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42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2-21 11:19:32

  看到香兰贴上来的阳明先生“四句教”,尽管我在前面也谈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禁又想从另一个角度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说心之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没有什么分别、计较的心理,纯粹是一种非常客观、彻底唯物的态度。主流的哲学家们说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是唯心的,其实心学的认识论绝对是唯物的,一定要达到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观臆想在里面,这样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洞察其本质。
  正如王阳明曾经对学生说:“心体上不能滞留一个念头,就象眼中不能有一点儿沙尘。一点儿沙尘能有多少呢?但就是一粒沙尘,就足以让人满眼天昏地暗,看不清外界的事物了。”
  也许有人要说:“坏的念头固然不应该有,但好的念头(善)难道也不应该有吗?”王阳明先生又替我们解答了:“这一念头不但是私念,即使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儿。比如,眼中放一些金玉屑,眼睛也会睁不开。”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当然,我们自出生以来,心灵的混沌状态就打破了,再也不能体会那种毫无分别、计较心的本体境界。随着不断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种种后天智慧(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以惊人的速度在成长,心中也有了善恶之分,有了好的念头,也有不好的念头。总之用现代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了一个“自我”意象。我们的身心往往就被这个“自我”给束缚住了,凡不符合自我愿望的便不高兴,便感到愤怒,反之就感到喜悦。

  自打后天的“自我”意象形成后,我们的“本我”就丧失了,或者说是被“自我”的种种分别、计较心理给蒙蔽了,也就丧失了本来能知善知恶的良知。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其实我们被种种物欲蒙蔽了的本来心体是极有智慧,很聪明的,它能按事物的固有规律洞察一切。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我们的本我都会以各种巧妙的途径告诉我们,但我们的心中老是充满着乱七八糟的事,受到严重的干扰,也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先贤的教导,“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利用一切微小的事来磨练自己,随时随地放下心,如孟老夫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做一件事就专注于一件事,不去想其他事,这样心灵没有杂念的干扰,便能逐渐灵动活泼起来,也就能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了。
日期:2011-02-22 11:13:55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四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其中蕴含着十分有意思的修身理论,在这里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去西天取经,自然是去寻找一种真理,去追求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世界观。在这其中少不了在事上磨练,不断修心养性,以增加定力和智慧的过程。
  小说中描写的孙大圣很有意思,孙大圣法名“悟空”,本领最大,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知善知恶,那些妖魔鬼怪一听其名,则闻风丧胆。
  孙大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这从他的法名可看出一些名堂。“悟空”嘛,就是在心中消除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认识到了宇宙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智慧高,能力大,能识别善恶。
  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十分厉害,不论那些妖怪变成美女,还是化成什么别的,他都能一眼把它们认出来,予以迎头痛击。那么他这双“火眼金睛”是从哪里来的?是太上老君老子用八卦炉炼出来的。所谓八卦炉就是寓意源自“周易”,因为弄懂了周易是能推断事物的运行规律的。孙悟空的心性修养极高,达到了“空”的境界,脑袋没有其他东西干扰,就能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一看就能看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领自然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了。

  而孙大圣的师父唐僧,是一个大有来头、一心向善的转世高僧。虽然他是西天佛祖的座下弟子,但本领却不怎么样,尤其是不能辨别善恶,令人感叹。
  唐僧是转世的高僧,有很深的佛缘,一心向善,怎么可能分辨不清妖怪的真假呢?这个原因大概就出在他的善念上,由于他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感情,念念不忘行善,而且取经的愿望很强烈,这些都是欲望,就把他一双本来睿智的慧眼蒙蔽住了。结果妖怪们稍加变化,他就以主观情感代替客观现实,先入为主地认为人家是善男信女,而不辨真假。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王阳明曾经对学生说:“心体上不能滞留一个念头,就象眼中不能有一点儿沙尘。一点儿沙尘能有多少呢?但就是一粒沙尘,就足以让人满眼天昏地暗,看不清外界的事物了。”又说:“这一念头不但是私念,即使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儿。比如,眼中放一些金玉屑,眼睛也会睁不开。”阳明先生的话简直可以作为唐僧一例的注脚。
  猪八戒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神话人物。他法号“悟能”,也寓意为追求功能、能力,有一些武功、能力,但本领、智慧和洞察力不怎么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带来很重的习气和惰性,这些东西蒙蔽了他的本性,致使其本来很深的潜力无法发挥出来。
  猪八戒的缺点是好色、贪吃兼懒惰。其实他也是个有上进心、有理想,追求真理的青年,但其行动却不尽如人意,遇到美女便骨子发软迈不开步,稍遇挫折便嚷嚷着要分行礼散伙回高家庄当回炉女婿去。
  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个“知”(觉悟)被各种私欲蒙蔽了。正如在《传习录》中,徐爱问:“如今人们都知道对父母应孝,对兄长应敬,却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行是两回事。”王阳明回答说:“这是由于被私欲迷惑了,已非知行的本体。”而猪八戒正是这样一位被私欲迷惑了本性的有志青年,他要恢复其本性,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还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小师弟沙僧,法号“悟净”,就单纯许多了,一个一心一意为追求真理挑担前进的行脚僧,没什么惊人本事,但他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改初衷,只管埋头去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付出的努力够了,就一定会有达到成功的那一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