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郑国一案,在秦国闹得沸沸扬扬,所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我李斯逆潮流而动,费尽心机,乃至赌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百般营救,这才让嬴政回心转意,赦免郑国不死。而你韩非一来,就想拿郑国开刀,不是要割郑国的盲肠,而是要取郑国的性命!一旦这案被你翻了过来,那我李斯还有何威信可言?
至于你韩非的第二个计策,主张重用宗室,削弱异姓,用心不可谓不冷峻刻毒。如果成真,那就不单单是我李斯个人利益受损的问题了。你这是对我的《谏逐客书》的反动,是企图否定秦国数百年来的立国之道,是想要嬴政开历史的倒车!
韩非献策的动机,李斯自然也能猜出十之。他了解韩非,韩非是一个永远分得清轻重缓急的人,雅言之,可以说是“吾道一以贯之”。通俗地讲,就是认准之事,必一根筋到底。韩非之所以献上这两条笨拙的计策,绝不是因为老糊涂了,其目的还是不外乎削弱秦国,为韩国的生存作悲壮的努力。
如果李斯想对韩非落井下石的话,此刻无疑是一个最佳时机。然而,李斯并无意置韩非于死地。他之所以搜集韩非的著作,并蓄意让嬴政看到,正是希望能和韩非一道事秦,统一天下,共襄伟业。因此,尽管韩非今天的所作所为让他愤怒不已,李斯还是以为,韩非有资格得到第二次机会。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韩非。
李斯于是道,“大王有用韩非之心,是以韩非一策不合,故尔动怒。而微臣以为,韩非其人,固然当用,然又不可急用。”
嬴政道,“廷尉的意思是……”
李斯道,“韩非为韩公子,人虽在秦,心却不能忘其故国。有韩一日,韩非终不忍背韩事秦。臣以为,必待灭韩之后,断了他的故国之思,而后才能为大王所用。”
嬴政沉吟未决,李斯再道,“大王能容尉缭,自当也能容韩非。”
李斯的意思,嬴政自然是明白的。把韩非像尉缭那样供着,就算韩非出工不出活,对秦国也是意味着莫大的利益。嬴政心结既解,于是大笑道,“寡人盛怒之下,不暇熟虑。还是廷尉老成持重,谋事深远。”
大事已定后,李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高坐在上的嬴政想起了秦子戈离去时的提议,出言问道:“廷尉之才世所罕见,想必廷尉之子也非庸才。方才子戈提议想让你们这些家中的幼子同他一起做事,少年人总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廷尉意下如何?”
“能得子戈公子看重,是幼子的福分。家中幼子整日在家无所事事,某正头疼不已。”
得到满意回答的嬴政挥退了李斯。
而李斯则带着满心的疑惑回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后后,李斯自然不用掩饰自己的神情。看到李斯眉头紧皱,作为李斯长子的李由上前询问。
“父亲为何愁眉不展,可是政务上有什么烦心事?”
李斯看了一眼自己的长子,道:“此事与为父无关,大王爱子子戈公子想邀你去做事,你怎么想?”
李由顿了顿,说道:“那子戈公子可是有意争那大秦的王座?”
“噤声!”李斯被李由的话吓了一跳。
“父亲怎么看子戈公子?”
看着一脸坦然的李由,李斯想了想说道:“若是没有扶苏,子戈将来就是第二个嬴政!”
“既如此,孩儿知晓了!”
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李斯的长子,李由见证了父亲从楚国一介粮仓管理员成长为如今大秦廷尉的身份转变n。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李斯珠玉在前,李由自然也不甘落后。当年李斯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压在嬴政身上,如今已经得到了回报。而现在到了自己下注的时间了!
知子莫若父,李斯问道:“你想好了?”
“恩!”李由眼神坚定的说道。
看着李由的眼神,李斯想起了当年冒死觐见嬴政的自己。晒笑一声后,李斯说道:“去做准备吧!”
时光荏苒,在韩非无声的抵抗中,来到了嬴政十四年。
去年秦将桓齮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武城,杀死赵王派来的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之后设立云中郡,秦子戈能顺利的将韩非请到咸阳,可以说沾了桓齮不少光。
这一年,嬴政再次派桓齮带兵出征,讨伐赵国。
得到秦军出征的消息后,韩王安整日惴惴不安,唯恐秦兵灭掉赵国后回身攻打韩国,心中整天祈祷秦兵战败。
秦军从上党出发,越过太行山,避开赵国防备严密的正面战场,奇袭了作为邯郸东面门户的赤丽、宜安二城。
消息传到邯郸后,赵国的新王迁大恐,顾不上再到处安插自己的心腹,紧急调回了在雁门率兵防御匈奴的李牧,并册封他为大将军,让他率领戍边的部队南下回援。
得到命令后的李牧率领边防军主力南下,李牧督帅五万边兵,行至漳水之畔的肥累城,便下令三军驻扎休整。赵王迁数度下诏催促,属下将士也是苦苦相谏,请求李牧继续前行,以救援赤丽、宜安二城。
李牧却不动如山,道,“秦军数百里突袭,其锋正锐,赤丽、宜安两城旦夕必下,不是我说救便能救得的。秦军攻下两城后,必会乘胜追击来取邯郸,而要取邯郸则必经肥累,经肥累则必先涉漳水。为今之计,惟有据守地利、养精蓄锐。待秦军渡漳水之时,我军以逸待劳,中间击之,必可大胜。届时秦军溃逃,我军从后掩杀,赤丽、宜安二城自可失而复得。”
李牧的手下听完李牧的分析后,都安下心来静待秦军来袭。
赤丽、宜安二城之所以还能够顽强坚守,只因心中存着指望,以为李牧的救兵很快就将来临。等到听闻李牧在肥累停下,并不来救后,斗志尽丧,两城先后投降。桓齮攻克两城,志得意满,又见李牧不来相救,只是困守肥累,畏缩不前,以为李牧心怯,不免起了轻敌之心。
每个人的对手永远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像田忌赛马一样,名将总是能让自己保持上等马的状态。志得意满的桓??从上等马变成了中下等马,岂有不败的道理。
桓??凭借着战胜之威,挥师进发肥累,力求毕功于一役。正渡漳水之时,李牧的伏兵四出,万箭齐发,火光冲天,秦军阵脚大乱,践踏而死者不知其数。
秦军败亡,李牧一路追击,趁势收复赤丽、宜安两城,不在话下。桓齮退回上党,清点士卒,已是折杀过半。嬴政听闻秦军败于赵军,大怒,废桓齮为庶人。
自嬴政掌权以来,这是唯一的败绩。此刻的嬴政也体会到了去年赵王迁的感受,而得知自己被贬为庶民后。桓??心神大乱,想起了当年自己与秦王的龌龊。
当年{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决定起兵攻打山东五国。派蒙骜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命令长安君成蟜同樊於期{桓??,后同}率兵五万为后继。
秦兵出函谷关后,蒙骜率领前军取路上党径直进攻庆都,驻扎在屯留,作前面秦军的声援。赵国派庞媛为大将,扈辄为副将率兵十万抗拒秦军。尧山一仗,秦军未能取胜,蒙骜派张唐督到屯留催取后队军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