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还能补回来吗》
第48节

作者: 谢声濂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外援项目设计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这些处于灌区下游或渠道尾端的贫困低产地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目的呢?我们第一步以县市为单位,按评估组确定的十三片项目区范围和工程规模,组织各类专业人员分片分组进村入户对社会经济和生产现状再调研。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要迅速增产增收,单一措施难于奏效,必须标本结合,综合治理;以治水改土为主,以片为单位,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工程。

  按照这个思路,第二步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本着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施工上可行,管理上方便,效益上显著的原则进行方案比较,择优选定。
  水利要解决“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问题。为此重点破解三道难关。首先要有足量的水输送到项目区,这个问题由方芳带领一个小组,会同各县测流人员,对各条输水渠道分段再测流,结合整理分析历年输水能力的变化,对阻碍过水、渗漏损失、用水超量的渠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其次,每一片项目区内都要形成支、斗、农、毛与田间渠道组成的排灌系统网络,把水送到田头。过去由于财力、物力等种种限制,这些配套工程没有完整地按规划设计建成,有水也难送到田里。这次要“一条肠子通到底”。这个问题由龚新工程师带领一个小组,会同各县市勘测设计人员,逐片逐条渠道提出设计方案。第三,按照方便排灌、有利生产的要求,结合地形地貌,以渠路为骨架,划分生产田块,进行土地平整,使水能灌遍每块地的各个角落。这个问题由我兼顾,按照治理罗前坡试点的作法,会同各县市农田勘测设计组,对每块田洋和坡地进行规划整治,提出排灌分家、渠路结合、土地平整的设计图表。

  如果说水的问题解决了,则“收多收少在于肥”就是农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农业组的同志对每片耕地进行了土壤化验分析,因地制宜提出改良土壤的措施。粘质土壤采取掺砂的办法;沙质土壤采取加泥的办法;缺少氮、磷、钾、有机质肥的,采取配方施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团粒,提高土壤肥力。
  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林业组的同志针对项目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和抗风能力差的田洋坡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防护措施。分别种植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和护渠林,以涵养水土、保护农田、调节小气候,美化绿化环境。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1984年8月提出了扩大初步设计报省审批。
  日期:2010-04-06 12:54:18
   ——65——

  8月20日,我和各县市分管项目的水利局副局长一起去甘肃参加外援项目经验交流会,有二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到达甘肃项目区招待所的当天,客房里为每位客人备有半脸盆洗脸水和一满杯清水,八月天正热,西北的气候又干燥,我们放下行装,不问青红皂白,漱口,洗脸,抹身,把水全用光了,还称赞这里的服务好,想的周到。第二天早起却找不到水漱口洗脸,我有些犯闷,问服务员去那里打水,她诧异地反问我:“你们的水不是送到房间了吗?”

  我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说:“已经用了,六个人的水都用完了。”
  服务员感到可惜又为难似的说:“那是一天的用水量,这叫我怎么办?”停了一会她又说:“请你等一下,我去请示一下领导。”
  值班所长很快来向我们解释说:“误会了,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这里水缺,每人每天定量供水,请你们谅解。今天的水我们再去水窑领回来补给你们,麻烦你们等一会。”
  我对所长说:“不怪你们,错在我们。听说这里缺水,但没想到这么严重。不知道水窑离这里多远?”
  所长说:“有三里地吧,远不算远,但要补办领取手续才能给水。听说海南岛年平均降雨量近二千毫米,几乎是我们这里的十倍,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不着发愁啊!”
  我的脸涮一下红了,全身好像挨打一样不自在,难堪地对所长说:“雨水是多,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也经常受旱,不过不像这里常年缺水受旱。”
  这时候服务员给我们补发的水送来了,我们接过的好像不是水,而是金子!
  第三天,我们到地里去参观,在一块块平整划一的耕地里,一行行地垅上都铺盖着三至五厘米大小的河卵石,青苗就从石缝隙里长出来,我们好生纳闷,这怎么耕作啊?讲解员给我们解答说:“这是当地农民创造的一种保墒方法。每次耕作前,先把河卵石搬集在地边,犁地下种浇水后,再复盖上河卵石层。这样做虽然辛苦,但能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维持作物生长。”

  我们这些生长在南方的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可能不会相信真有其事。水,金贵的水,使我们这些“水利工作者”,真正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这年十一月,传来了项目获得通过的消息,编号为8541。为此,海南区政府决定将项目办公室扩充为海南8541项目工程指挥部,由主管农业的政府负责人任指挥,地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各派一名副局长和我任副指挥,我专职负责业务技术工作,海明管理局有重大事项讨论研究,我才回去参加。
  原打算初设完成后,方芳回管理局,这次不但继续留下来负责日常管理,还从局里再抽调欧英等4人来补充;为了不影响局里的工作,提拔徐鸣为工程科副科长,张玉为调度科副科长,基本上形成二套人马,一套抓项目,一套抓管理。
  项目急将进入实施阶段,怎么去组织与管理?这是又一个大难题!都说应该按国际惯例与国际标准来搞,但什么是“国际标准”?谁也说不清楚。许多同志提出:是否先搞一个示范点给大家看看?这的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你要大家做,就要做样子给大家学;你要大家会,自己首先就要会,否则作为指挥者是很难组织与管理好的。因此,指挥部决定在临高松台片项目区先办试点,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开。

  日期:2010-04-07 09:34:43
  第十一章办国际标准的试点
  ——66——
  冬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台风暴雨过了,秋收冬种搞完,渠道已经停水,正是一年难得的农闲时节。12月1日,我带试点工作组进驻松台项目区。这是十三片中最小的一片,地处丘陵台地带,分布有3个乡12个自然村,总人口8775人,现有耕地4245亩,人均没有五分地。这次规划开发8775亩地,还需开垦4530亩地,才能实现人均一亩。县对试点工作极为重视,分管农业的曾英付县长任县指挥部指挥,抽调34名局级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蹲点,加上海南工作组6人共40人,分成农业、林业、水利、宣传教育和乡村工作组,进驻各乡各村,指挥部设在罗兰乡政府,曾指挥和我就住在乡府会议室内。

  穷乡僻壤来了这么多大小干部,比当年土改和四清工作队下乡声势还大,农民群众听闻国外援助的钱物送来了,纷纷奔走相告,误传外国人也来了,都跑到乡政府想看一下外国人是什么模样?各乡各村着实热闹了一阵子。
  第三天,曾指挥主持召开乡、村、队三级干部会,会场就在乡府前的大榕树下。这棵树盘根错节,干粗一米二,高十余米,枝繁叶茂,遮盖了乡府前大半个地坪,成为乡政府举办各种群众活动的好场所。这天清晨有点寒意,但各乡各村各队的干部早早就赶来了,早到的坐在摆好的长凳上,来迟的就坐在地坪与树墩上,近百名干部这次来得最早最全。上午九时,曾指挥宣布开会,首先请我介绍这片的规划设计,我们在大榕树下拉绳张挂了八张大图表,从生产现状到规划设想,从测量设计到施工安排,从投入产出到实施前后的变化,讲了这片脱贫致富的美好前景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农业、林业、水利组组长又作了详细补充,大家听了非常兴奋。

  抱梅乡吴乡长当场站起来说:“给我们乡新垦田亩少了,要求再加300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