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9节作者:
一金一鑫 到了入学读书之际,小朱说也背着书包,进入学堂。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朱文翰的薪水,看起来也仅够勉强维持举家度日,小朱说在求学时期,留下了“划齑断粥”的美传,一碗高梁粥,竟要冷冻下来,分成四份,早晚各取食两份。小小年纪的他已知道体恤家事,忧于生计,常思一米一粥之不易。唯有喜好读书,博闻强记,学而不倦,成了小朱说迥异于其他孩子的独特品质。因为写得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引起了谏议大夫姜遵的重视,并且断言,这个孩子将来“当立盛名于世”。
只有一点,家中所有人都对朱说隐瞒了他的身世。
一个浑然不知自己身世的孤儿,是令人同情的。从四岁到二十三岁,在朱家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之久的朱说,一日,因为某件事情,与其他朱氏子弟发生争执时,他的身世之谜被揭破一角。面对儿子的满脸狐疑与苦苦哀求,谢氏终于以实情相告。朱说得知身世,抚栏一哭,遥祭生父。失去父爱的孤独与无援,可想而知;寄人篱下的徘徊与惆怅,不言而喻。此后,范家旧事被母亲时时提说,朱说感到身上的担子沉沉的,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的苏州范家祠堂,认祖归宗,成了他魂牵梦绕的一桩心事。
这个心中充满悲鸣的年轻人,毅然辞别母亲,来到千里之外的宋州,踏上了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之路。在这所号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高等学府里,朱说学习异常刻苦,探寻经学奥义,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废寝忘食地学习,以惊人的毅力攻读圣贤学说,成为学子中的佼佼者。即使严寒的冬天,他也是昼夜不息,困乏了,以水沃面,刺激自己。缺少庇护之下,他并不在乎以粥度日的困难,以加倍的努力,求得贤人的指引,学得满腹的文采,有好心的同学从家中带来饭菜,朱说婉言谢绝,他知道,食人之鱼,不如自求渔艺,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体面而又尊严地生活。
当年,宋真宗曾经驾过应天府,满城轰动,学院的同学都闻风而出,一睹圣皇风采,只有朱说端坐捧读,巍然不动。面对众人的不解,朱说浅浅一笑,日后见也不迟啊!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朱说来到首善之区的京城汴梁,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贡举考试,终于中为进士,一睹龙颜,当初的“日后再见也不迟”之说,得到了验证。事实上,他在圣贤文章中,已经不止一次地和历史上形形式式的皇帝都有过思想与理念上的接触。而在多年以后,他与当朝皇帝会有更为亲密的近距离接触。
朱说工作了,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固定的工作,拿到薪水,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迎母归养”,将年老体弱的母亲谢氏接到身边,侍奉左右,以尽孝道。后来,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之际,正式请奏朝廷,改名复姓,取名范仲淹,字希文。
日期:2011-03-29 22:54:52
出去喝了一点酒。好朋友在一起,其乐无穷。虽不常见,一见如故。那感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说了,继续出帖:
(二)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从朱说到范仲淹,看起来不仅仅是姓名符号意义上的转变。更多的,是一个独立人格的标志。我相信,范仲淹站在苏州的范氏宗祠里发出悲哀的恸哭时,他更像一只孤洁的白鹤,在范氏子孙的名义,亮羽在家人和祖宗面前。
现在,范仲淹找回了自己,可以去践行“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宏愿了。
我所寓居的这座海滨小城,濒临大海,因“环城皆盐”而得名。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浩瀚的黄海边,走来了神清气爽、踌躇满志的范仲淹。他从集庆军节度推官的位置上,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盐城市境内),担任盐仓监官。在范仲淹三十多年的从政经历中,他所做的第一件惊天动地、换得民众世代感恩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家乡。
今天的江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展,早在宋朝,却是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属于天涯海角的边缘地带,芦苇荡、盐碱地比比皆是,就连空气也是咸津津、湿漉漉的。不过,这里却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世代以来,盐民们像逐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一样,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煮海为盐,将一池池的盐水渐渐浓缩,提炼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盐粒,继而堆积成一座座白亮耀眼的盐山,再源源不断地运往遥远的城市,送入一户户炊烟升起的厨屋,为人们提供烹饪美味的重要佐料。
西溪是个小地方,盐仓监相当于盐务管理所,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五个盐场的生产和储运事务。从繁华的东京远赴海边,初来乍到,范仲淹被满目的荒凉所逼,这个边远的小镇,没有多少风情景物可言,他每日处于“一醉一吟疏懒甚”的状态之中。
不过,范仲淹还是有惊喜的发现,牡丹的身影,白鹤的行踪,壮观的海潮,漠漠滩涂上的荒凉大美,使之渐渐释然。而且,在此之前,北宋的重臣晏殊和吕夷简,都分别担任过西溪的盐仓监一职,范仲淹曾经不无慨叹地说: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很快,范仲淹便发现,汹涌的海潮日夜侵袭,有如猛虎,修建于唐代的捍海大堤或溃或塌,海潮漫涨之际,沿海一带庐舍漂没,田灶毁坏,上游的洪水入境,海水不时倒灌,常常沦为水乡泽国,已经成为当地盐民和百姓的心头大患。熟读圣贤书的范仲淹坐不住了,他无法回避海潮来临时的灾难场景,良田转瞬之间化为洪流,家破人亡,哭声震天,人间惨剧就在眼前,如果万民之灾不解,此地将永无宁日。
范仲淹奋笔疾书,一封请求筑堰挡潮的上书信,很快呈送到了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的案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