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明朝之江南繁荣和商业化》
第15节作者:
俗人无语
所谓江南地区是指长江三角洲,根据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 16个城市为核心区,国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从宋代开始,江南地区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位。江南的领先地位无论制度变更、政权更迭、战争爆发,还是技术革新、疾病肆虐,一直保持了下来。反观欧洲,在过去的一千年中,最发达地区几经变换:从君士坦丁堡到德意志的自由市、到威尼斯、再到伊比利亚半岛、再到低地国家,再到不列颠。
工业革命实现了有机能源经济向矿物能源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工业革命前的17-19世纪上半叶,对比此一时期的江南与英国,我们会发现在经济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生活水平、市场经济成熟度、商业和商人地位、技术水平、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江南与英国不分上下,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中我们可断定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
近代世界经济体带给英国的大量生态产品和煤的大量开发使用缓解了马尔萨斯陷阱所造成的资源紧张状态,从而使得英国在人口增长、人均消费增加的情况下,仍有能力将大量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并最终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实现了有机能源经济向矿物能源经济的转变。
我们知道近代世界经济体诞生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特别是江南地区强大的工农业供给能力,而处于核心地区的江南地区却未能从世界经济体中获取足够的生态产品,也就未能缓解马尔萨斯式的生态紧张状态,再加上中国煤矿大多分布于内蒙、山西等西北地区,江南核心区利用较为困难,工业发展在江南乃至全中国都阻力重重,从而造成了19世纪中期开始的相对落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才逐步实现。世界经济体与煤在工业革命爆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才是近代中国落后之谜的最终谜底。
【】
日期:2021-09-22 16:57:53
(24)
【链接】
GDP总量、GDP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人均GDP
单位:1990年国际元
近代世界购买力平价人均GDP比较
单位:1960年美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迟至19世纪的1800年(清嘉庆五年),中国人均GDP只是稍稍低于西欧,应该是高于整个欧洲的人均GDP的。只是到了1860年工业革命完成后,中国的人均GDP才落后于欧洲。
通过以上两表,可以清楚地得知:在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前直到1820年(清道光元年),中国的经济表现并不比欧洲差很多,特别是GDP总量和所占百分比,仍然比欧洲高,GDP增长率方面也是高于欧洲,但由于1820年中国人口(3.8亿)远远高于欧洲(1.69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比欧洲略低。只是到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欧洲才全面赶超中国。
有研究表明,迟至1820年,中欧各自的核心区(江南与英国)人均GDP可谓不相上下,说明工业革命前的中国核心区经济表现至少并不比欧洲核心区差。
【讨论】GDP是衡量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可是即便是当代,GDP既不是很准确也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的真实面貌,还要全面地综合分析。而数百年前的事情,很多数据只能是估算推测,不很靠谱。大体上中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二至三成,而印度比中国低一些,人口也少一些。【】
日期:2021-09-23 11:34:31
(25)
【讨论】“大分流”始自禁海、大航海
工业革命无疑人类历史的里程碑。可是从文明比较来说,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大分流”,并不是工业革命,而是禁海、大航海(14-15世纪)。从此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中华文明踏入停止衰落,而欧洲文明启动近代文明。
一个文明可以达到的高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它能利用的资源。这种利用能力随技术进步而变化。中华文明在中古时期长期领先,是因为中华文明所在的东亚大陆地缘板块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欧洲文明所在的欧洲板块,也有很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欧洲技术进步,潜在的优势逐步显露出来。
16世纪大航海开始,欧洲文明就跳跃到近代工商业文明。而工业革命是近代文明的必然产物,它只会在欧洲出现,而不会在中国出现。近代文明和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可以利用全球资源。
工业革命之前的早期产业化阶段,1500-1800年,中国江南和欧洲苏格兰比较,谁更先进呢?
江南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受到中国整体和北京朝廷的控制,没有独立发展的空间。而英格兰是个主权国家,可以独立采取措施去发展经济。例如英国可以采用重商主义政策,江南却要受到农耕文明的限制。况且,那时西欧的文明比中华先进,科学、教育、金融和专利制度等都不是中国可以相比的。欧洲有科学革命,有大学,有近代银行和公司,还有专利,而明代虽然文化非常活跃,却没有书生秀才去讨论科学和经济问题。
聚焦到经济。中华的经济,无论农耕还是手工业,在明清达到了古代历史的顶点,也顶上了天花板,没有上升空间。欧洲工业革命前也还是以人力和传统自然力为动力,生产力和中国差不多。棉纺丝织等产业,在中国有天时地利和数千年技艺积累,当然把英格兰甩几条街。可是棉纺丝织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不会为未来开辟道路。开辟未来的含金量高的产业,是冶金和机械。
明清中国的产铁量非常大,冶炼技术也有所提高。可惜不知何故,没有引发生产力的突破。
中华机械产业和技术一向发达,造船在元代领先世界,各种机械技艺从竹蜻蜓到水车到罗盘都不是欧洲可以相比的。然而13世纪以后,中华机械却没有重大进步,整体还是停留在木加工时代。而西欧已经开始金属加工了!首先是钟表,它的动力是金属发条,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然后在中华大禁海和西欧大航海之后,欧洲造船把中国甩到岸上,火炮更是领先世界!
因此,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手工业和经济已经超越中华了。
【】
日期:2021-09-24 12:18:08
(26)
【链接】对大分流的另一种看法
彭慕兰的书中提供的大量材料显示,直到18 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和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呈现很大的相似性。而黄宗智认为明(1368-1644)和清(1644-1911)两个王朝的经济受制于“马尔萨斯机制”,即在高人口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发展缓慢,以至于每个劳力的边际收益不断递减。我们(此文原作者)认为,彭慕兰关于18 世纪江南经济仍然经历了一个“斯密式增长”(即,由劳动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增长)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且被一些研究相似议题的历史学家(如李中清、王丰、李伯重、许涤新和吴承明)的发现证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