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脚步》
第52节

作者: 刘一鸣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时我对温岭地理上还没有概念,总认为是一个不如象山的小地方。
  快到码头的山脚,有一帮人在建房子,看规模不是很小,我有点好奇,走过去看。
  “这是装合西(干啥)?”
  “建拆船厂!”
  回我话的是一个钱仓村里的干部,认识我。
  “那船呢?”
  “已经向外国人买好了,马上要开进来了。”
  “万吨轮!”
  “好啊,万吨轮还没见着过呢。”
  我们继续向码头走。
  在码头看见乡里有个丨党丨委委员在那里领着一帮人指指点点。
  他是负责海塘建设这一块的,家就住在新塘村里。有一次所里来客人,黄所长叫我买几条海塘里面的鱼找过他。

  “张班长,所里来了新兵了。”
  他很热情和我打招呼。
  “带他们熟悉熟悉情况。”
  我估计他们是在商议万吨轮进来的事情,没去打扰,带着大家向右拐入上山的路。
  那山路沿着山棱一直可以走到钱仓村的东边山岗。
  “我们做公丨安丨工作的,所在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都要了解。”
  在这些新兵面前,我说教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这里是象山港的港口,地理位置很重要。”
  他们都很认真的听着,那种感觉特好,我找到了小时候当“孩儿王”的那种味道。
  那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舟山六横等诸岛。
  “这是六横,那是佛渡,都是舟山群岛的范围,我就是舟山人,不过我的家这里看不到。”
  我顺便也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他们。

  当他们知道我才比他们大多数人大了一岁,感到很惊奇。
  “还以为比我们大很多!”
  确实那时有好多人都猜我有二十七八岁,怪不得他们会这样认为。
  “这是东屿山,上面有个钱仓村的茶厂,我们在喝的茶就是那岛上产的。上面还有很多螺。”
  其实我在喝的是治保主任戎益民送给我的茶末,不过他说这是最嫩的茶叶才变成了粉状。
  “我们下次可以去那里捡螺?”
  说这话的是不太爱说话的卢圣明。
  “可以的,我们集体活动组织去过,螺挺多的,下次去。”

  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天意,在我离开钱仓不久,所里还真的组织了一次去东屿山的活动。
  这次活动中,卢圣明没有活着回来。
  “林华呈,小心!”
  我用力把行驶中的自行车向前一推,使了一个“金蚕脱身”落地后扶住林华呈摇晃欲到的自行车。
  “太危险了!”
  我缓了一口气,对这个新兵嘟哝了一句。

  不太爱说话的林华呈分到我负责的这个组。
  我和他谈了一次话,了解到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知道他母亲早两年已去世,我格外的关心他。
  大冬天的看他穿得少了会去督着他穿上棉袄,晚上也会起来特别的关注他的棉被上压着的大衣和毛毯有没有掀落在一边,怕他冻着。
  我从母亲的身世中明白失去母亲的孩子的不容易。
  有几次我听到他在讲“梦话”,很低沉、含糊。
  虽然听不清楚,但我能体会到一种担惊受怕的味道。
  “这是一个需要重点保护的孩子!”
  我在心里这么想着,虽然他比我小了没几个月。

  我问过他会不会骑自行车,他说会骑。
  那天,我想带着他去熟悉村里的情况,路上紧跟在他的自行车后面,想不到迎面驶过一辆大卡车吓了他一下,差点出了危险。
  “下次碰到来车要下来推车避让。”
  “是!班长!”
  他还是比较听我的话的。

  过了元旦没几天,钱法根来了一趟所里,一起来的还有一位与他一起办案的同事。
  他们是为了上次那个抢劫案取个旁证笔录。
  我陪他们一起去黄沙岙找一个姓“章”的小青年。
  黄沙岙是一个依山傍海的村子,一个自然村包含一个渔业队和农业队两个行政村。
  原先村民都住在半山腰的几块平地里,随着新的海塘建好后,一部分村民搬到老的海塘边,形成了一处新的居住点。
  新房子大多是平顶房,为的是下次再加一层改成楼房方便。
  当时能一步到位建成楼房的人是很少的。
  和钱法根一块来的同事有个朋友就住在海塘边的新房子里,我们直接去他家里。
  似乎是预先约好的,他刚好在家里。
  “这是钱干事,这是张班长。”
  那位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同事”把我和钱法根介绍给他的朋友。
  谈天过程中我才知道他是县粮食局的干部,因为工作需要被借调到公丨安丨局,与钱法根一起工作。
  听我介绍是舟山人,他很惊奇的告诉我:“我年青时就在舟山粮食局工作过。”
  “你舟山那里的?”
  他接着问我。

  “小沙。”
  我以为他不一定知道这么个小地方的。
  “知道。小沙,大沙,定海西北边的。”
  想不到他还真挺熟悉舟山的情况。
  “象山有很多人在舟山工作过,我们象山曾经也是舟山地区的一个县。”
  他越说越来劲,据然抖出了这么一个爆料。

  “真的啊?!”
  我感到非常的惊愕,仅然自己工作了两年多的位于大陆上的象山,还被舟山地区管辖过。
  “是真的,1954年象山划舟山地区管,60年代才还给宁波。”
  “我17岁招工在舟山工作,后来调回到象山,那时一个地区粮食部门比较好调。”
  我联想到小学时有个班主任老师还真是象山人,说话拖着长音,估计也是那段历史的遗留问题。
  “你们先工作,晚上在我家吃饭。”

  东道主的邀请结束了我们的闲聊。
  在村治保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那位旁证对象的家里。
  “章乄乂在吗?”
  “他去朱溪做泥工去了。”
  他的母亲告诉我们她儿子去临近的乡做泥水工造房子。
  “他晚上回来吗?”
  “回来的。”
  “让他明天去一趟派出所好吗?”
  “好的。”

  我填写好随身带来的一张书面传唤证,让她代儿子签字。
  “我不会写字。”
  那个年龄的妇女很多都是文盲,我让她按了个手印,把通知联撕下递给她。
  她的手明显地抖动着接了过去,在目送我们出门的同时颤微微的说了一声:“再见。”
  当地人一般不喜欢我们到访,因为大多没有好事,除非很熟悉或者是村里的干部。

  日期:2021-02-07 18:1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