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清——随园食单漫谈》
第8节

作者: 有事没事莫凭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我们又要离题了。这种事在袁老的时代确实匪夷所思,关公战秦琼——那在几十年前也是无比荒谬的象征。然而恐怕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当今这种穿越题材满天飞的时代,给秦始皇吟唐诗、教李白写宋词,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各种奇葩的新派菜也是层出不穷,尽管大量只求猎奇的诡异组合,无疑是时代的糟粕。但是在精英大厨们的努力下,同样也有数不尽的新式创造、老菜新做的佳肴不断问世,推动着饮食文化的前行发展。
  其实在《食单》成书的清代,饮食文化已经开始出现了种种新兴的迹象。
  袁枚在本篇的最后也提到,尽管他比较坚持严守本味的传统做法,但也有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值得推广。
  比如在炒荤菜时使用素油,在炒素菜时使用荤油,就颇有一番交互见功的意思。
  炒荤菜用素油,可以避免菜品的过度油腻。
  炒素菜用荤油,不仅提香,更是被现代营养学所鼓励,一些营养成分比如说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与动物脂肪相结合,都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
  可见,食材搭配之道,固然需讲究一定的规则,但也不可墨守成规。
  胡乱操作,定然一场灾难;而合理尝试,说不定就有意外之喜。
  原文
  配搭须知
  谚曰:“相女配夫。”《记》曰:“儗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可荤不可素者,葱、韮、回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常见人置蟹粉于燕窝之中,放百合于鸡、猪之肉,毋乃唐尧与苏峻对坐,不太悖乎?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是也。

  日期:2020-03-31 22:28:08
  须知单(6/20)——独用须知
  上一篇的是讲不同食材间的配搭之道,这一篇就该说说那些只能“千里独行”、与谁都搭不到一起去的个性食材了。
  这些食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味道非常浓重且强烈。这一类有个性的食材,就只能单独入菜,不适合与其它食材一起使用了。
  就如同晚唐名臣赞皇人李绛、晚明权相江陵人张居正一样,虽然都是百年一遇的治世之能臣,但无奈也都个性昭彰。这样的人才,编入寻常团队,要么遭受排异而隐忍不发,要么暗中经营成害群之马;如果不独赋大权,必然难有用武之地。即便这样,百年之后,也是毁誉参半,角度不同,对他们的评价便是天上地下。
  食材也是如此,比如说鳗鱼、甲鱼、螃蟹、鲥鱼、牛羊等,都只能单独烹饪,不能与其它的同类食材混搭,必须得是唯一的主角。

  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
  袁枚解释道:这几样食材,不仅味道浓厚,而且其物性很强、能量很大,但缺点也非常的多。必须要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全部调集起来,再全力攻克这些食材的味道缺陷,才能得到食材中的美味,而摒去其中的弊病。
  仅是针对这一样独用的食材,就如此费力,哪还有工夫舍去它的本来味道,再另生枝节,用些别的东西来添乱呢?
  接下来的例子,可能又要得罪一些南京的朋友了。袁枚说金陵人喜欢用海参搭配甲鱼、用鱼翅搭配蟹粉来吃,这种吃法让他频频皱眉,不敢苟同。
  袁老认为,甲鱼和蟹粉的味道,分给海参和鱼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提升效果;反而海参和鱼翅的弊病,却来污染了甲鱼和蟹粉,这不是多余么?
  当然,从笔者的观点来看,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下风味、各有所好了,比如说北京的卤煮、豆汁,喜欢的人自然是慢尝细品其中的滋味,而接受不了的人简直觉得这些与泔水无异——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也。
  原文
  独用须知
  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食物中,鳗也、鳖也、蟹也、鲥鱼也、牛羊也,皆宜独食,不可加搭配。何也?此数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何暇舍其本题,别生枝节哉?金陵人好以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我见辄攒眉。觉甲鱼、蟹粉之味,海参、鱼翅分之而不足;海参、鱼翅之弊,甲鱼、蟹粉染之而有余。

  日期:2020-04-01 22:47:18

  须知单(7/20)——火候须知
  把生的食材烹调成熟的菜肴,在这个由生到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火候。
  火候分为文、武。小火、慢火就是文火,就好像文人叙事,娓娓道来。而大火、猛火就是武火,便如武将冲锋,悍勇狂暴。
  一般来说,煎炒需要武火,要是火力不济,那么无论是煎出来的还是炒出来的,都是疲疲沓沓、毫无生气。
  而煨煮则需要文火,火力过猛,只会让汤水一下子就烧干了,里面的食材,要么不熟、要么就烧成了干柴,难以食用。
  也有先要用武火,然后再改用文火的,比如说需要收汤的菜。这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就是红烧肉,需要大火先将整锅汤水烧开,撇去浮沫,再改成小火慢炖一两个小时,等到汤汁差不多收干,软烂入味的红烧肉也就可以出锅了。
  如果性子急,等不了小火慢炖的这一两个小时,直接用大火呼呼呼得猛烧一通,汤水倒是收得很快,可纵使是把外皮都烧焦了,里面也还是半生不熟的状态,根本没法入口。

  当然,火候的大小也需要针对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拿捏。
  比如说腰子和鸡蛋,都是煮得越久就越嫩。
  其实写到这里,笔者也是有些疑问的,大家都知道,腰子涮得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硬邦邦的。鸡蛋更是要煮得时间短,才能在里面的蛋白质彻底变性前,保存流质的口感,比如说溏心蛋。这二者怎么会是越煮越嫩呢?
  一查才知道,还真是有不少前人对这一点提出过疑问,并且有些前辈还亲自做了实验。
  有“金陵厨王”美誉的名厨胡长龄,就曾经试过用文火将鸡蛋连煮三天三夜,剥开吃时,竟如豆腐脑一般软嫩!
  而腰子的问题,袁枚在《随园食单》后面讲到猪腰的时候,就专门有提到:猪腰这食材,“煨三刻则老,煨一日则嫩”。
  只知道“三刻之老”,难料“一日之嫩”,笔者真是有些汗颜了。饮食之道,还真是有太多需要虚心学习的奥妙!

  再回到正题吧。
  相对于越煮越嫩的食材,也有一些食材是稍微煮一下就不嫩了的,比如鲜鱼和蚶、蛤等贝类。所以在烹调这些食材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加热的时间,稍有过火,口感就有些遗憾了。然而,对于贝类食物,还要警惕加热不充分导致的寄生虫、病菌等问题,实在是两难。
  对于过火的问题,袁枚所用的说法是“起迟”,大意是起锅离火时机太迟的意思。如果是肉类,起锅迟了会使红色变黑;如果是鱼类,没有及时起锅则会使活肉变成死肉——这一点在下文还有详细描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