结果内讧不断。等到朱元璋把中原搞定了,也就只好投降了。
再说元帝国这边。我们前面讲了,元帝国这边最初是有一个领导核心脱脱的,但是被元顺帝给罢免了。这个就导致元帝国中央军的溃败。中央军溃败之后,元帝国之所以还能支持十好几年,主要是因为有一批拥元派地主武装。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察罕帖木儿父子。察罕帖木儿出身探马赤军户,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组织义兵,对抗起义军。由于他治军有方、作战勇敢,他指挥的这支武装发展成当时规模最大、对农民军镇压最有力的地方武装力量。察罕帖木儿本人因此而跻身行省长官,成为握有重兵的军阀。可以说,他是元末脱脱之后支撑元帝国政府统治、镇压起义军的主力。但是,这个非常厉害的军阀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遇刺身亡。他的儿子扩廓帖木儿(确切地说是外甥,过继过来的)继承了他的势力。扩廓帖木儿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是他的政治才能是不如朱元璋的。他没有处理好与元帝国中央政府、其他军阀的关系,没能团结其他拥元派的力量,尽快镇压起义军,反而在元帝国内部不断挑起冲突,与李思齐等其他拥元派军阀自相残杀,消耗了自身的实力。到朱元璋搞定了张士诚、陈友谅,开始大举北伐之时,其实力就已经超过了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战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前面讲了,扩廓帖木儿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他在朱元璋在南方扫平群雄的时候,在北方对付李思齐等地方军阀。为什么我们说扩廓帖木儿不能在北方像朱元彰一样进行统一战争呢?因为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那是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而李思齐等人同属政府军,进攻他们不但师出无名,而且让元顺帝很揪心。他的势力越大,元顺帝越担心他擅权。所以,扩廓帖木儿讨伐其他军阀,是内外受敌、两线作战。这个与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很相似,而扩廓帖木儿还没有曹操势力大。事实也是如此,当他调军队进攻李思齐的时候,他手下就有一些将领认为:“我为官军,扩廓为总兵,用我敌南军犹云可也。今者却闻檄我们粮,星驰往河中,渡河西趋凤翔,李思齐乃官军也,以官军杀官军如何?”结果不听调遣,发动兵变,反对扩廓帖木儿。元顺帝也借这个机会下诏罢免扩廓帖木儿的军权。当然不可能全罢免掉,但确实削弱了扩廓帖木儿的实力。结果几年的军阀混战下来,扩廓帖木儿没能占到什么便宜,自身实力反而受了损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