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39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1-13 13:44:25

  因为儒家的理想主要集中于人生、社会层面,对于静坐修心乃至超凡入圣的具体方法,是不太注重的。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也意识到了方面的缺陷,曾叹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可见,身心修养之道,在儒学一门中并未明显地披露出来,因为孔子倡导的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虽然也有修身之学,但却把焦点放在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方面,所以很少谈论身心修养的学说。
  因为这一偏颇,导致自从孟子之后,儒家中人对身心修养之道就缺乏了解了。后来学人,虽有志于圣学,但却不知从何入手。阳明先生也是一样,纵然把四书五经读得倒背如流,却也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下口,最后还是从佛道修心之学找门径。
  所以现在我们谈论静坐修心之法,如果光用儒家的东西来讲,是很难讲得清楚的,也只好释、道的理论及方法来阐述一下了。
日期:2011-01-13 14:17:24

  说明一下上面我的那个帖子,我是说如果我写的没有什么特色、新意的话,就不如不写阳明先生的传记,不是说以前写阳明先生传记的作者写得不好、了无新意。各位作者先生都是写得很好的,博学多才,写的角度各有不同,使人读了很有收获。
  如果我写的只是按史料来写的话,估计大家也看烦了,还没看后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肯定就不会有什么新意,还不如直接去看《王阳明全集》的好。
  特此澄清一下,以免诸君误会。
日期:2011-01-13 15:34:41

  《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这一句话,向来是被当作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来批判,某些人将其理解为“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得出了这个结论。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孟老夫子是不是在他的身心修养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有异于常人的认识方法呢?

  孟老夫子还特别强调“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之说,也是令当今诸多先生大跌眼镜的,乍一看,这根本就是胡说嘛,各种知识技能哪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掌握的?
  不过在古人的记载中,还真的有这种无师自通、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例子。清末有位明雪峤禅师,他目不识丁,但经过一定时期修禅定后,竟能认识字了,并能写出一笔好字,而且还能说出妙契禅机的话来。
  而且不独中国人有这样的事例,外国人也有。国外有位叫根造的人,原来不会作诗,但经过一段时间静坐修习后,竟然能写出许多好诗来,他自己也感到奇怪。
  所以,那些作家孜孜以求的所谓“灵感”,确实是很奇妙的东西,孟子所说的那种“不学而知”的认识方法,也许和“灵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日期:2011-01-13 16:01:08

  虽然我是相信孟夫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的,但这种“不学而知”的功能在现今社会中是不太普适的。大家不必过多理会,只把它当做一种学术观点来看好了。
  因为这种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修养境界要到相当的境界,才能出现。当然,如果修养境界不高,还是满腔私心杂念时,就出现了这种功能,那是相当麻烦甚至非常可怕的。
  试想,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光是生活中、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就够我们受的了,这些现实中的信息就足够使不少人患上焦虑、抑郁症了,要是再加上无休无止地接受到那些许多无关紧要的太空中的信息,恐怕人就要疯狂了。所以,我们的这种大脑抑制机制,也许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保护措施。
  古人实践身心修养,是强调“对境无心”、“慧而不用”的,有了各种功能也当它没有似的,不把它看作一回事,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不出偏差,才能正确对待许多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