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还能补回来吗》
第44节

作者: 谢声濂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考试涉及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水力学等内容,方芳只好临时抱佛脚,翻二天书就凭自已的根基去应试,结果考试与答辩获得86分,考评组才投票通过,最后被海南职称评定委员会评为工程师。同陈迟一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证书,比我迟了二年多。
  不久,北京水电函授学院关于处理‘文丨革丨’期间函授生学历问题的通知下来了,通知说:“学制四年以上的本科学员,在院学习时间满三年,成绩及格者补发大学专科毕业证书,享受大学专科毕业生待遇。”随即给方芳补发了红皮《毕业证书》,还附有成绩单一份,在已学的12科课程中,有3科获满分5分,6科得4分,其余为合格。
  我看着红彤彤的毕业证书,读着1963年秋季至1966年底的学习成绩单,仿佛又看到了她在坐月子里一边喂乳一边看书的情景,看到了她在农村三同户暗淡的油灯下学习的身影,看到了她在更深人静的工地草棚里伏案习作的姿态!我为这迟到的证书感叹、惋惜!我对她说:“你的运气真不好,如果转正定级为13级,如果承认你的大专学历,结果就完全不同,也不用去参加考试与答辩了。”

  她却显得很坦然,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对我说:“你不用怜惜我。如果说有命运的话,好运不会等你而来,厄运随时可能发生,主宰人生的不应该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已!雨果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更能坚持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
  然而,命运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总是喜欢捉弄人!有人说,有多少欢乐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获得就有多少失去;欢乐与痛苦,获得与失去,这二对挛生兄弟,总是相随相伴着构成了人生乐章的音符。
  母亲通过考试获得了工程师任职资格,女儿却一考再考,仍然没有考上大学。小花完全失去了信心,她回海南刚满二年这一天,向父母写了一份《我回去的想法与打算》,方芳已经知道女儿写的是什么,当夏花把‘报告’交给她的时候,她说:“先给你爸,你爸看了再给我。”
  小花说:“你给他。”
  “你的《报告》怎么叫我送?”方芳问。

  小花噘嘴顿脚地“唔!”着不肯送。方芳一本正经的对她说:“你不送。我可不管啊!这事你爸不点头,我可作不了主。”
  小花只好硬着头皮把《报告》送过来:“唔!我想回去。”
  我问:“你在跟谁说话啊!”
  “你啊!”
  “我是谁?没大没小的!”
  “你不要就算了!”丢下《报告》转身跑回房间去了。
  回来已经二年,就只认妈,不肯开口叫“爸”!方芳有时故意逗她:“叫你爸来,妈这里有事。”
  她来到我面前说:“妈叫你有事。”说完就走了。
  过一会方芳又叫她:“小花,你爸怎么还不来啊!你叫了没有?”
  她又气鼓鼓的走来冲着我说:“妈叫你去,听见没有?”

  有时同事到家来找我,她开门后来告诉我:“有人找你。”说完转身就走。客人不禁失笑,我也很尴尬。
  要说过去见面少,相处时间短,感觉陌生难启口,可以理解。已经同父母一起生活731天了,叫一声“爸爸”还开不了口,父女之情难堪到这般地步,实属世俗罕见!为人之父不被生女所认,谁之过?我的心像被钢针刺着一样,透心的痛!可痛比不痛好啊!我已经麻木了18年,如今我愿意它扎着,再扎深一点,补回我为父之过,使我的心灵得到一点点宽恕!不然,一直缠绕着我的苦恼与自责无法解脱。

  当父亲的这份情结只有方芳感受最深。她千方百计想解开这个结,诱导、说情、讲理、哄劝、批评、指责、甚至命令,但总是解不开!她去求助别人,起初人们不相信,后来传闻多了,反馈回来的信息也使人见怪不怪了。在我们水利系统内,听说长年在野外勘测的地勘队赵工,女儿已经出嫁了,还是不肯开口叫他“爸”;一直在海明工地施工的张工,前年调回河南老家,闺女至今也不肯叫他‘爹’。心理医生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儿童幼小的心灵纯洁细嫩,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变形,有可能被扭曲成奇形怪状。女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爱,渐渐长大成为姑娘,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横沟,要填平这条深沟,需要灌注亲情,需要耐心,急是急不来的!方芳时时在宽慰我。

  我不急。我相信只要她留在我们身边,同我们一起生活,总会有一天会开金口叫“爸爸”的。为了这一天,我与方芳倾心地填充着这条深沟。我们怕她自已学习孤单,邀请已经在管理区当段长的杨金师傅的闺女杨菊来同住同补习;我们怕她不习惯,尽量按她的喜爱安排起居饮食;我们怕她生活乏味,缺少亲情快乐,节假日或工作之余,相约杨菊和其他同学一起去水库游览玩要;我们怕她学习压力过大,积极为她辅导与解答疑难问题。她去年考不上,但成绩比前年好,我们鼓励她再努力,一定能考上;今年又考不上,我们仍然希望她能坚持学下去,‘滴水能穿石’,只要肯努力,总会考上的。可是她现在决意要走了,而且是三考不上之后要求走的,这叫我们怎么办?我怀着极端无奈的心情看了她的《报告》:

  爸爸、妈妈:
  来海南已经二年了。这二年的学习,使我逐渐认识了生活的真谛,懂得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过去我是一个听话的红小兵,不是一个学习的好学生。二年的补习证明,我过去掌握的知识何等贫乏!作为一名要求上进的青年,谁不愿意上大学深造,对国家对自已都有益,也使父母放心。但三次高考的结果告诉我,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择优录取的标准一年比一年高,必将一年比一年难考;我原来的基础太差,复习了二年,成绩总是提不高,学习成效事倍功半,再考也无把握。

  目前待业青年很多,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参加一次国营招工考试也不容易,我想回去边复习边参加招考。如果招工被录取就先就业;如果明年上半年还不能工作,再参加一次高考。
  在这里二年,我觉得没有虚度,遗憾的是我给爸爸妈妈带来的欢乐太少,带给你们的只是烦恼,自已接受父母的爱抚也太少。天下父母那个不想自已的儿女好,做儿女的谁又不愿意在父母身边呢?但我在这里二年,还是适应不了,水土不服;我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他们一手把我拉扯大,感情很深,伯伯一家、大舅、二舅、小姨等亲人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习惯了武汉的生活,现在要我长时间和奶奶、伯伯他们分离,感情上承受不了,良心上也容纳不下。所以,我还是想回去。

  回去后有机会还是去学校复习,如果不能入校补习,就在家里按高考要求自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读半小时英语,上午主要是复习课文,下午和晚上做习题,解决疑难问题,晚上坚持学到十一点。星期天除了整理个人卫生,帮助家里做点家务外,晚上照常学习。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定虚心去请教,不弄懂决不罢休,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到真正学懂弄通。

  至于工作问题,我准备参加招工考试。如果被录取了,在不给亲人为难的前提下,争取分配好点的工种;如果成绩不很好,分配工作好坏,我决不埋怨家人;如果考不取,只怪我自已。
  回去以后,我一定做到各方面都能约束自已,严格要求自已:
  第一、对奶奶、伯伯、大舅、二舅、小姨等长辈要尊敬,有礼貌;爱护小辈,搞好团结,互相帮助。
  第二、有事同长辈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服从他们的安排。对待批评虚心接受,努力克服‘骄’‘娇’二气和其他缺点。
  第三、在家里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生活上要俭朴,不随便花钱,决不顺应社会潮流赶时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