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
第5节

作者: 佐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站在陵前,时光仿佛倒流到800年前。只见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来到正殿,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8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

  这是江天明第一次看到蒙古帝国和帝国统辖下的四大汗国的地图,疆图包围了欧亚大陆,地中海差不多成了帝国的内海。他完全震憾了,震憾于一代天骄的丰功伟绩,以及天才般的伟大战神和蒙古铁骑的勇武强悍。
  在东陵前,江天明碰到了守陵人吉仁巴雅尔,和他聊了起来。
  原来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厦时于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守卫成陵的达尔扈特人是成吉思汗八位功臣的后裔。吉仁巴雅尔是第39代守陵人,自成吉思汗逝世800年以来,祭奠他的圣灯从未熄灭,祭祀活动数百年来经久不衰。这些守护人员世代相袭,跟随成吉斯汗灵榇,800多年如影随形,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到新中国,代表蒙古族同胞守护成吉思汗陵,这在世界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社会现象。达尔扈特人恪守着古老的守护责任和祭拜方式,传承着蒙古高原式的祭拜仪礼,形成了内涵明确的圣汗祭拜文化。

  江天明不禁肃然起敬: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中再也无法找到同样的例子啊!达尔扈特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人类祭祀文化的奇迹。他相信,达尔扈特人对成吉思汗陵的守护将永远继续下去!
  日期:2012-02-20 16:40:31
  第四章豪赌鄂尔多斯房产
  在草原和成陵玩了一天,晚上江天明江勇军在市区一家富有蒙古族特色的小酒店吃饭。
  江天明说:“我知道你是个大忙人,明天我自己逛逛,你就不要陪了。”

  江勇军说:“好吧,有事给我电话,我明天去公司处理一些事情,过二天再陪你。”
  吃完饭,江勇军把江天明送到天骄酒店就走了。回到酒店,江天明洗了一个舒服的热水澡,看了一下电视就睡着了,而且睡了一个自然醒,第二天九点左右才起床。
  起床后下了酒店,江天明在酒店附近找了一个小吃摊点,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 一碗鲜美香辣的“羊杂碎”吃完后,他额头已微微出汗了,心想,这东西太好吃了,在东莞开一家这样的早餐连锁店,肯定红火,可惜东莞没有羊,哎,想到这,他情不自禁地笑了。
  吃完早餐,江天明在街上乱逛,凡是碰到房产中介店、创业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或者房地产销售点,他都会进去转转,和销售人员仔细攀谈,倾听各类人员的说话,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想了解鄂尔多斯市的房产情况资金运作情况。
  转了一圈之后,江天明完全被鄂尔多斯市高歌的经济和民众手上的巨额资金和民众火热的投资热情所震住了。他发现一户鄂市家庭大概都有三、五套房产,如果以只有北京人口十分之一而一年的房产销售量是北京的三分之二去计算,几年后鄂市户均将达到十套房产。在几家房产中介他还发现鄂市房产租金特别贵,这在外来人口不多的情况下很令他感到纳闷。通过和当地人聊天,他终于明白了,究其原因是当地人基本不卖房只买房,因为当地人相信几年前一、二千一平方的房子现在能有五、六千一平方,将来也就能有一、二万一平方,他们在坐等房产价格上升到月球上去火星上去。看了几家房产开发公司,他更是被当地人的富有和豪买所震憾。在鄂市的房产开发公司一般都是当地人开办的,而且大多是几百户的小型项目,项目还没开发出来,就被一些当地人一人十套买光了。他尝试去买一套房子,不是卖光了就是买一套不卖。在一些创业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他发现不是这些公司去找放款人吸收资金,而是放款人主动把钱送到这些公司,或者求这些公司收他们的放款钱。

  江天明面对鄂市的富有惊奇不已,他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一张业余记者的采访证,在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他采访了一个放款人。
  江天明问:“钱为什么不放在银行或其他的地方呢?”
  那人说:“银行利息不高,才一分多,而现在我们这里民间放款利息月息都三四分了,做什么生意能够稳稳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润?”
  江天明明白了与热衷实业的东莞人相比,习惯了暴富的鄂尔多斯人对现代工业兴趣不大,而在银行缩水、买证券套牢、做期货不懂的事实让他们更喜欢炒房、高利贷这样的“来钱快”的生意,不然手上的钱不能放在家里生崽吧。
  可是鄂尔多斯人怎么这么有钱呢?至于当地有全国储量最大的矿产,那也只是少数矿老板有钱啊!不可能家家都是富人吧?带着这个问题,在小滩上随便吃了一份快餐后,下午,江天明去了鄂市的图书馆,他要在当地的报刊杂志上找出答案。
  在图书馆看了一下午的报刊杂志,通过一些零碎的新闻和报道,江天明终于明白了这座蒙古语意为“宫帐守卫”的内蒙古第三大城市鄂尔多斯市,老百姓之所以如此富有,原来都是当地政府惠及的。富有后的鄂尔多斯市是一个真正“橄榄形”社会。当地政府一直注意避免煤炭只是让矿主富裕、却让市民公众贫困的“发展的陷阱”,致力于努力让资源财富普惠全民。其中的核心做法包括:大幅度提高拆迁补偿款标准、超前超常规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费用大幅度减免等。鄂尔多斯无论是城市拆迁还是农牧民转移,其补偿标准都按照国家最高标准执行,而在实际操作中甚至对于虚报人数、面积也是“睁眼闭眼”。比如某村只有100多人,全村土地超过6平方公里,征收部分土地后,该村共获款项4000余万元。如果按每户拥有耕地的人头分钱,一家5口人参与分钱,得到的补偿款达到200余万元。由此,很多市民农牧民一夜之间就成为百万或者千万富翁。同时,当地很多没有“暴发”的市民,特别是一些城市基础工作人员也没有被边缘化。大规模的廉租房建设,使得很多低收入者可以住进廉租住房中,最低的房租每平方米每月只有1元。不仅如此,当地大规模建设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也全面向市民开放,无论是否拥有宝马、奥迪,也都可以申请。这些普惠全民的财富分配政策,足以傲视财富更加丰富的国内一线城市。

  江天明还发现,“暴发”后的鄂尔多斯人不但没有把钱投向实业,也很少投向外地,基本上通过熟人和信誉投向本地,资金在本地循环,这一点不像在全国炒作投机的温州人,这也许是鄂尔多斯人刚刚洗脚上田对外地有戒备的心理吧,也有可能是当地有充足的投资机会,根本就不愁资金的出路。同时江天明还发现,外地的资金也很少投向鄂尔多斯,他分析了好一会儿,认为是鄂尔多斯地外北部边远之地,虽然暴富但没有被国人所认知的原因,像他这样一个也算是知识分子而且一直关注经济信息的人,此前都不知道鄂市的具体情况,何况那些南方的一心经商办厂的小老板们,就更不知道了。

  晚上回到酒店,江天明为自己的发现惊喜不已。
  该了解的已经了解了,他一身轻松,第二天一个人去逛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南部库布其沙漠东端的著名景点银肯响沙湾和在滚滚黄河即将调头南转之段位于准格尔旗最北端十二连城乡的一座古城旧迹十二连城,既体验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响沙之王”,又回味了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过了轻松愉快又马不停蹄劳累的一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