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已成往事》
第41节

作者: 求不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几年国际形势有点儿紧张,当然这和张景义没有什么关系,她也不懂,也不知道。
  从这会儿起,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这条路上都是军车不断,有正常换防调动,也有演习似的拉练。
  像63年这会儿,是为了迷惑美帝的侦察,大股部队白天往南运动,晚上再回来,白天再过去,造成大批部队向安东边境一带集结的假像。
  “我孩子也在部队上,是汽车兵。从朝鲜回来的。叫刘照瑞,你认得不?”张景义满怀希望的和吉普车里的人打听。

  对方想了想,摇了摇头“老乡,部队多了去了,你得弄明白他是哪支部队。平时不来信吗?”
  张景义摇了摇头,有点儿失望。
  “老乡,这片山里野兽多不?”
  张景义拢了把头发说“有,狼啊野猪都有,夏天好点儿,冬天会下山。”
  军官点了点头,张景义说“还有胡子,去年冬就来了,从俺家拿了粮。也不敢不给。”

  军官挑了挑眉毛“这年头还有胡子?知道据点儿不?”
  张景义摇摇头“不清楚。我家男人说是乱石刨的。”
  很快车队启动,轰隆隆的往南边去了,一直到车队过完走没影了,张景义才带着刘金荣下坡回了院子。
  本来这件事也就是这么过去了,或许连个插曲也算不上。这条砂石公路本身就是国防路,路上见到的最多的就是军车。这个年代除了部队上也没什么车,整个县上只有一台吉普,干部都是自行车。
  没想到的是,过了不到半个月,突然就来了一个连的解放军,全副武装的,在堡里场院上扎了营。

  解放军从堡里找了几个经常进山的,其中就有张万礼,对堡子附近几座山进行了扫荡,在堡里就能听到远远的回荡在山间的枪声。
  听张万礼回来讲,解放军一直往山里推了三道杠,野猪狼群什么的打了不少,还撵走了一头老虎。
  刘金荣没见过老虎,可是问了张万礼也说不清,最后还是没弄明白老虎到底长的什么样子。只是知道大畜牲打没了,以后堡里的孩子安全了。可是大畜牲都打没了,嘎了哈要去哪弄呢?
  乱石刨那边的胡子也跑了。
  解放军把整个那边涧里清了一遍,说是找到几个胡子猫冬的营地,也打死了几个人。
  刘金荣很想去看看营地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挺高挺高的大房子?胡头把头就天天站在房顶上抽烟袋锅。
  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一家人到了山里,刘金荣就没进过山,除了上学也没出过院子,她的全世界就是家,菜地,学校。
  解放军走了以后,世界又恢复了平静,除了偶尔从房子东头开过去的卡车,什么都没有变化。
  每天早晨五点多从家里出来,走近两个小时到学校,在学校度过每天都一样的一天,晚上再走两个多小时回来,吃饭,睡觉。
  礼拜天成了刘金荣心里最美好的日子,可以不用走路上学,可以睡一会儿懒觉,可以在院子里和小白狗玩一天,坐在核桃树下面等哥哥下工。
  哥哥好像没有礼拜天,大人都没有。真奇怪。
  63年九月,刘金荣又跳了一级,成为了五年级的大学生。
  她感觉很好玩儿,已经和法台张家的小哥哥读一年了。

  城里大搞建设,本钢的新厂建成投产,市区里一片一片的苏式红砖楼立起来,到处立满了大大的标语牌。
  城里的小学生都统一穿着白衬衫蓝布裤,扎上了红领巾。
  他们会在清明节去祭扫烈士墓,会在春天由学校组织去山间湖边游玩,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跳舞唱歌,可以打球,可以去少年宫学习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学校里建起了食堂,领导爷爷们很重视小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说要让他们吃好吃饱,好努力认真的学习,将来好为祖国做贡献。
  六一儿童节会有联欢节目,会集体看电影。平时会有解放军叔叔到学校里给孩子们讲故事,学校里有派出所的公丨安丨执勤。
  但这一切都和大山里毫无关系。
  这里的世界是静止的。是单独的,和外界没有一点儿联系的。
  除了冬去春来草生叶落,再没有任何的微小的变化。那条小河就那么静静的流淌着。

  64年夏末,刘金荣十四岁,上了初中。
  初中学校在公社上,离张家堡二十五里地,走读已经不现实了,必须去住校。
  学校就是一个宽大的院子,一圈大平房。一半是教室,老师办公室,仓库,一半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
  宿舍是大杂间,有点像过去的车马店,屋里一个大通铺,学生们就排着住在炕上。
  因为住不下,学校在火炕的上面用木头支了一个二层。

  学校是不管烧炕的,学生要自己动手。
  在课余的时候,学生会就会组织学生们出去打柴,如果柴不够烧,冬天学生就只能睡凉炕了。
  食堂就是一间大屋子,饭只有苞米碴子粥,没有饽饽。菜就是萝卜,炖萝卜炒萝卜腌萝卜,偶尔有一顿土豆白菜。
  吃食堂要交粮。
  开学的时候,从家里背了粮过来交到食堂去,食堂按重量给换成饭票,再用饭票每天吃饭。交多少吃多少。
  吃饭的时候有就餐小组。

  一个小组的学生围着桌子坐好,组长去打饭领菜,回来再给同小组的学生分。
  说是交多少吃多少,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生都是孩子,也没有人会去进行计算。
  这几年全国性的缺粮,还要保证国家的收粮任务,保证城里的粮食供应,反而种粮食的农村没了什么余粮。
  管食堂的在这会儿是油水部门,不管是城里的食堂,还是这偏远山洼里一所初中的食堂。
  总之粮食是有了去处。

  学生每天每顿饭都是半碗苞米碴子稀粥,几个人一小盆萝卜做的菜,再来几块咸菜。
  男孩子分的要多些,他们力气大,从家里背来的粮要多点儿,但大部分时候也是吃不饱。
  刘金荣长的瘦弱,也没什么力气,背不动太多东西。
  如果这时候有人问刘金荣,上学的感觉是什么,她一定会说,饿。
  每天都是在饥饿状态下坚持着,白天实在饿急了就喝水,晚上饿的睡不着一个人到外面顺着马路茫然的走。
  张家堡在这边念初中的人不少,有二十几个,都在这里住宿,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都熟悉了。
  这个年代,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偏大,差异也大,由其是这种在山洼里的学校。
  十五六岁的很正常,最大的初三学生有十九二十的。在这个时代,初中毕业已经算是有文化了,高中生就妥妥的会去单位当上干部。
  刘金荣这会儿十四岁,已经朦朦胧胧的懂了很多事情。
  和后世大学生还是个孩子相比,在这个年代,初中生已经是大人了,男孩子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女孩子开始持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再没有人拿他们或者她们当孩子看。
  甚至大部分农村家庭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谈婚论嫁,开始给孩子找人家。

  初中的男女学生中间也开始有了朦朦胧胧和同学关系不一样的感情在发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