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陷于热恋之中,一有机会便去找团书记,二人频频幽会,一时闹得村里议论纷纷。团书记的父母知道了这事,虽然没有公开反对,暗地里却没少作团书记的工作。他们对向阳本人还满意,只是她的家庭出身不好,结婚之后肯定要影响团书记的前途,就连以后的孩子大了,上学、当兵都困难。其实这个后果团书记本人比谁都清楚,只是被向阳的魅力迷住难以自拔了。
这年冬天,公社武装部开始征兵,村支书开会回来,在村里开会布置之前,就把消息告诉了团书记的父亲,团书记的父亲当即表示,一定要让儿子报名参军。回家后与老伴一商量,夫妻俩就开始动员团书记报名,团书记虽然舍不得向阳,但难得有这个脱离农村的机会,很是犹豫。当时,当兵是农村青年除被推荐上大学之外的唯一出路,出身好的小伙子们都打破脑袋争着去,但团书记只要肯去,把握自然比别人大的多,村支书主动通报消息的态度也暗示了这一点。最后,脱离农村的愿望还是占了上风,团书记也没同向阳商量,就报了名。向阳知道以后,在家偷偷的哭泣了两场,从此不肯再与团书记见面。之后是体检、填表、外调、政审,团书记一路绿灯走下来,到元旦前夕,入伍通知书就拿到了手里。当时的政审非常严格,只要社会关系中有富农以上成分的家庭,都会被审下来。只是这社会关系还不包括恋人,农村的习惯,只有换了四色礼才算订婚,才算未婚夫妻,双方才有一定的权力义务关系。
当兵走之前,团书记数次找向阳,向阳避而不见,最后一次还是见了面。二人抹了一阵眼泪,还是向阳压住悲痛,说了几句“青年人应该有志气,出去后要干出一番事业”等勉励的话,团书记唯有拉着向阳的手,连说对不起而已。
团书记参军一走,三年没有回家,后来提了干部,经人介绍,娶了本县棉丝厂的一名女工,其人相貌、才华远不如向阳。再后来转业回本县,安置在一个不错的科局任副局长。这都是后话。
却说向阳在团书记走后,整天神情呆滞,见人不说话,饭熟了端碗就吃,下地干活,常把禾苗当草锄掉。几个月之后,王卫东把向阳送回北京,投奔了娘舅。听说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也一直没有结婚;后来,竟有消息说向阳得了精神病。
王承业家里剩下三口人,日子一天重复一天的过下去。村里原本有几个北京下来的知青,原籍都是本村,几年之后,几个人都陆续离开了村子,有的在县城参加了工作,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有的直接回北京安排了工作。卫东自是眼热,只是自家的出身决定了前途,眼前全无一点出路,在村里当一辈子农民,连找到媳妇的希望都渺茫。因此全没了前两年过日子的精神气,每天听到敲钟便下地出工,收工后蹲在家里发呆,看着父亲在自留地忙活,也不肯帮手,旱烟抽的比父亲还凶,每到人前,浓烈的烟油味直扑别人鼻孔。
1976年的夏天,队里办了织罗底的副业摊子,队长去北京采购原料,认为王承业在北京熟悉,便叫他一块去,不知道什么原因,王承业却让卫东替他去了。几天之后,队长押着拉原料的卡车回来了,卫东却没有回来。队长给王承业捎话,说卫东想在北京多住几天,看看妹妹向阳,王承业也没在意。又过两天,村支书找到王承业,说公社接到北京市公丨安丨局的电话,卫东在北京出了点事儿,让王承业马上到北京去一趟,到了那里直接找崇文分局。王承业不敢耽搁,第二天一早,就让人骑自行车送他到县城,然后一个人坐班车去了北京。
让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天之后,王承业竟抱着卫东的骨灰盒回来了。据他说,卫东是在几天之前,在北京一个旅馆里上吊自杀的。此时离后来震惊世界的伟人去世只有几天时间,卫东没有看到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人们无论如何猜测不出卫东自杀的原因,这成了永久的一个谜。
又过了两年,王承业原来在北京的工作单位,给他落实了政策,让王承业夫妻回北京定居,还补发了几千块钱的工资。王承业草草卖掉了房子、家具,夫妻二人只带几个箱子走了。从此就再没回来。
王承业的一个本家,花几百块钱买下了王承业在村里的房子,老两口在这屋子一直住到去世,之后,房子就一直闲置,现已残破不堪。有老人同孩子在房前走过,老人对孩子讲,有个资本家曾经在这里住过。这残破的房子,成了王承业一家在村里生活十年,留下的唯一痕迹。
日期:2019-11-22 09:18:58
走亲戚
每到走亲戚的时节,村外大道上常走动着挎红包袱、带孩子的妇女,成为一道田园风景,地里耕作的男人们,远远就仰起脖子观看辨认。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还有去世的长辈们的忌日,是上坟烧纸的日子,出嫁的闺女们一般要回娘家上坟;年前要回娘家送年礼,大年初二还要回娘家拜年。娘家看闺女,一般是麦收、秋收过后,地里农活儿不多,囤里也有刚打下的粮食,老娘就要去看望出嫁的闺女了。
农家结亲的半径不大,一般都在本村十里之内,步行最多半天时间。妇女孩子们早晨出发,中午在亲戚家吃顿饭,下午就能回家。那时走亲戚的礼物比较单调,大都是特意做的白面饽饽。种类单一,花色就要尽量弄得丰富一些:或以豇豆、红小豆、大枣熬成豆馅,蒸成豆包——这里人称作“馒头”;或用时令蔬菜掺些肉末做馅,包成包子。
走亲戚最有特色的礼物是“花糕”,用裹了大枣的面团蒸成,形制恰如今日的生日蛋糕。手巧的妇女会在面团上捏出各种花样造型。看望新出嫁的闺女时,要面子人家会在做花糕上花大心思,特意请两个有这种手艺的妇女来家里制作。先把直径一尺左右的面团主体安放在笼屉内,用鸡蛋大小的面团,捏成鸟形、鱼形,乃至老虎、花卉等形状,甚至还配以面塑的山水。用竹签、木梳加工出细部线条,小豆安作鸟兽的眼睛,鸟翅膀上的羽毛、老虎身上的花纹,都可以做得惟妙惟肖。蒸熟出锅后,还要描上红、绿诸色,简直是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反复欣赏把玩,不忍掰开吃下肚子。
蒸熟的面食颜色都稍发黄,出锅后要趁热用硫磺熏白:在炕上放一个高粱葶杆做的大盖帘,上面码了一层一层刚出锅的饽饽,中间放一个盛着几小块硫磺的小盘子。点着硫磺,就会冒起一层兰色的小火苗。扣上大笸箩,之后再用被子捂严实,一顿饭的工夫就熏好了。这种熏过的饽饽,表面雪白,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硫磺味儿,那时人们条件反射,闻到硫磺味就会联想到大白馒头。馒头、包子不像花糕那么费心装饰,但也要点个大红点。这些面食统称“花饽饽”。
那时食物短缺,娘家准备花饽饽是件大事。一次,队长母狗堂的老娘准备出门看闺女,蒸的花饽饽里有几个羊肉馅包子,出锅后才想起来馅里忘了放盐。思来想去,急中生智,用筷子把包子扎一个洞,灌进些盐水,伸进筷子略搅一搅,勉强凑合过去。闺女两口儿还没跟公婆分家,老太太因此提心吊胆,怕亲家吃出异样。事过之后,悄悄同闺女说起,母女大笑一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