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23节作者:
我小红 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来看,所谓“势”,“执力者也”(上下结构,执+力)。
手上把握着力量(或是代表力量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势”了。必须指出的是,在“时势”一词中,“势”指的是把握着力量,而不是力量本身,确切地说它所表征的是力量的一种趋向。
一块石头,如果将它放在地上,那它就只是一块石头。而如果我们将这块石头悬挂在半空,这块石头马上就把握了“从半空掉下来砸死人的力量”,它就有了“势”,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趋向。而当这块石头终于从半空中落下,确实不幸砸死了某人之后,这块石头的原先所具有的力量趋向已经转化为力量发了出来之后,躺在地上的石头又只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一只凶狠的看门狗而言,路人手中的石头,最是可怕的时候并不是它朝着自己扔过来的那一刻,而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扔过来的那一刻。
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中的无数个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力不如有智,有智不如乘势。
让水由上往下流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让水由下往上流就会变得极度艰难了。
因此,我们如果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学会乘势而为,就像胡雪岩那样。
日期:2010-04-06 18:23:49
从时势入手,打开自己的人生局面,实在算得上是高明之举。胡雪岩认定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势有关,自然是他切于自身的体会,他的生意成也好,败也好,确实都与时势力直接相关。比如他的阜康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平天国的走向败局的大势有关,比如他的生丝销洋庄,就与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上海的生丝价格无疑将因此而暴涨)……正因为如此,胡雪岩也总是把帮助维特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即使因此自己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目的只有一个,使时势站在自己这一边。
日期:2010-04-06 18:27:07
以杭州战后的善后赈济来说,杭州被官军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就立即动身赶赴杭州,参加杭州繁忙的战后赈济工作。
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官军,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
当初,杭州城被围之时,由于杭州城被太平军围得铁桶一般,又没有足够兵力打开一条入城的通道,胡雪岩带来的运粮船只能停在杭州城外的钱塘江望城兴叹,绝望之中胡雪岩只好将米运往当时也是刚刚经过大战劫难的宁波。胡雪岩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当初胡雪岩将这批大米运往宁波时,宁波刚刚被官军攻下,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正好救急,只是当时接受这批大米的米行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要,而提出了一个要求:这批大米算是出借,将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无论如何必须在三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
日期:2010-04-06 18:30:29
用一般生意人的眼光看,这等于将一大笔钱“搁煞”在那里。就当时的情况看,太平军在东南地区势头正猛,杭州收复似乎是遥遥无期。即便三五年内杭州可望收复,这么长时间,利上盘利,一石也可能变得不止两三石了。但是胡雪岩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面,在他的心中,这一万石米是杭州军民百姓的救命米,虽说自己尽了力,但终归没能运进城里去救活人,他不能拿着等于是杭州军民百姓性命的大米去赚钱。另一方面,他相信不管怎样,杭州总有被官军收复的一天。那时,早一天运去粮食.也就可以多救活一些人,他要留着米在那里,杭州一旦收复,他可以随时启用,以防万一,到时如果不凑手,误了大事,自己又会留下极大的遗憾。
我们当然不否认胡雪岩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其道德上所表现出来的“为赈济乡梓饥民尽一份力”的诚意。
不过,客观说来,从作为生意人的胡雪岩的用心来看,他要用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能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也是确实的。事实上是,他把这一万石大米捐献杭州,立即使他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倔强敢为而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左宗棠的赏识,被委以负责杭州善后事宜的重任,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本来是要上奏朝廷以贪污粮款的罪名严惩胡雪岩的。
如此这般看来,胡雪岩竟是远在杭州城失陷的那一刻,就已经考虑到了杭州城将来被收复后自己所将面临的时势!并且提前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
日期:2010-4-6 20:16:00
我们要明白,机会只属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头脑,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机会的人,才能成其为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否则,机会来了也会被我们白白浪费掉。
一个人要真正能够把握机会,让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财流,除了出手迅速,敢想敢干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学会乘势而行。阜康钱庄的创办是这样,生丝外贸同样是这样。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人借款的成功,说到底也是乘势的结果。
日期:2010-04-06 20:17:12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不仅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并且还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谕批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胡雪岩最初向洋人借款的提议,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还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才使左宗棠得以坚定这一想法。
在胡雪岩的一生之中,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最后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胡雪岩懂得乘势的缘故。同样是向洋人借款,恭亲王那时要办断然不会获得批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得批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恭亲王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自己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一事,其份量自然也就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事情的发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几乎一点不差。
日期:2010-04-06 20:20:2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