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22节作者:
我小红 我们知道的是,就在这笔生丝之前,王有龄得到了海运局坐办的官缺,而王上任伊始便遇到解运漕米的麻烦,是胡雪岩帮助他渡过了难关,也使得胡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会。胡雪岩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是船家女“阿珠”家的船,而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这就使得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机会。也是在解决漕粮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漕帮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的古应春。(此人在日后胡雪岩与洋人做生意的过程中,乃至于其他绝大部分生意中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日期:2010-04-06 12:33:28
对胡雪岩来说,最大的机会却是王有龄恰好调任湖州知府,而湖州又恰好是蚕丝的主要产地。这一切恰好都好像安排好了一般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使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这一个个“巧合”实在是胡雪岩的“运气”。可如果在这一个个“运气”面前,胡雪岩没有识势乘势的本事呢?比如胡雪岩没有一眼就看出蚕丝生意必将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呢?再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胆识和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呢?
一个明显的反证就是,信和钱庄的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一桩注定能发大财的生意。另一方面,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
张胖子、庞二都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胡雪岩却想到了,并且毫不犹豫地做了。他利用船家女阿珠家就在湖州并且熟悉蚕丝生意的便利,马上出资由阿珠的父亲在湖州开设丝行。他利用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府可以代理湖州官库的便利,还是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立即着手生丝收购。然后联系洋商,结交庞二,大张旗鼓地做起了蚕丝销“洋庄”的生意。如此一来,胡雪岩想不发财都不可能了。
日期:2010-04-06 12:34:32
值得一提的是,胡雪岩在湖州收到新丝运到上海,却并没有急于脱手。
就他当时的状况而言,他是应该尽快脱货求现的,因为他的钱庄刚刚开张不久,并没有多少可以周转的资金。还因为他收购生丝的本金中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官库,完全是在“借鸡生蛋”,而借来的“鸡”是随时面临着被催还的窘境的。但胡雪岩仍然坚持将这批生丝囤积起来。
他没有将这批生丝马上脱手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项:除了洋商开出的价格还不够理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联合中国的生丝同业经营者一起控制洋庄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胡雪岩本人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其自身的实力也还不足以与洋商讨价还价,他必须联合同业经营者才能与洋商相抗衡。
因此,胡雪岩即使自己暂时压下了一笔资金,他也不愿意在当时的环境下将生丝脱手求现,而让自己的筹划落空。
因为当时的时势并不站在自己这一边,所以胡雪岩宁可选择了将这笔买卖暂时性的搁置。而当他终于实现了联合中国的生丝同业经营者一起与洋商抗衡之后,他明白,时势终于是站到自己这一边来了——他最终在与洋商的抗衡中获得了胜利。
日期:2010-04-06 17:44:19
胡雪岩的老家是安徽胡里村(此处的胡指的是该村主要的姓氏),位于绩溪岭南,原是胡姓聚族而居的村庄,故以姓命名。后胡姓渐衰,周姓兴起,改称湖里村。
胡姓为绩溪第一大姓,但派别多,俗称金紫胡、遵义胡、尚书胡、龙川胡、明经胡等等。究其源头,只有两派,即真胡和假胡。明经胡为假胡,其他的都是真胡。
日期:2010-04-06 17:45:34
何谓假胡?因其始祖胡昌翼,原名李昌翼,系唐昭宗李晔的儿子,为何皇后在避朱温之乱迁洛阳途中所生,由皇宫近侍胡三带到婺源抚养。胡三为保住李晔的血脉,特将昌翼由李姓改为胡姓,并收其为义子。就是这位胡昌翼,于后唐同光三年(925)以明经科第二名及第,故有“明经胡”之说。
日期:2010-04-06 17:53:47
所以所谓的“明经胡”就是“假胡”又称之为“李改胡”。应该说“李改胡”最初是在徽州婺源出现的,但是随着族人人口的增长,其中的一支开始向徽州北部绩溪方向迁移,这就成了绩溪地“明经胡”的开端。
史籍考:《婺源县志》和《考川明经胡氏宗谱》载,唐天佑四年(907),唐昭宗李晔(867-907),在朱温的胁迫下迁都洛阳途中,暗将襁褓中的皇子送交宦游长安的歙州婺源人胡三公(清)带回原籍抚养。不久,李晔遇害,皇子就从胡姓,取名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胡清始告知其身世。昌翼听罢,顿时悲愤交加,心灰意冷,从此隐居考川,终身不仕。胡政乃其后裔。这段往事,据旧谱,明代弘治版《徽州府志》和嘉靖版《新安名族志》中都有记载。今绩溪县胡适故里上庄镇和宅坦、湖里和上胡家等明经胡聚居地,族人仍以帝胄为荣。
日期:2010-04-06 17:58:22
胡适的老家上庄村,位于绩溪岭北,也是胡姓聚族而居的村庄。胡适与胡雪岩,同属“明经胡”,所以胡适常说自己是“李改胡”。
而当今的胡主席则是绩溪龙川人,属于“龙川胡”。
所以说,胡主席和胡雪岩以及胡适压根没有任何宗族血缘上的关系。而只能说,胡雪岩和胡适两人是有关系,他们算起来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不过人世沧桑,早已无法完全还原它的旧貌了。
日期:2010-04-06 18:05:35
胡主席家的这一支“龙川胡”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名人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代的抗倭名将胡宗宪(可不是吴宗宪啊,呵呵)。
胡宗宪是我们历史课本中屡屡提到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顶头上司。但今天的人知道戚继光的多不胜数,而知道胡宗宪的却是少的可怜。而事实上,胡宗宪的功劳应该在戚继光之上。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呢??
从古至今,对于统治者来讲,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最需要的,但是德才兼备又谈何容易。如果一个人才干突出,能力非凡,但品行上不够光明磊落,这个人值不值得肯定呢?我们在评价胡宗宪的时候,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日期:2010-04-06 18:11:36
胡宗宪不仅在抗倭斗争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外,但是他个人,在抗倭中,有很多的污点,他在政治上可以说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所以,他抗倭的事情,很多是被看待为他在全国抗倭潮流下的一个顺势的人,而不是一个真心保家卫国的人。比如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等。并且,他在政治上的结交赵文华和严嵩父子。
因此,根据中国人爱憎观念看来——胡宗宪他个人在抗倭斗争中的英雄业绩,也就被他人生的污点给掩盖了。
也就造成了他的名声反倒不如他的两个手下,戚继光和俞大猷来的响亮了。
又要扯远了,但是胡宗宪和当今的胡主席同是属于“龙川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之间算是有宗族血缘上的关系的。
胡适和胡雪岩同宗,而胡主席和胡宗宪同宗。但前者是“明经胡”,是假胡;后者是“龙川胡”,是真胡——两者不可混为一谈的。不知道slamball对于这一回复是否满意?呵呵呵
日期:2010-04-06 18:22:14
继续发文了!!!
乘势而为
时势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某一段时间段的情势”。
那么如果我们将“时势”一词拆开,每一个字都单独来看:“时”指的自然是时间段,而什么叫做“势”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