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清——随园食单漫谈》
第4节

作者: 有事没事莫凭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显然将“进鬐离肺”翻译成后厨的准备工作是不对的,应改为“古人不论是给客人上鱼时鱼鳍的朝向,还是将猪牛羊的肺作为一道大菜上桌时要切分到什么程度,都有一定的规矩”。
  笔者资质鲁钝,这样的错误想必之后还有很多,希望论坛里看到的高人们能够不吝指教批评,多谢大家。
  日期:2020-03-22 16:28:00
  序2——这本“舌尖上的大清”是怎么写成的
  袁枚正是仰慕着孔子这种求学好学的精神,将之发挥到对美食的钻研上。
  每次在别人家吃到好吃的东西,袁枚必定会让自己家的厨师前往这个人家的后厨,以弟子之礼求教,务必要把这道菜肴给学会。
  就这样,四十年后,所搜集到的名菜已经可以说是相当的丰富了。

  汇聚来的这些美食里,有的菜可以说是完全学会掌握了。但有的菜只学到了十分之六七的烹饪技巧,也有只能领会十之二三的,更有甚者,个别一些菜竟然完全没学会,到后来竟然导致做法失传了。
  《随园食单》部分
  于是袁枚对这四十年中所学到的精华,再尽量地四处询问考证,将之收集记录了下来。对于那些实在是没有办法追查到烹饪方法的菜肴,也就只好记下当初在谁家吃过这么一道菜,以表追思和景仰。
  所谓要抱持一颗勤学好问之心去对待一门技艺,做到这个程度也足以禁得住扪心自问了。
  当然,烹饪的规范法则是死的,厨师的手艺技巧是活的,正所谓“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即便是著名的文人学者写出的著作,也难免瑕疵,不能一味地拘泥于在故纸堆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因地制宜,随时变通。
  然而,基本上来说照着这些记载下来的经典方法办事,倒也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有个突发的情况,来不及瞻前顾后,比照着现成的例子来做,也可以解决不少实际问题。比如说突然要举办个酒席而没有思路,照着本书讲述的去做,亦不妨是个办法。
  原文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旧章,终无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日期:2020-03-23 15:37:27
  序3——众口难调怎么办 凭啥你就说了算
  当然,比如《左传》中《襄公三十一年》这篇里提到的:“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每个人内心的想法都不一样,就好似每个人的长相都不相同。难道你就能确定你喜欢吃的东西,天下所有的美食家都会认为这是美食么?
  然而要知道,在《中庸》里也有对“执柯以伐柯”的讲述,虽然拿着斧柄照着另做一把,难免会有一些仔细看就能看出来的差异,然而在大方向上,总是差不了太多的。

  按袁枚自己的话说,虽然不能强求天下的人们都和他的口味喜好完全一致,但是也不妨碍他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真心喜欢的,想必总有同好之人。虽然饮食之道终归也只能算些微末小事,但即便是这样,尽自己之所学所能,推自己之所知所感,也算是尽到忠恕之道 了。
  既然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和所该做的事情,那么与自己口味不同的人再怎么说怎么看,又有什么所谓呢?
  上海古籍出版社《说郛三种》
  此外,明代陶宗仪所编纂的100卷百科丛书《说郛》中,记录了饮食的书篇就有三十多处;明代的大文学家、画家——眉公先生陈继儒,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戏剧家——湖上笠翁李渔,也有关于美食菜肴的相关著述。
  袁枚曾经就这些流传下来的菜谱一一试做,品尝之后,吃后感原文是“皆阏于鼻而蜇于口”,按照白话说就是:闻一下就跟整个鼻子都被什么东西糊住了一般,让人无法呼吸;尝一口更不得了,简直就好像舌头被马蜂、蝎子等毒物蜇到了一样!简直不堪忍受!
  这种食物也能被称作是美食,简直就是浅陋不堪的迂腐书生们,无聊时牵强附会而成的破东西!完全被袁枚所鄙弃了。
  至于到底什么才算做美食?还是看看我们这部《随园食单》吧!
  原文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

  常见错误与疑问
  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不得不说,袁老的这句话可着实坑人。乍一看以为又是在引用《诗经》了,而且就是前文引用过“笾豆有践”的那首《伐柯》中的一句。然而,原文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就误导了不少注解者,以为只是一两字之差,袁枚应该就是引用本诗中的本句。然而,“执柯以伐柯”,却应是出自《中庸》,原文是“《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大意是拿着斧柄去照着做另一把斧柄,虽然看上去好像差不多,然而要是斜过来仔细看,其实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然而袁枚直接将两句诗混搭,用自己的嘴说出了“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笔者在此理解袁枚当然知道《中庸》原意,而结合他的下句来看,显然是承认“执柯伐柯”固有不同之处,然而大方向上还是差不多趋同的意思。就这样一句经典混装,带偏了多少注解者!

  日期:2020-03-24 22:30:22
  须知单(1/12)——先天须知
  楔子
  不管做什么学问,都需要先了解其中的道理,然后再将这些理论引入到实践中去,再求“知行合一”。饮食上的事,更是如此,知道了藏在味道背后的理论知识,才好丰富并深入对美食的理解、对品味的追求。故此,也就有了这篇《须知单》。
  先天须知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未经雕琢前的先天本性,就好像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天资与禀赋一样。一个天生在智力上有缺陷的人,即便是把孔子、孟子找来联合教学,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一件食材的本性就不怎么样,即便把庖厨界的祖师爷易牙给找来亲自料理,也做不出什么好味道来。
  所以,要想做出美食,食材本身的质量和特性非常重要。
  什么是好的食材?下面来举几个例子简单说说。
  首先是猪肉。猪肉应该选皮薄的,而且不能有腥臊异味。不能有异味好理解,毕竟谁都知道这肉都已经有了不该出现的味道,那肯定是不新鲜,甚至已经开始腐坏了。而猪皮要薄是什么道理呢?一般来说,猪皮薄,代表猪的岁数比较小;如果是皮厚,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老猪了——有时候肥肉都煮没了,可瘦肉还是煮不烂,就是因为猪肉没有选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