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脚步》
第48节

作者: 刘一鸣
收藏本书TXT下载
  车队沿着预留管制好的通道进入工人文化宫礼堂。
  礼堂大厅早已作好布置,作为大会后台候场和休息场地。
  尽管外面各种声响沸腾嘈杂,里面肃然有序。
  当宣判大会开始的时候,除了大喇叭发出的平缓的说话声,周边相当的安静。

  我左边的一个人犯开始不着边际的说话。
  我看了一下他胸前的牌子,是打了红叉的,是个死刑犯。
  根据胸牌和他自己断断续续说的,大概能了解他才22岁,比我大2岁,爵溪镇上的人。
  我想他应该是团伙的头头,不过看着并不高大。
  边上看押的不时的阻止他,他好象不是很听。
  过了一会他被提出去一阵,回来时好象就不太发出声音。
  大会结束,我们继续上车向城西绕行后回看守所。
  一路上不停的有人追着车辆,喊着车上犯人的名字。
  不知为什么,向来心软比较会掉眼泪的我,此时没有掉泪,始终保持了一脸的严肃。
  部分车辆则去了刑场。
  公判大会结束,完成了押解任务,我直接去了招待所附近的新华书店。

  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感到了业务理论上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法律知识方面,手头经常在翻的《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解答不了现实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我在法律类书窗翻看了不少的书,觉得没有特别想买的。
  于是去看最新的期刊。
  在那里我看到有一本封面写着“自修大学”的期刊。
  仔细翻看是一本创刊号,关于文史哲经类的自考辅导刊物,里面有不少我看着很陌生又新奇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的辅导内容,其中有两个课程特别吸引我:一个是法学基础理论,另一个是刑法学。

  我如获至宝把那本杂志买了下来,抽空认真阅读,感到对自己很有帮肋。
  后来通过邮局订阅了84年一年的《自修大学》杂志。
  虽然化去了我近2个月的津贴费,但身边仿佛多了一个老师。
  我认为,那个时期我的业务能力的进步,除了实践积累,不可否认那本杂志所起的重要作用。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通过自学考取大学文凭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
  83年度的老兵复退工作并没有因为繁忙的严打工作而受到影响,不过退伍的人数较上一年大为减少,应该也有保留骨干力量的考虑。
  5个4年度的老兵只走了曾根友一个人。
  虽然已经习惯部队这个特殊群体的聚散离别,但总还是有些难舍难分。
  尤其是在他为了留队不惜选择最辛苦的为大家烧饭服务的岗位,可以说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不过军人最大的特点还是服从,他也没有给组织提出任何的要求。
  在我们私下交流中他提到过,如果不能继续留队,最好能入个党回去。
  那时战士入党指标很少,而且我们是个新建派出所,与西泽派出所合建一个支部,那就更难。

  拍好集体照,召开欢送会,大家逐个临别留言时,邱士良引用了《红楼梦》里的一句对白:
  “人生少聚多别离,…”
  不曾想那句话令曾根友当场两泪纵横,忍不住扒在桌上发出了男人少有的哭声。
  我理解这泪水不仅包含了整整4年的战友情谊、对部队的留恋不舍,还有一份历尽百般努力不达目标的失落,和对无法预知的未来的纠结不安。
  大家心里都明白,留下不走的,基本上不是提干部就是改志愿兵,就不会再回农村。
  果不所料,没过多久,提干的命令分两批陆续下达,留下的4个捌零年入伍的老兵都提拔为现役干部。
  邱士良和沈国兴继续留在所里。
  钱法根命令下到高塘派出所,又到了徐智强所长的手下。
  王国民命令下到爵溪派出所,去了老治保徐正财工作过的老单位。
  不过他们俩没当即去新单位报到,而是直接抽调去县公丨安丨局帮助工作、集中办案。
  那时面对这么多的收捕对象,光靠预审股的那几个民警根本忙不过来,只能各单位抽人。

  没过多久,我当班长的命令也经大队核准下达,四个来自温岭的新兵也补充到了所里。
  我成了十四个战士的“兵头”,部队严格规范的行政管理和当时面临的繁重的公丨安丨工作任务,双重重担有很大一部分压到了我不满20年的年轻肩膀。
  好在有领导们的有力支持,以及战友们的大力配合,我没有让大家失望。
  我已完全从考试落榜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所里里外任何事我都冲在最前面。
  “明天到大队报到,参加外调专案组。”
  84年元旦前夕,所长向我转达了大队的一个电话通知。
  随着对在押收捕对象预审工作的深入,一些案件得到不断的深挖,有一些线索需要进一步的查证,有一些漏网的对象也需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其中有一些工作对象不在本地。
  当时城乡居民创造财富的热情得到不断的激发,农村土地承包机制的完善,孳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口开始有规模的流动。
  资源相对贫乏的象山,有不少人慢慢去外地落脚。
  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办案效率,县局组织了专门的外调追逃行动。

  大队抽调了专门的力量,以干部为主。
  我虽然不是干部,但服装和干部一样,县公丨安丨局的介绍信也是以“我局干警乄乄乂”的名义出函。
  到了县局以后,知道我和爵溪派出所的一个干部李干事去江苏南京。
  另外还有好几个组赴其他省市。
  其中有一个去湖北的组带队的是大队的姚副大队长,他们有3个人,和我们一道去上海转车。
  姚副大队长是原来预审股的老股长,老将出马,可见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从宁波坐火车去上海,路上要近10个小时。
  我有些拘谨,基本是听他们聊天。
  自然大家比较尊重职务最高、年龄最大的姚副大队长,听他谈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
  他非常自豪的谈起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葛州坝水电站,现在是负责技术的副厂长。

  那时的葛州坝,是很有名的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他们这次正好要去宜昌,已电话告诉儿子安排好有关事宜。
  我打心里羡慕不己。
  到上海已经快半夜了,李干事的上海亲戚在车站接上我们,带我们吃了几笼小笼包并入住他们家附近预订的旅馆。
  日期:2021-02-06 18:1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