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任弘却偏就喜欢这量大管饱,物美价廉的麦子,拍着装麦的大瓦缸道:
“还请罗厨佐取取5石小麦出来,统统磨了!”
紧挨着粮仓的,则是加工谷物的区域:一排杵臼,木头杵,石头臼,用来给谷子脱壳去秕。
另有几个用脚踩的踏碓,谢天谢地,这东西既已在汉代出现,就不必任弘来发明了。
舂米是枯燥累人的活,一般让刑徒、复作来干。人分三六九等,米也一样,根据舂捣精粗的不同分为四个级别,最好的米叫御米,其余依次为稗(bài)米、粲(càn)米、粝米,提供给不同级别的行客。
此外还有两个大石磨,这东西据说是鲁班发明的,由来已久,最初虽也用来磨麦,但流传不广。
直到汉武帝时关中大规模种麦,老百姓对着堆满粮仓,却难嚼的麦饭实在没办法,石磨这才走进家家户户。
以麦面做的食物,被汉人称之为“饼”:用水在釜中煮称为“汤饼”,用甑(zèng)蒸熟称为“蒸饼”,敦煌坊市中时常有卖。
还有煎熟后和水搓团往嘴里塞,类似后世藏族的糌粑(zānba),称之为“糒”(bèi),常作为军粮储备。
种类是挺多,但眼下,因为面粉粗糙,做法也单调,味道让人不敢恭维,还要面对根深蒂固的华夏粒食传统。
所以,面食仍只是案几上的小妾,完全撼动不了各类饭粒的正室席位。
不过悬泉置的石磨,是被任弘改造过的:原本古朴的凹坑状磨齿,被他调整为后世北方石磨常见的八区斜线纹磨齿。因为疏密得当、排列有序,磨面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产出的麦面,较其他地方的要细腻许多。
眼下,罗小狗招呼着几个人赶驴磨面,任弘自然等不了他们,东厨院落的另一头,厨啬夫夏丁卯早已用现成的麦面,开始和水揉面了……
水用的是两公里外的悬泉泉水,打来后在水缸里保存,清澈冰凉,和入不算精细的黄面里,再打一个鸡蛋进去。
夏丁卯过去做饭前从不洗手,近来听了任弘的话,改了这老毛病。
只见黄色的面团在他有力的双手下揉捏、变形,最后拍成一个扁圆形的大面团,放置在陶盆里。
见任弘过来,夏翁问道:
“君子,要死面还是发面?”
“稍发即可。”
夏丁卯有些好奇:“君子究竟想让老仆,做什么吃食。”
任弘笑而不答,夏丁卯便一个个开始猜:
“驴肉黄面?”
“胡羊焖饼子?”
“也不对啊,莫非是搓鱼子?”
夏丁卯点到的,都是两千年后的敦煌小吃,在任弘的指点下,基本都在悬泉置厨房里做出来了,靠着一口炒锅和这花样百出的吃食,悬泉置才能在半年内广为郡内所知。
相比于这年头的大酱下糙米饭,的确是太过好吃,搞得一向与世无争的置啬夫徐奉德,都有勇气争一争全郡第一置所的名头了。
任弘笑道:“是之前没做过的,至于是什么,夏翁稍后便可知晓,不过,我还差一样能给它添彩的东西……”
正说话间,悬泉置门口传来一声叫唤。
“任君!你要的物什,我从县市买回来了!”
任弘出了门,正好看到吕多黍赶着一辆老马拉的方厢车,停靠在悬泉置外。
吕多黍昨天傍晚告假去了趟效谷县城,回家看望老母,将要给弟弟的信和衣物寄出,顺便帮任弘买点东西。
他下了车后,双手将车厢里几个小包捧起,小心翼翼地交给了任弘。
“此物走遍了县市都未见,果然如任君所言,要在卖药材的地方才能寻到。”
这几个小包颜色黄褐,至于它们的材质,细密而有韧性,像是麻布,却又不是麻布。
没错了,这竟是理论上,要到一百多年后的东汉,才会被蔡伦发明的……
纸!
几个用来装物品的纸包,就这样赫然出现在任弘面前,不仅如此,上面还用毛笔歪歪斜斜,写着两个字:
不是吃人。
而是“胡麻”!
对于纸张出现在这个时代,任弘丝毫不惊讶。
都坐下,都坐下,这有什么稀奇的,别看他们悬泉置只是个边塞小驿,两千年后,却是中国最早纸质文书的发现地好不好!
置所里专门存放简牍的屋子里,任弘整理文件时,就曾翻出过好几张麻纸来,上面还写了不少字。
铁证如山,这说明,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在此之前,至少从文景时代开始,粗糙的麻纸便在关中出现,后世称之为灞桥纸,汉人则唤其为“赫蹏(tí)”。
敦煌郡纸张也不少,任弘也打听过其来源,发现多是来自官府纺织丝麻的织室,那儿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针头线脑、碎布边角。为了不浪费,某位不知名的工匠便将它们切碎、蒸煮、舂捣,做出了第一张纸……
纸张由此发明,但那位工匠,却无人记得他的名字。
因为质地粗糙,这些古纸不太适合书写,更多是用来裹细碎的物品,东厨里就有许多,上面写了附子、细辛等,显然是用来包药材的。
手里这几包也不例外,任弘真正需要的东西,是裹在纸团里的胡麻。
任弘轻轻打开纸包,里边装满了扁而细小的黑色颗粒。
没错了,确实是上好的黑芝麻。
这东西是典型的外来物种,据说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带回来的。
夏丁卯也出来了,见到胡麻有些惊奇:“君子要煎药?”
自张骞归来后,汉人喜提芝麻,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东西仍然没被当成食物,而是先作为药材:可怜任弘刚来到汉代时,就被医者灌了不少芝麻汤,据说能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
南方黑芝麻糊任弘很喜欢,可芝麻汤的味道,真的不敢恭维。
任弘解释道:“不是作为药,而是要撒到待会要做的吃食上,会更香!”
夏丁卯脑子还是没转过弯来:“君子究竟要做什么,竟要加药为引!”
任弘只好揭开了谜底:
“馕。”
“烤馕!”
置啬夫徐奉德背着手走出悬泉置时,外面正热闹。
悬泉置外的空地上,多了个四尺高的方形土灶,以青砖砌成,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水缸,外面则抹上和了羊毛的粘土,底部留有通气口。
这是昨日任弘得到徐奉德准许后,带着悬泉置里的徒卒们筑起来的,时值初秋,敦煌天气酷热,才一昼夜,土灶里外就彻底干透,可以使用了。
眼下这灶坑里,火烧得正旺,不断有柴木被投进去,一直烧得坑壁滚烫,待明火消失后,夏丁卯才将早已擀好的二十几个面胚放进去。
徐奉德凑过去一瞧,却见扁圆的黄色面胚上,表面撒了些黑色胡麻,且已按照任弘的要求,捏好了馕边,扎了透气孔。
面胚被紧紧贴在圆形坑壁上,待到贴完了,便用一张熟牛皮,将坑顶一蒙。
然后任弘等人,就什么都不管,只在一旁吹牛打屁了。
“这就完事了?”
徐奉德有些发怔,以往任弘提出的那些新颖吃法,无不是要在铁锅前努力翻炒,各种加料,吃是好吃,就是费时费力,做出的菜肴价值不菲,只有招待官吏贵客才能上案,今天怎么如此简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