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26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两年后,柏贾带着马队走了西边的商贸渠道,也是柏鸷生前走的最多的一条商道,从崇州邛崃出发经雅安汉源过邛都到滇北。这一路主要是为了矿产、农副产品、药材,后世则开发出了茶叶这种产品。和其父柏鸷一样,柏贾带着马队一生奔波在这样的商道上。柏贾在南下北上西进东出,多年行商的道路上因为实际情况的需要,柏贾和蚕丛氏商议后决定将着装服饰进行了一番改进。原来蚕丛氏和原始古蜀土著,基本都是衣左衽,披麻布,着皮袄,穿坎肩,拢胫衣,着芒鞋(草鞋),没有胯衣,不论男女,都是开裆的。因为盆地及周边荆棘丛生,到处都是蛇虫鼠蚁,在平原上还好,一旦到了山里,那是极为不便甚至不安全。而行商又必定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开裆是极容易导致受伤的,于是柏贾及其族人们最开始用两条布带缠绕的方式护裆即穿裆布,腿裹胫衣,脚着芒鞋。芒鞋后来在材料和做工上进行改进后,曰“履”,后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手工从业者曰刘备,在从事匡扶汉室这个项目以前,做的就是这个工种。

  蚕丛氏的妇人根据胯的形状,将布匹做成穿裆,再在腰两侧打结,曰“穿裆布”,后来不断改良后成为 “兜裆布”,当内衣穿。开始时是大氏族的专用,后来则慢慢普及到了庶民,成为了“兜裆裤”,四川话曰“摇裤儿”。在天热的时候,绝大多数男性平民都只穿“兜裆裤”(“摇裤儿”),方便实用也便宜。“兜裆裤”在古蜀历史上存在了极长的时间,后经古蜀人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了后来的犊鼻裈(裤)(即加长版的“兜裆裤”)。妇女的着装一般是:上身裹布带,也称“布衣”或“裹裙”,腿拢胫衣抑或不穿。要么不穿外衣,要么套上中间开孔的布匹,再后用布带系腰。妇女若没出门,在屋里,要么赤脚,要么穿木板鞋(也叫“板拖”,现在叫“人字拖”),后来有改进型曰“木屐”。注:“木屐”在一段时期内是平原上大氏族的专用,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倒不是因为“木屐”材料多名贵,做工多细致,而是此时根本没有锋锐的手工具,多是石錾,在木屐上要钻系麻绳的孔则极为困难,制作麻烦成本就高,普通平民穿不上,且劳作穿着也不方便。

  请允许我暂将国家情感民族矛盾的问题暂放一边不论,不论是秦时徐福东渡的传说,还是史料典籍、历史文物乃至日本传统生活习性的考证,都有迹象表明日本先人大概率有着古蜀人的血统,后文会有古蜀地与日本岛渊源的详细叙述。在此鄙人特向有民族情结的朋友们诚挚道歉,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推究,不作为实际论证,具体的考究和推论请参见国家权威认证。
  且说柏贾,公元前1956年,年迈体衰的柏贾实在走不动了,才把重担传给自己的儿子柏稷,颐养天年!
  三年后,初夏,柏贾卒于青衣,终年71岁。柏贾和古蜀先人们用血和汗踏出的东出、南下、西进、北上的贸易通道慢慢成为后来古蜀人进出成都平原的大通道。
  系曰 行路难:
  迩来已逾二百载,岭峰峡涧路连天。
  飞栈筰桥尚不在,竹杖芒鞋越千山。

  行路难!行路难!今日路,昔何在?
  神桑神鸟何处来?不问神佛不问仙。
  日期:2019-11-28 17:20:31
  柏稷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40年
  柏稷,生于公元前2002年,柏贾次子,谨而有德,心地宽厚,观四时以明节。
  柏稷,在其祖父柏灌去世前一年出生,似乎他是上天安排来接柏灌班的。柏稷从小对田地山林,飞禽走兽有着好感,经常和自己家养的鸡、鸭、兔之类的小动物玩耍,也爱到田间地头玩儿,田地青黄,潺潺流水间充满了他的笑声。柏稷生活在一个相对无忧无虑的年头,除了每次岷江汛期让族人们担惊受怕,偶有齿象,熊之类的大型动物糟蹋庄稼之外,也没有多少可以忧虑的事儿。此时的成都平原不像中原,隔不多久就有部落你打我我打你,你抢我的地盘,我抢你的粮食,消停安生的时间少,倒不是因为成都平原是世外桃源,而是平原上根本没有多少可以抢的,地不用抢,谁开垦算谁的,物资粮食也不用想,因为现在拥有物资粮食的都是大族,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异族想抢也抢不着。

  帝禹后,史料记载中原似乎是一统的家天下制,但夏氏能直接辖制的范围非常有限,有很多部落氏族根本管不了,如共工、三苗、东夷等等,遑论西羌、巴蜀。后来夏朝商朝不断对异族的征伐足以表明华夏大地的统一只是后世形式上的一种美好理解。夏朝虽没有系统文字给后世留下足够的存在凭证,但二里头遗址的存在表明此时中原夏氏人数最多,地盘最宽,实力最强,政治上有一定的行政集权,表现形式是“夏社”,但夏朝还不能称为国家,只能算酋邦联盟之首。后来的殷商勉强算集权制国家,至少完成了形式上的集权,可称为半封建制国家,周朝则完成了实质性的集权,是绝对的封建制国家。现在以柏氏为代表的成都平原连酋邦制都算不上,真正要算进入酋邦制是鱼凫氏中后期,后表。

  小柏稷跟他的弟弟妹妹堂兄弟堂姐妹一样,无忧无虑的长大,虽然也饿着肚子,好歹不用担心被异族夺地盘,虽说偶有他族游群来抢东西,但是氏族和坊市都有专门的护卫队,构不成多大威胁。柏氏族人性子谦和,很少与异族计较,在有粮食结余的情况下,异族游群甚至不用来抢,还会直接给他们衣物和吃食,以致越来越多的异族游群来到了成都平原。在那个以不饿死为最高生存目的的时代,不就为了一口吃食吗?长大后的柏稷,跟着族人们一起下地下田耕植种五谷,渔猎蚕桑和驯养家禽,同时学习了叔父柏岐梳理的药材药理,族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亲身点滴传授。

  随着古蜀地农耕水平的提高,古蜀人活动范围不断加宽,平原上的农用工具也不断增多和完善,斧、矛、鋤、石锄、石锛、石锹、木锄、圭形凿、精制纺轮等等,手工制品也逐渐提高,罐、瓶、盆、钵、壶、缸等等复杂形状的器皿逐渐增多。此时的灰铸陶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准,纺织则出现了陶轮和纺轮,玉器、骨器、蚌器也是逐渐多了起来。有史以来,岷江一直是成都平原上古蜀人永远绕不过去的主题,偶尔的发大水就会让古蜀人忍饥挨饿,从蚕丛到柏贾乃至后世,没有哪一年古蜀人停下了对河道的加固和整理。因柏贾善营商,加之蚕丛柏氏先祖的努力,两大氏族逐渐变得殷实,人丁兴旺,随着农耕水平和各种器械的革新和改善,这才有了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梳理。远古时代人力即生产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是时候开垦新的田地了。首先需要开河道导江水,于是第二条河道,即后来的柏条河上游的整理就是在柏稷和其子柏浚两个时代共同完成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