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5-08 20:26:32
【二十六、回家】
风风火火的苏玉国,饭也不吃,就要登车启程了。在老厉的一再挽留下,大家总算去饭店简单吃了点,苏玉国一行人就登上运马的货车匆匆启程了。我也向老厉告别,准备回家。老厉眼泪汪汪地拉着我不让走,他说:“玉田哪,你再呆几天吧。你这次帮我这个大忙,我一辈子都补报不完哪!”
我坚决推辞了老厉的好意。 这十几天里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了。先是借钱买了老咸的马,本以彻底结束这个烂摊子,送老咸上火车就回家陪老婆孩子过年,没想到半路上被他拉着去了一趟凤凰岭商量买鱼;从凤凰岭回来,碰到小于子又把他领回家帮他租胶轮车;刚安生几天,又被哈铁的人带回了凤凰岭,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风波,花光了身上全部的钱,靠着两块钱从通辽半是逃票半是求人回到德惠;到了老厉家,本以为借点儿路费就可以回到一百里之外的家过年了,没想到又是半路上受人之托,转道玉泉去帮老厉的马找销路。
想想这一路上,一直被人情牵着鼻子走,抹不开面子,除了收获了些赞美和感激的眼泪,我给家人做的太少了。整整一年,我只办成了两件事:帮小于子租胶轮,帮老厉卖马;可是我给家人办了啥事儿呢?跟人合伙买的四匹马,到现在还拴在家里,由孩子爷爷和拖着大肚子的玉春喂着。想着这些,我真是惭愧不已。我一分钟都不想耽搁,只想快点回家,至少给老人孩子们置办点年货,也算有个最起码的交待啊。
老厉见我意已决,就从口袋里掏出五百块钱,说:“玉田哪,那我就不留你了。这点钱,你别嫌少,我知道这个比起你替我办的事来,微不足道。就当是我给老爷子过年买酒的钱!”
见老厉眼含泪花,万分诚恳,我就收下了这钱——而且说实话,我也实在没法拒绝。我一文不名地来到老厉家本是准备借钱回家的,他给了我五十块钱去玉泉办事,现在也花得差不多了。不收下,我拿什么回去向家里老老小小的交待呢?
告别了老厉,我一溜小跑去了汽车站,买了最近的一班长途客车票。还剩半小时开车,我又去商店买了些糕点和水果。想到孩子们在那一张张花朵一样的笑脸,我更加归心似箭了。
汽车开到终点站,离家还有几里路,我又是一路小跑回到家。刚推开院门没走几步,就见房门被推开了,我那一帮漂亮的女儿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来,张着小手喊着爸爸跑到我跟前,一下子把我团团围住。大点的就拽住胳膊,小点的就搂住大腿,小家伙们叽叽嘎嘎地笑着嚷着不肯松手,我都没法迈步了。直到玉春抱着老六从屋里出来,大声笑着说:“这帮小丫头哇,快松手吧,让你爸上屋里再亲近吧。”
孩子们听后笑嘻嘻地松开了手,我弯腰一手抱起老五,又牵着老四走到玉春跟前。玉春眼看快生了,肚子已经很大了,还是吃力地抱着小六,笑盈盈地看着我。唉,真是难为她了。我放开了老四的手,伸手从玉春怀里接过小六。小六顺势搂住了我的脖子,红苹果似的大圆脸上,长长的眼睫毛下黑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我。我忍不住亲了亲小六,又转脸亲了亲小五,在其余四个孩子的簇拥下进了屋。屋里头,父亲母亲早就趴在窗口看了半天了,我一进屋,他们就从我怀里接过小五小六,一边逗着她们,一边笑微儿微儿地听我说话。
日期:2012-05-08 21:57:50
【一、佃农】
富饶美丽的松花江,蜿蜒流淌数千里,滋润着沿岸的山川土地, 我家就住在伊通河、饮马河与松花江交汇处的岗子屯。这里土肥水美,素称鱼米之乡。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以农耕为主,农闲时就去江边河套里捕些鱼虾食用。这里土质肥沃,所产的粮食都是优质的,特别时有一种谷子叫“朱叶青”,碾出的小米,做熟饭后,一打开锅,香气扑鼻,吃起来醇香可口,据说还曾经纳为贡米呢。松花江的鱼更以品种齐全,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这就时我引以为豪的美丽的家乡。
听老人说,我们家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七代人,一百五六十年了吧。那是晚清时候,我爷爷的太爷爷,只身闯到关东,辗转来到松花江边,看中了这地方,就停留下来,挖个小地窨子,置办了锅碗瓢盆和垦荒的工具,开始生活下来。再后来,爷爷的太爷爷讨了老婆,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下去,逐渐枝繁叶茂。
几十年后,也就是中华民国初期,到了我爷爷这一辈,堂叔伯兄弟已经有二十几个了。我爷爷亲兄弟三人,及各自的子嗣家眷,加上我太爷太奶,总共四十几口人生活在一起。这样一个大家庭并没有什么经济实体。自家有三垧地,勉强够几十口人吃粮,日常生活开销还要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来维持。虽然不宽裕,但还是可以过得去。生活在那个年代,又在远离发达城市的边远山村,祖辈没有文化,也不曾有什么见识,于是各自满足现状,日出日落,春种秋收,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
一晃又是十来年过去,到了父亲和叔叔们该上学的时候了。穷人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每个孩子都去念书,只能让每一家的长子去念三年书。父亲是爷爷的长子,顺理成章去念了三年私塾,回来时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我那些叔叔们也一个跟着一个长大了,各方面的开销也逐步增多,加上又都快到谈婚论娶的年龄,老一辈开始为以后的生活盘算和发愁了。
父亲虑事比较早,家里的情况他也明白,如果不想点别的生计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毕竟念过几年书,父亲脑筋比老一辈开化得多。他出去转了一圈,找师长们,同窗们和朋友们探讨生计问题。有的主张他去经商,可自己没那么多本钱;有的主张他去当兵,可那个兵慌马乱的,军阀混战的年代,你到哪儿去参军是对的呢。谁也拿不准哪。最后,老亲少友建议说,“你们家这么多青壮年劳动力,应当拴车买马,买农具,自家地少,可以在外租地种,总比扛活儿和给人家打短工强啊。” 就这样,爷爷和我的太爷爷们商量了一下,就在自己家筹集了一点本钱,又四处借贷了点钱,到集市上买了几匹马,置办了农具,回来托人租种了徐姓地主十垧地,开始了佃农生涯。
这样生活了几年后,父亲已经长成一个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的大小伙子。他能言善辩,刚毅又带些自负,在乡里被公认为是个精干出众的人。虽不是地主财阀,日子过得却很红火殷实,很受乡亲们仰慕。于是很多人上门提亲。后来有一位乡邻给介绍了邻村的大家闺秀,与父亲同是22岁,模样俊俏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得。相亲后双方都很满意,家长和族人们也都皆大欢喜。亲事就这样定下来。一家人忙活了大半年精心准备婚礼,秋后就结婚了。婚后夫妻恩爱有加,生活和谐美满。
日期:2012-05-08 21:58:56
【二、乱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