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鸟入眠》
第14节

作者: 资深男青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病人必须留真名。他是干什么的?”
  “据说是土规房建局的干部,不过他不让写,说不想跟单位请假。”
  “土规房建局?”

  “您不知道吗?咱们市里机构改革,把原来的土地、规划、房屋、建设等部门合成了一个局,叫土规房建局,权利很大的,天天吃香喝辣。”
  “明白了,冯大夫,”李扼正色说,“病人必须转院,马上转。”
  “转院?转到哪儿?”
  李扼想了想,说:“市人民医院。你去给你们院长打个电话说一下。”
  冯大夫看李扼神色凝重,连忙打电话去了。李扼问另外那个瘦瘦的年轻医生:“贵姓?”

  “我姓余,去年刚从中医学院分来的。”那人说。
  “小余,你现在去把病房外面那几个人叫来,一个都不漏下。”
  “好的。”姓余的年医生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带来了那几人。
  李扼再次掏出工作证,亮给他们看了看,说:“几位,你们这位朋友必须马上转院,他的情况相当严重。还有一点,你们不要紧张──”他停下来,看着他们。
  其中的一位说:“没关系,有什么你就直接说吧!”

  “好,”李扼说,“一会儿,你们必须如实地填写下各自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因为这位病人的病情很可能传染。随后你们就接受体检,有发烧的,立刻留下来,并转移到人民医院。如果确信没有问题,可以回家,但要尽量减少与家人的接触。一旦身体有不舒服,马上到人民医院的发烧门诊。记住:是人民医院。从明天开始,疾病预防中心会有工作人员与你们电话联系,希望你们如实回答他们的询问。”

  “情况有这么严重吗?”有人问道。
  “相当严重,所以我才这么晚赶过来。请你们相信我。”
  几人互相看着,神色多少有些慌张。但他们显然都准备配合。李扼说:“余大夫,你一会先对他们几人作一番体检,如果没有发烧和异常,就让他们回家,但要登记好他们几人的相关信息。”
  这时冯大夫回来了,说请示了管事的院长,同意转院。
  “好,”李扼说,“你赶快联系车和人员,我来联系人民医院。你们几位──”他对那几位正准备与余姓年青大夫出门的病人的朋友说,“你们就不要再去送你们的朋友了,医院会派专人护送。你们也不要乱走,马上跟余大夫去体检。”

  不一会儿,一辆闪着指示灯的救护车来到住院楼前。
  李扼亲自护送病人到了人民医院。他以从医以来前所未有的谨慎和细致将病人安置在一间单独的病房里。鲁岱被他从家里叫了过来。他们重新检查了病情,进行了会诊。鲁岱针对病人高烧、冷汗、神志恍惚、肺部斑状阴影开列了不同的药物,末了他对李扼说:
  “要是从稳妥的角度考虑,此人应该隔离治疗。”
  “隔离,”李扼自言自语地嘀咕道,“那一批病人呢?我是指分散在其它几家医院的那一批病人,怎么办?”
  鲁岱思忖了一小会儿,说:“那一批病人目前看来还不算太坏。虽然病因不很明朗,但暂时是稳定的。”

  日期:2011-12-23 00:31:49
  李扼想起了鲁岱正在进行的病毒检测。问他:“你对检测的结果有什么估计呢?”
  “这个还真说不准。”鲁岱说,“为了稳妥,应该请省疾病控制中心派专家前来。”
  “这样吧,你马上安排对这个病人的隔离。我明天一上班就与省里联系。”
  李扼亲自协助鲁岱,完成了对“老虎”的隔离措施。凌晨四点的时候,他离开了人民医院,回到了家里。他在家中打了个盹,七点一过,便急冲冲地赶到了疾病预防中心。

  八点一到,李扼把刚刚写就的一分传真发给了省疾病控制中心。虽然都跟疾病打交道,都叫“中心”,可是省市两级的中心却略有区别,市里的中心通常侧重于监控、以预防为主,所以叫预防中心,而省中心侧重控制和治疗,叫控制中心。传真发过去之后,李扼又打了电话,向省中心的一位副主任进行了详细的汇报,请他们抽调两名专家过来。省中心非常重视他报过去的情况,让他密切关注病情。

  然后李扼给肖云台打了一个电话,就昨晚的病人向他进行了汇报。令他意外的是,肖云台并未觉得这是多大的一件事,他说:“行了,你把他送到鲁岱那里就妥了。鲁岱医两天,这病人总能好转的。”听他那意思,似乎鲁岱也医不好,就只好听之任之了。李扼仔细一想,倒也不奇怪,因为自他工作以来,还从来没有听说哪一个病人,因为不明的传染病被送到省里的。肖云台说完,还抛开病情,向李扼指出他头天晚上在餐桌上的失礼和不懂行规。李扼不知说什么,只能敷衍了事。

  接下来李扼召集中心的员工开一个简短的会,会议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今天一定把全市所有设有门诊的医院全部调查一遍,看是否有相关的病人。他总结了这类病人的特点:发烧、咳嗽、流涕、腹泻或者呕吐、乏力、倦怠、昏睡或者短暂的昏迷、皮肤出现搔痒或者异常、气味异常,等。他给他们分了工,严厉地告诉他们,不准错过一家医院,收集到的情况将在下班前汇总,然后上报。

  十点多的时候,市新闻办公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两个省电视台的记者,想采访李扼,李扼心中一紧,马上猜想到是否有人往外透露了这次怪病的线索,可是对方告诉他,记者只不过想找他这样的专业人士谈一下有关食品健康与安全方面的问题。李扼思忖片刻,想到了本市正在漫延的吃鸟和乌鸦的风气,应允了对方。
  李扼还从来没有接受过记者的采访,不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他看看自己的办公室,拥挤而且有些零乱,就决定到会议室里接受采访。他刚刚把会议室收拾停当,电视台的人就到了。他们是两男一女。一个三十多岁的清瘦的男子,显然是他们的头儿,一见李扼就热情地打招呼,另外一个二十多岁的胖胖的小伙子,扛着机子,是个摄像师,另外还有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手里拎着些采访用的小物件,很像是个刚校门的学生,怀着憧憬和梦想。那个领头的男子递给李扼一张名片,李扼仔细瞅了瞅那名片,称他为王记者。王记者递给李扼一张纸,上面写着可能提问的问题,李扼一看,这些问题针对的正是他最近在想的───关于活跃在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非法捕鸟行为、猖獗的地下鸟市、在饭馆里作为野味的鸟以及正在兴起的吃乌鸦的风气、乌鸦肉是否真的有特别的营养,等等。凭着这些问题,李扼对王记者产生了几份好感,感到这是一个在思考问题和观察社会的记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