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3节

作者: 东野牧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给幸福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幸福更多的应该是对于自身意义的肯定。肯定了自身意义的幸福和否定了自身意义的成功就像是一对矛盾体相互缠绕。而理性和感性在这样的混乱中得到不断的升华,生命将如此进化。
  在很多名人传记中充满了幸福和成功的统一,以至于很多时候有一种误解,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是可以并存的。却本能的忽略了幸福和成功的统一只是属于人生发展的后续阶段。当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已经拥有了人生的方向。那么对于自身意义的肯定和否定也就不至于那么僵化了。肯定自身和否定自身将会变成一个意义。而所有的幸福且成功的人都将达到一个相同的状态。生命的意义将来于自身的进化而不是自身的存在,进化需要否定也需要肯定,只有进化才是一个人最高的意志形态。一个信仰耶和华却不敢向耶和华靠近的人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或幸福也许形式不同但是本质绝对一样。生命终究是一个模式的进化而不是多个方式的发展,一切的差异性生活方式都将统一于一个规则之下,有人可以特殊却没有人可以例外。

  幸福应该是一种跨越时间的状态,在一个人的思维成熟之后,整个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应该出现意外。幸福既然跨越时间,那么现在的任何一个人的幸福感就不应该以对于现在的满足为依据。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某些人的幸福也就变成了不幸,而某些人的不幸反而成就了幸福。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生活在现在,可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欲求、我们的幸福感来源却必须要带有未来的因素,否则未来必将出现我们所无法预料的痛苦。任何一个人都只是一个思维体而已。只不过这个思维体要依托于物质的身体而存在。可是太多的时候,我们所注视的却是物质化的身体而忘记了主体的思维。
  整个人生幸福感从小到大也将有物质属性不断向精神属性过度。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感无法跟的上时间的进化,那么他的幸福感必将落后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就像很多女生都已经成熟了但是欲求还是那么低级。这样的好处就是在人生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痛苦期他们可以保持快乐。可是坏处就是在美人迟暮的时候无法看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一部分女性只好将自身的意义与自己的子女联系在一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

  日期:2011-07-14 19:17:32
  《自由与妥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间之灵没有不渴望自由的,作为万灵之长的人类更是如此。只是当我们面对现实之时却又常常无能为力。海阔方能凭鱼跃,天高才可任鸟飞。只是千百年来这样的阔海和高天就像乌托邦一样存在却不存在着。
  物质世界的资源是稀缺的,即使世界上最为完美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保证人性的自私。而渴望通过政治来保证每一个人获得平等的机会注定是不可能的。而很多时候,人性的自私又使得几乎所有人都成为自由丧失者,几乎没有赢家。即使是历代伟大的人也总是身不由己。拿破仑为了巩固地位而不得不娶奥地利公主。蒋介石为了成就事业也要选择豪门宋氏。胡宗宪为了平海盗不得不背信弃义。

  那些权力场中的妥协常常被文人所不齿。他们更喜欢的是任意而为的旷达。只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旷达总是伴随着寒冷的晚风。“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也离不开“欲渡黄河冰塞川”的无奈。最为人所乐道的东晋名流陶渊明即使是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也难以忘怀其祖父陶潜的丰功伟绩。这种诗歌声中的自由总是那样的让人伤感。

  醉心于山水之间的逍遥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享受的。游荡于世俗之外的风流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承担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兼济天下易,独善其身难。曼德拉可以在监狱中忍受数十年的孤独,却无法忘却国家的不幸。印度圣雄甘地一个出家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已经微乎其微,却仍然无法摆脱那对于印度的深深的爱。

  也许在某些人眼中,曼德拉或者甘地都不是自由的。因为他们还是有放不下的东西。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楚狂笑孔子的不识时务。楚狂因放得下而自由,可是他真的放得下吗。在庄子的书中有一节讲一个隐士却有很多人来拜访,如果真的是隐士,人们又怎么会知道他呢。

  面对希望的渺茫,总有些人以一种放弃的态度让自己的灵魂获得自由。只是这样的自由真的可靠吗?还有一部分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难道不是自由吗?面对困境,逃脱了心,却困住了梦。困住了心,却也成就了梦。
  相较于外界,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在意其结果。人们不会去思考你是怎么做的,人们只会记得你做了什么。而相对于人自身,最终的结果不过是一个一个点而已,整个人生的过程如此的漫长。所以一个自由的人在其他人看来也许总是孤独与困苦的。可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梦想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人们总是追求客观因素的完备性而忽视了主观力量的强大。笼子中的鸟是不自由的,因为他被束缚在了一片狭小的天地。可是如果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牢笼,我们每一个人不也是如同笼中鸟一样不自由吗。康德一生没有离开他的家乡可是谁又能说他不是自由的呢。
  脱离物质谈自由是一种自欺欺人,过分关注物质的自由也只能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思想的世界无边无际。即使在那样的世界了。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却不能如此做。精神的世界也有规则。不服从于规则的结果就是陷入到精神世界的混乱中去。悲惨的是很多时候,精神世界的矛盾要比物质世界还让人难以忍受。要不然每一年也不会有那么多自杀的人了。

  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只要存在规则,一个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即使是精神世界也不可以。真正的自由必然来于一种妥协。现实的妥协和精神的妥协。真正的自我必然需要一种执着,现实的执着和精神的执着。一个拥有自我的自由也就意味着一个执着和妥协的结合体。若果以此而论,我们所认为的那些矛盾的人才应该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某些放弃。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放弃都是一种对于自我的否定。否定了自我的自由并不是真的意义上的自由。

  日期:2011-07-16 19:46:07
  自由(天、地、人、我、心)
  如果说有一千种苦难可以让一个人有痛苦的资格,那么在这一千种苦难之中仍然有人淡定自若。若果说有一千种幸福可以让一个人有微笑的资格,那么在这一千种幸福之中仍然有人以泪洗面。如多说一切都是相对的,幸福或者悲苦。那么幸福或者痛苦的最终极归纳也仅仅来源于人自身的自由或者不自由。
  自由之人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能听到梅花绽放的声音,不自由的人即使在温暖的春季也只能看到河底的淤泥。自由之人身处囚牢之中,而心在天地之外。不自由的人身在天地之外而心在囚牢之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