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37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2-11 10:15:13
  殷商灭夏后,干了什么?
  《古文尚书》云:“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关键词:夏社
  《史记封禅书》记载曰:“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关键词:欲迁夏社
  《竹书纪年》卷上记载曰:“﹝ 殷商、成汤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 亳,始屋 夏社。”关键词:屋夏社。
  这么多史料记载皆表明一点,殷商想去除夏朝曾经存在过的印迹,其入手的地方就是“夏社”。结合后来殷商卜辞记录可见殷商极尚鬼神,说明他们对祭祀是相当相当重视的,“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由此及彼将心比心,为了表明“天命所归”,殷商必然会尽全力去除夏朝存在最大的凭证,即夏社祭祀地和祭祀物。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如果一个部落或者氏族的延续和表明自己由来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祭祖祭天,以祭祀的方式来铭记。换句话说,祭奠和祭祀也是历史的另外一种书写形式。
  欲革其史必毁其祀,欲灭其国则除其史,做法虽有异,但异曲同工。
  史书对失败者的评价多半是不太友好的,比如写夏桀怎么怎么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穷兵黩武.集各种低劣品质于一身,意思就一个,他亡国是应该的,但又有史料记载其文武双全,敢想敢干,如对商纣帝辛的评价亦是如此。窃以为,一个王朝的衰落,其直接领导人如帝王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唯君命是从的封建时代,但仅仅是帝王个人的腐败尚不足以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统治阶层的集体腐朽才是根源。君不见,每个王朝的开创之时,从上到下无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时日一旦长久,后来者习惯了舒适和安逸,而过度的舒适安逸和伸手即来的供给则带来了毁灭。到了王朝晚期,即使有力挽狂澜之意愿,终究是沉疴难纠,顽抗徒然耳!具体的表现就如历史书上所述的:不愿退出历史舞台,要做最后的负隅顽抗,比如夏桀和后来的商纣。史书自相矛盾的评价或有当世价值观的体现,此处不做置评,然,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价值观当真要不得,时日长了,这样偏颇的历史观极容易形成偏见甚至认知缺失,无益于历史文明进步和辩证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史书之评价今人当慎读、慎思、慎择。

  公元前1600年左右,按历史惯例,殷商取代了夏氏,商自然要占有夏氏的优渥地盘,“作威作福”的夏氏一族很自然是要被驱逐或流放的。远古时期的原始争斗规则决定了战败一方会被战胜一方无条件全面接管地界和各种物资,战败方的女性被收编而男性要么为奴,要么被驱逐流放!无数史料可以证明成王败寇的残酷性,遑论在不知人权为何物的太古时代!夏氏族人和其追随者逃不逃,跑不跑?

  日期:2019-12-11 13:00:41
  夏氏遗族艰难入蜀
  《尚书仲虺之诰》记载曰:“ 成汤放桀于南巢 ,惟有慙德。”
  《史记夏本纪》记载曰:“ 桀走鸣条 ,遂放而死”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曰:“大雷雨,戰于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于郕,獲桀于焦門,放之于南巢。”
  《淮南子》记载曰:“汤败桀于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而死”。夏桀及其部分贵族后被放逐于南巢(《清一统志》考证为安徽巢湖市),几年后崩。
  夏桀失势后,夏氏一族部分族人或追随者他们为什么要入蜀?有没有去其他地方?他们是怎么到古蜀地的?入蜀地的路线又是什么呢?
  三个入蜀原因:

  一则,夏朝几百年,夏氏和褒氏从未断过来往,夏氏遗族最初想投靠的是夏氏的同族,即有褒国;
  二则,夏朝创立者帝禹生于汶山,与古蜀地算得有些渊源。加之褒蜀之间偶有交集和联系,彼此之间或多或少是知道一点讯息的;
  三则,夏氏失势后,商汤穷追猛打完全没有放一马的意思,他们在中原完全没有立锥之地。夏氏跟东夷打死打活,往东去也不太受待见,往南则是荆蛮之地,他们跟夏氏的关系可不咋好,几句话不对就可能动手。是有部分往西和往北也是有的,也有部分夏氏族人不得已千里迢迢经过古祁山道、古陈仓道到褒国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后来有一部分辗转南下到了成都平原。
  三个时间节点:
  一则,帝癸三十一年,夏氏鸣条之战被成汤击败后,有许多走散走失的夏氏族人,一部分往北到了偏远的大漠之地,一部分往西去了苦寒的西羌之地,一部分南下到了褒国和古蜀地,一部分往东到了东夷之地,后被收编(良渚遗址里或多或少是有夏朝中晚期的文化遗存表现,专家学者们可验证此点);
  二则,同年,三朡之战和郕之战后,夏氏贵族被彻底打散,宝物、器物通通被商汤缴获,给做了《典宝》。

  三则,被俘的夏桀及夏氏贵族被驱逐到长江边上的蛮荒地带“南巢”,生活维艰,不得已西上。
  为什么商汤要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而不直接把他杀了?
  一则,因为商汤是夏氏之臣,他不想担上弑君的罪名,而流放是五帝时代以来的惯有做法;
  二则,商汤想顺利上位,必须要有民意支持,如后来《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记载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简而言之,成汤对自己造反行为心虚有愧,不想落人口实,可见《仲虺之诰》是为了解决商汤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不仅如此,窃以为这篇诰道出了夏制商随的可能,比如商仿夏时祭祀而有的“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后来的秦制汉随一样如出一辙;

  三则,因为南巢的东边就是东夷成鸠国(良渚文明所在),而夏氏一朝,不停的征伐东夷,如帝相,帝杼时期,《鹖冠子》记载曰:“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后来成鸠国虽偶有“來賓”(来宾),但夏氏把成鸠国得罪狠了,岂能待夏氏落魄后给予其好脸色。
  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商汤的用意很明显,把夏桀往成鸠国枪口上送,以致身强力壮的夏桀到南巢后没几年就崩了,或病死,或战死,或饿死。
  不论怎么看,南巢这个地方夏氏遗族呆着都是心慌慌的。
  日期:2019-12-11 16:45:46
  难道夏氏就没其他地方可以去了吗?
  中原之地,显然是不敢呆的。《汤誓》曰:“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字里行间明显可以看出造夏朝反的成汤是个绝对的狠角色,夏氏一旦被俘获,除了被殛杀或被奴役外,别无可能。
  那去东夷之地?夏氏把成鸠国得罪狠了,成鸠国很难说会收容他们,给他们立足之地。

  去边陲之地?如西垂和北地大漠,倒是有的,如淳维(夏桀之子)去了大漠,后来成为传说中的匈奴之祖。
  南巢不好呆的,于是有部分族人沿着长江流域一路往西,荆蛮之地自然也是不可能欢迎他们的。经过许多许多年的艰辛跋涉,一路走一路散,历经万难才到得古蜀地。
  他们就不怕被古蜀人赶?古蜀历史上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多部落多氏族的融合之地,对外来者一直比较包容,直到今天四川也延续着这样的特质。
  悲喜交加的夏氏

  夏氏一族在进古蜀地之前,对古蜀地的印象都是偏僻蔽塞,阴冷潮湿,虫豸遍地,粮食匮乏,人烟稀少,且多水害,想想都觉得好惨。多年后,当第一批夏氏族人到了古蜀地后发现成都平原上有袅袅炊烟,人丁兴旺,聚落成群,各式各样的服饰,河道上竹排木筏往来如梭,大小坊市人头攒动,可谓是又惊又喜!夏氏族人本着垦荒的打算带来了种子,农耕技术,中原的手工技术,尤其是青铜的冶炼铸造技术。

  褒蜀之间一直有贸易往来,有褒国也是有少许简易的青铜器,但此时的青铜器毕竟是稀罕物,岂会轻易外传。在夏氏入蜀之前,古蜀地的虽也有些许青铜器,但青铜技艺极其粗糙,很是落后。此时夏氏的农耕水平和手工水平明显高于古蜀地,让古蜀人为之侧目惊叹不已,尤其是夏氏带来的青铜冶炼技术使古蜀青铜冶炼技术跨越式的提高。
  此时古蜀地和古蜀先民高度包容性的特质就体现了出来,在艰难的言语沟通交流后,此时平原上鱼凫氏大族长拓槖弄清了他们是来自大禹的后裔,欣然接待了他们,并给他们安排了驻居地,挨着坊市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此时的三星堆是由多个小山坡组成的,坊市在其中一个山坡坡脚建立的,夏氏族人暂居另一个山坡。拓槖也分给他们一些田地和器具,夏氏遗族从此就在古蜀地呆了下来,慢慢成长为古蜀大族,在三星堆祭物里面有体现,后文详表。

  夏氏的前世今生梳理后,或有言论不妥之处,还望海涵,且把目光转回到古蜀地,看看此时什么光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