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不朽的忠魂》
第3节作者:
马至中原 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可是很快母亲的笑容便消失了,也许是她看见了我,抑或是她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也说不准儿,总之,她的目光的确在我的脸上一滑而过,表情立刻就变的冷峻和凝重了,当然也少不了那种我久已习惯了的轻蔑与鄙视。这使得我浑身的血液一下子流动加速,不由得也是习惯的打了个冷战。
二嫂使劲儿用目光安慰我,同时用自己的身体把我挡在了母亲的目光之外。借着这一当口,我简单的把我的一生做了一下简单的梳理,我清楚地知道,母亲对我的这种态度,以及我对母亲发怵的心理,并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所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那是一九四九年初春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初生的旭日,尽情地挥洒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这片广袤无垠的大戈壁滩之上,无论是沙丘、砾石、还是一丛一丛迎风摇曳的骆驼草,都无一例外的被涂抹上了一层罕见而神奇的紫红色。
也许是某种征兆,或者是预示也说不准儿,总之,就在这绵延千里、杳无人烟、风吹石头走的大漠戈壁之上,注定要上演一出神奇而雄浑的大戏;注定要彪炳史册的伟大传奇,因为这里有一种黑色流体状物质,名曰:石油!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史,我国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远在1700多年以前,石油就已被我国劳动人民用于取暖、照明。当时人们称之为“石漆”。
西晋张华著的《博物志》上称:玉门县南有山石出泉,其水如煮肥肉洎,漾漾永永,如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这是我国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
到了11世纪,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有了相当的水平。据英国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介绍,中国古代深井钻掘机械技术是十一世纪前后传入西方的。直到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油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人创造的办法打成的。
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石油工业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末,一阵驼铃声穿越了大漠戈壁的漫漫黄沙与祁连山凛冽的寒风,来到了西走廊西北端的甘肃省玉门县境内的石油河畔。
他们是国民政府指派的地质专家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人,及几名工人和20余峰骆驼,历尽千辛万苦,在祁连山脚下的西河坝老君庙处安营扎寨。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可开采的工业油流。
消息一下子传到了南京地质调查所,时任行政院秘书长兼经济部长和资源委员会主任的翁文灏,连忙向蒋介石报告,并得到蒋的应允后,这年11月,孙健初带领考察队再次赴老君庙,并在冰天雪地里苦战了六个月,彻底查清了这一带的生油层地质情况,剩下的工序就是开钻打井了。可直到此时,他们手中连一台钻机也没有。
这事也难住了南京地质调查所,所长黄汲清急忙向翁文灏求助,翁也无奈,时值全面抗战,就是老将也没办法,但黄汲清听说延安方面也在打油井,并向翁提议,不妨向共产党方面,先借一台钻机用一下!
翁文灏点点头,几天后,翁前往十八集团军汉口办事处,专程拜访了周恩来。周恩来当即表示同意,并上报中共中央,延安立即指派八路军押送两台钻机,辗转到千里之外的玉门老君庙地区。
钻机一到,无不欢天喜地,工人们日夜奋战,并于1939年8月26日打出了第一口冒油的井。
这是国共两党携手结出的丰硕花蕾,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回报给祖国母亲的一首迟来的赞歌。
日期:2011-09-28 00:04:14
第三章:大漠风烟
自从玉门打出第一口工业油井之后。苦于为资源走投无路的国民政府皆大欢喜,并着手成立了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蒋介石亲自批准了经翁文灏提名的玉门油矿领导班底,任命著名实业家孙越琦为总经理,严爽为玉门油矿矿长,金开英为玉门炼油厂厂长。
截至到解放前夕,玉门油矿已钻井48口,总进尺2.52万米,累计生产原油49.9万吨,并加工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白蜡等12种石油产品。老君庙油田初步形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包括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水电、土建、运输、通讯等部门的综合性石油企业,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尤其重要的是,已拥有了一支4000余名工人的石油产业队伍,其中技术和管理人员2200余人,技术工人1600余人。
然而,当时油田工人的生产环境极其恶劣,伤残不断,重伤及死亡事故时有发生;生活则更加凄苦,收入微薄,住房简陋,几乎全都是土窑洞或干打垒,集体逃亡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当时承包土木建筑工程的扬子公司的工人,生活更加悲惨,许多人患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工人们为了活命曾爆发了一次大规模集体逃亡事件,于是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滩上,上演了一起老鹰捉小鸡的惨剧,住矿军警的马蹄、刺刀、机枪、步枪、一齐袭向手无寸铁的逃亡工人,事后竟有100多人被捕杀。
随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土崩瓦解,国统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油田工人的工资锐减了三分之一,为此,工人们不得已而聚集起来进行抗议,却遭到了住矿军警的残酷镇压,共有32名工人被逮捕,其中3名工人被开除,4名工人被判刑。由于这一事件是在1949年4月5日发生的,故被称为“四五事件”。
我和我母亲的故事,也就从这天开始了。
这天就是1949年4月6日, 一大早,母亲就大声吼着,把大哥二哥从土炕上薅起来,“我把你两个讨吃鬼,咱家的鸡、兔都没啥日涨(日涨——吃)了,还不赶早去市集,捡些菜叶回来?”
那哥俩儿一听,哪还敢猴在被窝儿里不动?比母亲养的兔子还快,一骨碌爬起来,挎上筐,一溜烟儿的就滚蛋了。
我扒着破纸窗户,望着他俩狼狈的身影,笑得前仰后合。母亲瞪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要不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我也绝没好果子吃。
母亲打发走了那两个并不大的讨吃鬼,因为这一年,我大哥10岁,二哥8岁。母亲见他俩走后,像是有意的迅速转身出门,从鸡窝里掏出两个鸡蛋,用父亲从40多公里外的老君庙油矿上带回来的破吕盔,盛上水,坐在炉子上煮熟了,一个给了我,因为今天是我5岁的生日;另一个给了我奶奶。我奶奶不过才六十岁多一点儿,可已病卧在床好些年了,打我一记事儿,奶奶就在大炕旁边儿另起的一个小炕上躺着,一天到晚咳个没完。她得的是肺病,那时也没什么药可治,即使有药,我家也买不起,因为,父亲从矿上拿回来的那点儿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家六口,几乎是杯水车薪。
因此,母亲除了披星戴月的在自己开垦的一点儿贫瘠的土地上种青稞、种洋芋(土豆)外,还在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和一大群兔子。鸡没粮食吃也不下蛋,即使下了蛋,除了给奶奶偶尔煮上一个两个的,多数都拿去卖了,以换些贴补;而兔子却繁殖的特别快,也许是只吃草的缘故,不等长大了,就被那两个讨吃鬼,用筐拎到山下去买了,也能换些油盐米面。但在每月的这个时候,父亲必定要从矿上带工资回来,母亲总要亲手宰上一两只,用吕盔炖了,我们三个讨吃鬼,也能沾点油星儿。
然而,这一次父亲迟迟未归,这不仅使我们三个讨吃鬼巴望已久的油星儿,始终未能沾嘴,也使得奶奶和母亲担了不少心。
我手里拿着煮鸡蛋,在土炕上玩儿来玩儿去,心里美滋滋的,根本就舍不得吃。要不是母亲打发走了那两个讨吃鬼,兴许我手里的鸡蛋根本就保不住。不过,这只鸡蛋不仅归根结底也未能吃到我的嘴里,还狠狠地挨了母亲一记耳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