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十大口水战》
第58节

作者: 还是定风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第五是无为。关于无为,《吕氏春秋》说的可就多啦,因为先秦除了墨家,差不多都和无为沾点边。道家不用说,是主张国君如婴儿,如摆设,如隐形人,顶好滴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国君。儒家虽然主张国君要做点什么,但大体还是持不干涉主义滴。法家滴商鞅一派纯粹用法,客观化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自然不主张国君随便干涉,只有申不害一派主张玩弄权术,做为集大成者滴韩非,差不多两方面影响都有,但也只是主张最高领导人用不着做具体滴事,用好人管好人就够啦。只有墨家主张国君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起早贪晚,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加巧干。所以整部《吕氏春秋》里到处都是这样滴话,“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这是有道理的,最高领导人再聪明,毕竟总是一个凡人,思维总是有定势有盲区滴,如果老是认为自己有见识,就会总按自己滴想法做事,如果老是认为自己能干,就会什么事都要去干涉一下,用一个人滴聪明和能力去代替千万人滴,真滴那么靠谱么,就你一个人聪明,其他人都笨?所以还不如百姓们滴事让百姓们自己去作主,国君最多嘛,只需要管好知人识人用人就得了,“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甚至连知人识人用人的事情,也不妨交给人民,“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第六是重农。比如说当时各国用滴历法,有滴是夏历,有滴是殷历,有滴是周历,夏历是立春前后过年,殷历比夏历早一个月,周历早二个月。显然,夏历更好用,因为夏历滴春夏秋冬是真正滴春夏秋冬,介样子农民伯伯最稀饭。吕不韦这个阳翟滴大商人,没有啥能帮助农民伯伯滴,只能在书里用夏历代替秦国当时用滴周历,并且十二个月每月一纪,记载天气滴变化,动植物滴活动,以及各种应当做和不应当做滴事情。因为《吕氏春秋》说的好啊,“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大概是说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国家稳定滴根本,不要以为把农民赶进城市里,是多么风光滴事情,“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到时候农民都变成小市民了,他们日益增长滴智商和官府日益下降滴道德构成滴矛盾,有得你们苦头吃。这里,似乎是以法家为主,兼及农家和儒家。

  重农之后是神马呢?是儒家滴仁政,法家滴刑政,墨家滴专政,还是道家滴无政呢?
  日期:2011-5-14 13:33:00
  五十八 新儒家还是新法家
  在封建社会,阶级的流动是很少的,他们之间的待遇差别自然也不是一点半点,比如天子就可以开万国博览会,而诸候只能开开春晚,大夫呢只能开开不插电滴演唱会(当然那年月也没电可插),而士呢只能开开私人派对。所以礼和刑这两样调节社会滴利器,适用人群自然也就不同了,礼适用于天子诸候大夫和士,而刑适用于士和庶人,以及奴婢,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有滴只是享受礼而不用担心刑滴,如天子诸候大夫,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滴真正滴贵族,代代世袭,有滴只消受刑而不用指望礼滴,如庶人或更低贱滴奴婢,而士呢,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冰火两重天,上上下下滴享受,谁呢他们滴身份不明,也不知道是没落滴贵族,还是暴发了滴庶民呢。

  但随着封建社会解体,阶级升降就较为频繁,那些亡国滴公子,那些暴发滴商人,都加入了士滴行列。与此同时,诸候开万国博览会,或大夫办春晚滴也越来越多,你还别不服,你要不服,先废了你丫的,谁叫人家势力大呢,这就是所谓滴“礼坏乐崩”。但礼都坏了,乐都崩了,士人到处找工作了,怎么办?改变礼和刑滴执行对象,使之适应新滴形势。怎么改变?两个办法,一个是将礼下放到庶人,让庶人也能懂礼,一个是将刑上到大夫,让大夫也尝尝刑法滴滋味。前一个是儒家滴法子,后一个是法家滴法子。

  按理说儒家滴法子大家都稀饭,应该把国家治理得更好才对。但不知是应也韩非那句“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还是怎么的,礼下到庶人滴儒家越混越不行,而刑上到大夫滴法家却让秦国蒸蒸日上。
  不过事情还没完。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作为一个久经商海摸爬滚打滴人,应该很实际,在儒家和法家之前,应该二话没说就选法家才对。但奇怪滴是,这一次,他选了儒家。难道这,意味着儒家有翻盘滴机会?吕不韦,一个战国末年最大滴政治投资人,这一次滴学术思想投资,会成功吗?
  是的,在儒法之间,《吕氏春秋》更注重仁政,象神马“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俨然又是一个“仁义挂嘴边”滴大害虫。这还没完,还重孝道,“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吕大丞相,你不知道在法家眼里,孝子们在打仗滴时候会当逃兵的吗。对了,还有《大乐》,专门鼓吹音乐滴伟大,“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又俨然和主张“弦歌之声不绝”滴儒家暗通款曲。

  仁政之后,才轮到刑和兵,“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似乎是给法家留了些面子。但话又说回来啦,儒家似乎也没有反对用刑和用兵啊,只是说刑要少用,兵要慎用。因为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不一定都是天生本质不好,有可能是“幼儿失教”,还是有可以改造好滴,还是以教化为主,最后达到大治,“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到那时,就没有多少人会犯罪了。而用兵嘛,孔子不也说了吗,“足食足兵”,“教民即戎”,只是说君主不要好战,给百姓增加痛苦而已。而《吕氏春秋》里主张滴赏罚和用兵,也和儒家一样扭扭捏捏,象裹脚滴女人一样走滴很慢,比如“故威不可以无有,而不足专恃”,“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用兵也是一样,“古圣人有义兵而无偃兵”,把战争分成正义滴和不正义滴,也正是儒家滴意见。但在法家看来,儒家滴战争正义论不仅可笑,而且虚伪。谁都知道,国家利益至上,在国家利益面前,在民族滴生存空间面前,在整个诸夏滴长远安定面前,难道咱们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统一天下,是不正义滴么?你吕不韦相秦滴时候,吞并东周,破坏合纵,分割赵魏,攻城略地,虽然人杀滴木有以前多,但难道真滴就那么正义么?

  不过好在《吕氏春秋》对墨家滴“非攻”扬弃滴更多,《荡兵》篇里基本上还是在否定“非攻”,理由嘛有三。第一,国家间正义滴“诛伐”就好比国家内部滴赏罚,国家内部没有赏罚,人们就会胡作非为,国家间没个诸夏丨警丨察九州宪兵维护天下秩序,就会互相攻击以强凌弱。第二,用兵不在有无,只在大小,难道墨家和儒家打口水仗,就不是用兵了吗,只是程度滴不同,这些程度,有八种,从最轻滴心里诅咒,到最重滴三军攻战,哪个不是用兵。第三,如果有那种国家,统治者损民自肥,荒淫无耻,民不聊生,但又反抗不过,咱们去解民倒悬,那里滴人们感动滴内牛满面,就象儿子看见了娘,或者象饥饿滴人见到了面包,这样滴战争难道要不得么?这第三个理由俨然又是一个孟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