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汉人》
第38节

作者: 问君一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刚开始,宦官们都是些不学无术,泼皮耍赖之人,在和文官们的争斗中,实是大落下风,但后来随着他们职责的增加,除了服侍皇帝,也开始帮皇帝参阅那些冗长又难懂的奏章,充当私人秘书,因此他们的文学修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皇帝就在皇宫内开设了“内书堂”,也就是宦官学校。
  内书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的翰林,宦官在这里所受的教育和外边的世家子弟几乎没有不同;毕业之后的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天赋聪明,特别优秀的太监,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饰出于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本朝特有名的一个太监,叫冯保的,他的文学修养和才画水平,足可与当代的任何一个大家相比。
  因为如此,流氓有了文化,又有皇帝的护佑,宦官集团渐渐和文官集团可以相抗衡,在某一时段里,甚至完全的压制并残害文官。而随着他们的势大,有些文官渐渐的依附在了他们的门下,于是便形成了阉党。

  而两党之争,在近几十年来,愈发的激烈,不但是水火不容,甚至是不共戴天,一党得势,另一党就要倒大霉。崇祯帝继位后,起用东林党,大肆打击阉党,阉党不成气候,渐渐要消亡。
  可由于北京沦陷,崇祯帝殉国,残存的阉党又趁势而起,他们窜通几个手握重兵的军阀,突然拥立东林党人坚决反对的福王朱由崧,便是当今的皇上。即位诏书一下,木已成舟,再不同意,便要起了内乱,东林党人无奈同意。
  自此,阉党死灰复燃,本朝的党争又起,由于东林党的领袖级人物-史可法坚决反对拥立福王,待得福王即位,自然难得信任,处处受到冷遇,只能自请出朝,督师江北,所以朝中大权皆落入马士英之手。要说马士英,出身非但不是阉党,还是东林一系,可在拥立新帝时,他却与阉党站在了一起,突然起兵拥立,使东林人措手不及,从此便成为东林公敌,加之他受好友-阉党阮大铖的鼓惑,更是与东林越来越远,直至势不两立。

  现在,扬州失陷的消息更加刺激了东林党人的神经,他们把矛头一致直指首辅-马士英,毫不客气的直叱他为本朝的秦桧。这就等同于骂他是汉奸,是一种莫大的羞辱。任何人也是不能忍受的。
  老马脸色铁青,任他涵养再好,也是忍耐不住的跳将了起来,与攻击他的群臣对骂:“我为权奸,你等便是群贼!扬州失陷,是史可法无能,与我何干?你等如此攻讦于我,真是为了我大明朝么?嘿嘿,我瞧怕也不过是挟愤报复吧!”
  见他开口,一直隐忍不发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冷哼一声,戟指怒斥:“辅国无能,还敢多般狡辩!若不是你调黄得功的十几万大军过江,致使江北空虚,扬州又怎能失陷?我大明朝又怎会到这般地步!”
  这便又扯到一件事,几月前,驻守南昌,与东林党有些渊源的军阀左良玉不满马士英专权,率领属下十几个总兵,六十万大军挥军北上,一路抢掠,直趋南京,要“清君侧,扶社稷”。
  一时,南京惊乱,马士英急调江北史可法手下的精锐大军回防南京。正在江北布防抗清的史可法上书痛陈,称:左良玉军不是造反,只言“清君侧”,并表示自己可以只身往谕,一定可使其回心转意。同时,史可法还写私信给马士英,乞求他以国事为重,应对左良玉进行安抚,以集中力量抗击清军的南侵。
  马士英与左良玉有仇隙,害怕左良玉与东林党连成一气后,自己的位置和性命不保,因此不同意讲和,甚至说,宁死于清人,不死于左逆!他气急败坏的责问史可法,同时以圣旨相逼,史可法不得已,只能遣黄得功的十几万大军过江,自此江北空虚,清军趁机而来,扬州再不可守。
  日期:2012-04-02 12:49:11
  左良玉率部还未到南京,却突然抱病而亡,其部被黄得功迎面痛击,大败而回,剩余三十几万大军,日后都投降了清人。只是黄得功虽胜,但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部队元气大伤,不得不在安徽进行休养,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恢复到过往的战力。
  击退左良玉后,马士英大为得意,自认运筹帷幄绝胜千里,是朝廷转危为安的大功臣,所以更为骄横,便是扬州被围,江北之地尽失的恶消息传来,他也是毫无忧虑,甚至还有些快意,一来马士英安于现状,眼光短小,对守住江北,本就不报希望,照他的意思,本朝应尽弃江北,固守住长江天险,待江北的清军和李自成两败俱伤,精疲力尽后,再挥军北上;二来,扬州督师史可法,不管或死或降,东林党都失去了最有影响,最有实权的一个领军人物,今后将再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澜,所以扬州的求援信八百里加急送达南京,送达内阁时,他淡淡一笑,便扔到汗牛充栋的文件堆后了。他的诡异心思东林党人有所察觉,自清军南下以来,他们日夜聚谈,商议对策,一个接一个上本,要求救援扬州,增兵江北,刚开始马士英还应付,到扬州被死死围困时,他两手一摊,故意无奈的叹道:“没办法,扬州实在是不可救了……”

  东林党跳脚痛骂,虽然知道马士英是在表演,却也无可奈何,谁让军政大权都在阉党的手中?今日朝议,万般前由都涌上了心头,礼部尚书-钱谦益泪流满面,东林党中的青壮者更是激动,你一言我一语的大声叱呵。阉党也不示弱,纷纷还嘴,渐渐的便结成了无数对的争吵起来。到后来越辩越激动,不禁动起手来,拳掴脚踢,“哎呀,哎呀……你敢打人?”“打的就是你!”“去你的!”“啊呀,我的眼!”大呼小叫着就在皇帝的座前又撕又拉,连唾带骂。

  两党势均,金銮殿上登时大乱,纱帽骨溜溜的跌落一地。只有马士英和钱谦益这样的几个老成的,尚书级别的人物,袖手站在一边,相互冷冷而望。
  本朝传统,文争武斗不是新鲜事,在皇帝面前唾沫乱飞,大喊大叫,甚至是出手打人,也是屡有出现。这等大失礼仪,有损皇帝尊严之事,换在别朝是不能想象的,但在本朝却也稀松平常。这大约是本朝秉持皇帝和士大夫同治天下之信念,对政争一向宽容的结果吧。
  龙座上,那肥头大耳,白白胖胖的当今皇上,对激烈的朝辩和群臣的斗欧,始终面无表情,不发一语,只是端然而坐,静听默察。待看得群臣实在闹的不像样子了,这才皱起眉头,微微的咳嗽了一声。
  若是平时,这一声咳嗽自然能警醒群臣,但现在大家群情激愤,连拉带扯的争执正烈,殿中闹哄哄的,却是谁也没听到。
  眼看的群臣不给面子,皇上的脸色蓦的沉下来。
  只见一直侍立在龙座之后的老太监,挥了一下手,大殿的角落里旋即窜出四个穿着紫酱色衣裳的年轻太监,疾奔到场,搭手架臂,将几个争斗最烈的官,轻轻的分了开来,嘴中恭敬的说道:“大人们住手,听皇上的旨意。”他们的动作恰到好处,即扯开了架,又不伤到人,显都是高手。待的分开了群臣,随即便悄无声息的又退回了角落。

  乱了好一阵子,群臣才狼狈不堪的各自回位站定,正冠整衣,抬眼望向皇帝,等着皇帝来评判今日之是非了。
  皇帝天威莫测的望着他们,默了一会,突然的问道:“……大婚之事准备的怎么样了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