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9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昌意生卒年:公元前2295年~约前2223年 73岁崩
  史料记载黄帝二十九年,生昌意。可理解为29岁生昌意,那昌意出生年约为公元前2295年。昌意十七岁左右到了茂汶一带,二十岁左右于茂汶叠溪一带娶蜀山(岷山)氏昌仆,三年后,昌仆生颛顼(后到山东曲阜跟随辅佐其叔父玄嚣少昊),后南迁到攀枝花昭通曲靖一带。黄帝六十年左右,因黄帝召回,昌意领着部分族人经岷江、嘉陵江(黑水)汉水(青水)入中原参加了逐鹿之战。逐鹿之战后再次回到茂汶一带栖息,后与羌人发生大规模争执(羌人释比流传的羌戈之战),最后不得已南下昭曲。黄帝七十七年,轩辕黄帝让其深耕昭曲即朱提(史载降居若水),而后东进,卒于六盘水。

  玄嚣生卒年:公元前2297年~约前 2232年 65岁崩
  史载玄嚣与昌意同为嫘祖之子,玄嚣为大,根据女子生育规律和当时生存环境,估计玄嚣比昌意大两岁,玄嚣出生时间约为公元前2297年。在黄帝六十年左右召回参与逐鹿之战。在黄帝接管蚩尤的地界后,便留在了曾经的蚩尤地界山东一带,因为山东的蚩尤部落善冶青铜器,由此便有了“金天氏”之称。黄帝年迈,玄嚣四十岁左右摄天子位,因黄帝一直没辟位,玄嚣也就没正式执帝位,因此史称其“少昊”,即有颂扬玄嚣功绩之意,也说明他摄帝位时上有黄帝。

  日期:2019-11-14 17:08:32
  《古蜀史说》是一本严肃而认真的介绍先秦时期的古蜀史,后文会慢慢叙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来龙去脉,历史上三星堆究竟是怎样一副光景?三星堆里面叹为观止的青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原材料哪里来,生产工艺,怎么生产,怎么运输等等,各种青铜器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途和意指都会有解释和叙述。历史或许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天马行空,都是实实在在的,古蜀先民用血和泪磨出来的,就看你们敢不敢相信和接受了!

  日期:2019-11-14 17:11:32
  四、古羌族入蜀
  下文正式进入古蜀的远古演变历程的叙述和推究。
  古蜀来客人没有?已经来了,只是未被我们注意到罢了,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古羌族的伏羲氏部落南下的一个分支。古羌前后大概有两次大规模南迁行为,第一次是伏羲氏时代甘青一带因气候变得干旱,土地沙化,水草不丰,迫不得已陆陆续续东迁、南迁和西迁;第二次是舜逐四凶时把三苗给逐到了甘青一带。彼时四凶之一的三苗各方面对古羌来说都是先进的,被驱逐到苦寒之地,千里迢迢,为了生存,压力大脾气多半不好,为了领地和资源跟古羌土著争斗不息。长时间的纷争后一小部分古羌人融并于三苗,另一大部古羌人被迫东迁、南迁和西迁。前后两次迁徙的路线都差不多,只是两次线路上人数稍有差异而已。第一次东迁的古羌人多,第二次南迁的古羌人多。

  约公元前4500~4000年间,古蜀土著的第一批次客人!第一次的古羌人从天水秦安县一带出发先沿着汉水(青水)南下经过礼县,有一部分部族滞留在宕昌县一带,其余部族种的一部继续往南到了陇南,另一部往西到了九寨沟文县一带。随着时间推移九寨沟文县这一支继续分流,一部沿着白龙江往南到了绵茂一带栖息,另一部到了若尔盖平原和松潘一带栖息。“羌”是会意字,意为放羊人。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古羌人的经济行为极为单一,就是放羊,放羊,一年又一年的放羊。驯化牦牛后,就有多了一个放牧品种,放牦牛,驯化野马后,就骑着马放羊和放牦牛。古羌活动区域最早是在甘南的礼县、文县到九寨诺尔盖一带,后来慢慢南移到岷江上游的松潘茂县一带,古羌人主要以畜牧为主,粗耕很少,吃的是大麦和粟,用的是灰陶器和灰褐陶器,穿的是羊皮袄,住的是简易毡房。这样骑马放羊放牛的游牧生活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样生活的好处是人少地广,有丰茂的草原可供放牧,部落之间冲突较少,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不好的是与外界接触很少,以致西边古羌部落文明的进步速度远落后于东迁部落,当东边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打死打活的时候,西边走半天都看不着一个人一只羊,除了盯着自家牛羊,仰望星空感应天人合一外,似乎也找不到其他事情可做!因为缺乏语言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和少有肢体冲突和斗争而致生存危机感缺乏,没有危机感的闲适严重阻碍了西羌文明的进步。不需要打死打活的古羌人没有方向感也没有目标感,不知道打哪来也不知该往哪去,就这么懵懵懂懂的放羊,放羊,放羊!这期间岷江流域的古羌人沿着岷江的河谷地带断断续续南下放牧,从诺尔盖到松潘,期间栖息一二百年又或者更久,无所谓了,时间对古羌人而言除了仰望星空数星星之外似乎也没多大用处。

  约公元前4000~3500年,这几百年来,虽然古西羌文明没有明显进步,但也有白天放牧晚上观星象的古羌先贤在不断的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如认知山川、河流、高山、平原、飞鸟、禽兽、大树、巨石等等,由此渐渐形成了古西羌岷江分支独有的天文地理和山川人文的认知方法。这部分古西羌先贤就是现在羌族中最具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传承者的“释比”的前身,古西羌的游群历史都是由这些“释比”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随着认知水平和驯养牛羊能力的提高,古羌人的数量缓慢的增长着,和人类历史上其他族群一样,人多了自然就要外迁,其中一部分族群继续沿着岷江南下到茂县和汶川一带,这里的植被比较丰茂,可采集的食物更多,河谷地带更适合放牧,于是古西羌人在这里呆的时间更长一些,也留下了更多的痕迹为后人知晓。

  在漫长的时间之河中,古西羌族人走一路散一路。往西的部族一部沿着今天白河流域到了红原一带,一部继续南下到了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金川县一带,往南的则沿岷江而下到青衣江流域雅安天全一带,其中一小部到了今天汉源石棉一带。这些古西羌部族与当时四川盆地的土著居民偶有交集,由于盆地面积足够大,古蜀人和古羌人数实在太少太少,所以有足够的地带供他们形成地域隔离性质的“和平相处”。

  盆地西北部高原的古西羌人,没有固定的住所,随着水草丰衰而迁徙。这里土地刚卤,难种五谷,主要是放羊放牦牛。部族名称也比较随意,有用父亲的名字也有用母亲的名字作为部族称号,有的干脆以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的名字命名,命名完全没有套路,两个字:任性!氏族之间相互通婚,父亲死后子娶后母为妻,哥哥死后弟娶寡嫂为妻,这个习俗在后世的匈奴,西羌,鲜卑乃至日本先民等都普遍存在,此习俗非陋俗也,实则是部族生存的客观需要,也正因为这样,羌族内很少有鳏夫和寡妇,氏族稳定,人口繁殖速度较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