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还能补回来吗》
第52节

作者: 谢声濂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年三十起,我与郑副局长被各乡村轮流请去作客,不想去也得去。三十晚同罗兰乡长一起吃“围炉”;初一上午给乡亲们拜年,中午留在和兴村王老汉家吃年饭,筷子刚放下,就被抱梅乡吴乡长拉过去了;晚饭就在他家吃,几位乡干部和专业队长来作陪,郑付局长被灌了不少“临高茅台”,我不会喝酒,但也不能全免,众人异口同声说:“你为我们办了这么多好事,过年也不回去,我们敬你一碗酒都不领情?”我被迫喝了小半碗,烧的满脸通红,这餐饭一直吃到木偶戏演出才散去。

  曾指挥初二回来,参加留守队打了半天球,我们又被美瑞乡老乡长请去“喝酒”,到了乡里就回不来了,连下午的球赛也参加不了,村村户户都来请我们,就使进屋看一看都好,一直到晚上吃过饭才放我们走。
  我对郑付局长说:“这里的农民真是太好了!”
  郑副局长说:“我们县的农民,只要你为他们办点好事,就不会忘记你。水利工作很辛苦,但看到农民这么真诚热情,心里就不觉得苦了。我在县里三十年了,不说逢年过节,平时水利技术员下乡都是“吃鸡”的。七二年你在马桥公社美梅大队蹲点不是有过体会吗?”
  这个晚上,老郑同我谈了很多。他比我大三岁,身高一米七三,背有点驼,黑红的方脸上颧骨突出,头顶开始脱发,办事说话时眼睛很有精神,这与他不断抽烟好像有着某种关系,尤其看图或探讨问题时,他常常不停地抽烟,眼神专注,没有烟抽了,就有点睡眠不足的样子,眼皮总想把眼珠子包住。他也是一个不修边福很随便生活的人,嘴边和下巴的胡须常常不刮,衣服袖子一边长一边短,有时穿胶鞋,有时干脆光脚;吃饭时二根筷子一个碗,蹲在地上就吃。他是广西人,但普通话、海南话、临高话都会讲,不明他身份的人以为是当地的乡村干部,有时工地上还把他当农民使唤。

  他高中毕业后,参加水利培训班学了一年,1955年就派来临高参加东江水坝施工,以后一直留在县水利局。58年县送他到水电学院进修二年,回来后渐渐成了局里的主要技术骨干,任工程股股长。他65年才成家,与当地一名水利管养工结婚,育有一男二女,在家里讲的全是临高话。
  郑工常年下乡,几乎没有一个乡镇的人不认识他,80年提为主管业务技术的副局长,但人们仍然习惯叫他“老郑”。他干起活来,也是一个不要命的人,经常熬夜;熬夜要抽烟,抽烟支撑熬夜,久了就常常咳嗽。
  我劝他少抽点烟,他说:“习惯了,改不了了!”对他的身体,我真有点担心。他也劝我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抓,我也对他说:“做具体工作惯了,怕也难改了!”
  二个人一直谈到深夜,推心置腹,无所不谈。
  ——69——
  大年初三,各队准时复工,看到指挥部和工作组领导都没有回家过年,各乡支援队也积极上了工地,白天干,晚上点汽灯加班,初八就完成了第二战役的全部剩余工程,转入做放水的准备工作。

  正月12日试通水,这天比过大年还热闹,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踊到支斗农渠两旁,等着水来。上午八时启闸放水,像金子一样宝贵的水流进了盼望多年的松台项目区!人们欢呼跳跃,鞭炮齐鸣,成群的人踊下渠内洗手泡脚,用手掌捧起水来喝;儿童不怕冷,跳进水里去戏水游玩;更多的人跟着水头跑,支渠把水分给斗渠,斗渠又把水分到农渠,水头越分越多,人群也分成一股股一群群,总想把水领到自己的田里去,那种喜悦兴奋的心情,令人为之感动!

  这时候,朱局长带徐鸣与张玉驱车来到渠堤上,朱老问我们:“情况怎么样,有问题没有?”
  我说:“还没发现什么问题,情况还好。”
  曾指挥说:“能不能加大水看看。”
  围在一旁的乡亲齐声附和:“放满渠道,这点水那够用?”
  朱老告诉大家:“这是试通水,由小到大,一步一步来。就使正式放水,也得有个先后缓急,按亩定量供水,不能你争我抢。各乡村制定用水管理办法了吗?”

  曾指挥和我一起会报,一起陪朱局长沿渠巡看,朱老说:“试水三天,三天后没问题按计划正式供水。希望工程建得好,管理也要跟上,从开始就抓,认真把水用好管好。”
  曾指挥笑着对朱局长说:“工程刚投入使用,管理又没有经验,今年分配水量给多一点,吃点小灶怎么样?”
  张玉马上插话说:“不行!我认为还应该减。工程修得这么好,输水损失减少了,按平均标准算给你们是多了。”
  朱老问徐鸣,徐鸣说有道理。朱老问我,我沉默了一下才说:“那就不加不减吧!”
  大家听了都笑起来。朱老说我也学会折中了,我心里想,还是张玉厉害,不愧是方芳带出来的接班人。
  春耕大忙开始前,县指挥部和我们工作组同乡村干部一起研究部署了第三战役。这次战役的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搞好春耕春种,清明前把2280亩水田种上水稻,1965亩坡地梯田种上甘蔗、花生、蕃薯,争取增产增收。第二,开荒造田4530亩,其中扩大水田2100亩,实现人均一亩地,五分是水田。第三,完成项目区造林任务4320亩,包括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和护渠林。

  三项任务中春耕春种是重点,但不是难点,种好管好责任田是农民的天职,整治过又有水有肥的地,农民的积极性更高,过完小年家家户户就忙着犁地、泡田、育种、下肥、种植。指挥部与乡政府就是掌握农情,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水利组主要是帮助各条渠道的管水小组调水、配水和灌水,建立良好的用水管理秩序。最忙的是农业组,因为水田面积扩大了近一倍,许多农户过去没有种过水稻;因此,从优选良种、培育秧田、犁耙本田、插秧规格、水肥调配到田间管理等,都要给具体的指导帮助。有时在田头村边讲课辅导,有时去帮助选种,有时下田去做示范。

  在农业技术员的积极引导下,大部分水田赶在清明前插了秧,但仍有250亩旱地改水田的农户不愿意种水稻,他们担心有种无收,宁愿等一造,看看种了稻的人家收成如何,这250亩田就种了花生与蕃薯。坡地梯田多数种上甘蔗,也有种花生、蕃薯的。总之,现有耕地全种上了作物,收成有了保证,第一项任务完成了。
  最困难的是开荒造田,大部分劳力忙于春耕春种,只好清明前每家每户派一人组成常年施工队,先开垦2030亩荒地,农闲时再集中劳力突击另外2500亩。施工队以乡为单位,按地块大小和任务轻重分成小队去作业。
  砍山除草、清基刨根是开荒造田的第一道工序,这道工难易不均,容易的二、三天清理干净,困难的三、五天拿不下来。罗兰乡有块300亩野地山深草密,荆棘丛生,进去砍山的人,不是割伤手就是剌破脚,荒丛林里还藏着二个马蜂窝,王老汉带一个小队钻进去,被倾巢而出的马蜂叮咬的脸肿手青,清了4天才见地皮;地下孤石多,树根深,挖石刨根又用了8天。曾指挥问王老汉苦不苦?他说:“这是造自己的地,再苦再累心也甘。”其他各乡各队都赶在清明前完成了开荒任务。

  这个时期的造林作业,主要是整地、挖穴、下肥、种植和抚育管理。早在春节前就采取家庭承包的办法,由专业户播种育苗,他们在林业组技术员的指导帮助下,优选苗种,制作苗袋,配足肥料,利用屋前屋后的空地,精心培育苗木,树种有隆缘桉、柠檬桉、木麻黄和大叶相思等,还试种了加勒比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