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11节

作者: 我小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先天生存环境优越的人相比,先天生存环境窘迫的人实在是更加难以遵照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正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比如,跟一个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妓女高谈所谓的“高尚的社会责任”,即便不能说是愚蠢可笑,那至少也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生存环境越是恶劣的人,就越是具备了生存的本能。生存的本能是什么?生存的本能就是要不计一切代价,生存下来——这就是生存的本能。

  日期:2010-04-04 13:52:35
  为了生存下来,人们通常就不得不牺牲很多东西,不管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高尚的欲望,少数精神病患者和具有反人类反社会倾向的人例外。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有高尚的权利。对于一个不幸处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人来说,他是没有高尚的权利的,在他得以生存下来之前。
  只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被我们视之为“丑恶”的现象,便都可以得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了。
  狼吃羊,那是狼的生存法则。
  蛇吃青蛙,那是蛇的生存法则。

  强盗抢劫,那是强盗的生存法则。
  妓女卖笑,那是妓女的生存法则。
  ……
  商人精明算计、左右逢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是商人的生存法则。
  抛开世俗的观点,这本是无所谓好坏对错的,我们也不应该对这种生存法则本身,采用世俗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加以解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罢了,不得已而为之。

  徽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生存下来,并且最终成为明清之际最大的商帮;不仅仅在于他们拥有着“徽骆驼”所表征的儒家道德要求的性格特质,还在于他们精通了生为商人生存下来的生存法则——他们精明算计、左右逢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日期:2010-04-04 17:27:21
  据史籍记载: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徽商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身为“儒商”所具备的儒家道德操守是分不开的,一如曾仕强教授在《胡雪岩的启示》中提到过的“诚实守信”、“先义后利”、“重在朋友”等等等等。但如果以为只要道德高尚,便能够在商海竞争中取得成功,那无疑实在是一件极端荒谬可笑的事情。
  日期:2010-04-04 17:30:17
  商场如战场。
  生命本身其实就是一场能量的争夺战。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这个世界所拥有的资源总是会呈现出相对的不足——好的东西从来是所有人都想要,而好的东西又是从来都有限。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也就唯有争抢一途而已。

  如何去争?怎样去抢?
  单纯的道德是永远无法恰如其分地回答这个问题的。
  徽州商人用他们作为商人而所具有的精明算计、左右逢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性格特质,恰如其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最终获得了成功。
  作为徽州商人在清朝后期的杰出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无疑也是具备了徽州商人作为一个整体而所具有的性格特质的——那是一种儒家道德要求与精明狡黠的市井商人所具有的商人个性特质的复杂混合体。
  日期:2010-04-04 18:05:42
  徽州商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徽州歙县棠樾世居鲍姓大族,乾隆年间族中有位少年奇才名叫鲍志道,字诚一,号肯园。他自幼读书,按他父亲的意思是要他日后参加科举考试走做官之路。但是,父亲虽业商但不善积财,家境并不宽裕。于是在11岁时,志道便中断学业,走上经商之路。
  由于家贫,出门时志道身无分文。母亲便从箱柜底层拿出一直珍藏着的志道婴儿时的襁褓,将襁褓的虎头帽上配镶的那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给志道随身戴上,告诉他说:“儿啊,这可是我们家仅剩的一文铜钱了。今天给了你,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热泪,珍重地将这一文钱收在内衣夹层的口袋里,下定决心绝不让母亲失望。他想到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又在读书,感到身上的担子很沉很沉……

  日期:2010-04-04 18:09:08
  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到江西鄱阳,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说了。到鄱阳后,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会计学成后,也积了一点钱,他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在金华,他利用身上积攒的钱开始做些小生意,为寻找更好的市场,他从金华又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不断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20岁时,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十年的商场奔波,他逐渐成熟起来。“列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扬州自古繁华,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扬州的繁华,令志道目不暇接,他决心在此地一展宏图。
  也是该他时来运转,这时一位歙县大盐商急需招聘一名经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劳、精于核算。学过会计的鲍志道抓住机会,前去应聘。然而,这位大盐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试题。第一天,面试之后,大盐商命伙计给每位应聘者一碗馄饨,说算是犒劳。吃完后,大盐商让各位回去准备第二天考试。谁知,第二天盐商出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馄饨共有几只?有几种馅?每种馅又各有几只?应聘者被这样离奇的试题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后悔不已。然而鲍志道凭他十年从商的经验,昨日就预料了那碗馄饨的不寻常,所以他对那碗馄饨作了细细的观察。此时应付这几道题自然是得心应手。结果不必说,他被聘用了。

  日期:2010-04-04 18:10:38
  聘用后,经常和商场行家打交道,由于他肯于吃苦,勤于学习,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凭他超人的经营才干,盐商的经营大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几年的积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辞去了经理职务,决心自己开创事业。他瞄准了盐业经营,因为,一方面盐业是扬州的龙头行业,扬州所处的盐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另一方面盐业经营利润大。这几年经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场行情,结交了许多社会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个人人际关系网。这些使他的事业很快走向成功,家资累至巨万。而且,凭他精明强干、处事公允、急公好义,在业界的声誉也是日益高涨。

  恰好此时,清政府为了加强对盐商的控制,在盐商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盐务总商。鲍志道当之无愧地被选为总商。然而总商的角色并不好当,一方面,在政府眼里,盐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总要想方设法进行搜刮。因此总商要代表众盐商利益与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断解决盐商内部的矛盾,同时还要向政府反映众商人的愿望和要求。总之,总商处在政府和众盐商之间,双方谁也不能得罪,没有精明干练的处事能力是很难做到的。鲍志道担任总商,处事果断、公允,深受众盐商的拥护,也得到政府的赏识,因而他在总商职位上一干就达20年之久,声望显赫。

  遥想当年,鲍志道怀揣一文钱出门经商,可以说一路备尝艰辛;在商场几十年摸爬滚打,辛酸的故事必不会少;总商虽说荣耀,但夹缝中做人,岂能是容易的事?问题在于,不论处在何种情况,他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和借鉴。
  日期:2010-04-04 18:49:41
  第二个故事:
  这个“一文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苏州布店的由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