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24节

作者: 我小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胡雪岩在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指的是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该办亦不可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

  因此,我们不难知道,所谓乘势而为,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日期:2010-04-06 20:21:26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时代大局,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任何时候,只有把握了时局的方向,才有可能建立宏图伟业,否则,就是逆时而动,螳臂挡车,自取灭亡。
  胡雪岩曾经说过:“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就应该懂得“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也就首先必须具备认清时势的眼光,然后具备顺应时势的自觉和取势的能力。
  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胡雪岩可以说是了然于胸:首要的天下大势就是“洪杨之乱”(即太平天国起义)。胡雪岩认为,太平天国起义引起整个社会的人口大流动,财富大变迁,绝非一时之间可以安顿。其次是大清王朝海禁大开,眼看着洋枪洋炮挟着西方的工业品滚滚流入中国市场。中国和西方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绝非一时可以弥补。

  日期:2010-04-06 20:22:51
  胡雪岩本人不但了解大势,而且独具主见。在当时这样的“时势”之下,胆小之人因“洪杨之乱”而整天惶惶不安,忙于逃命。胆大之人见财忘义,甚至想着要趁机捞一把,都终因其目光短浅而难成大事。与那些人不同,胡雪岩是胸怀天下,十分有眼光的人。他根据当时事情的发展情况判断“太平天国起义”是不会持久的,官军早晚要把他们打败。既然天下大势是这样,那么某些不法商人浑水摸鱼,两面三刀,投机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为,也不会长久的。因此,胡雪岩认为:“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要做。要知道这不是亏本生意,是放资本下去。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势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为朝廷打败太平军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给你以方便。你想想看,这还能不发达?”我们只有了解了天下大势,才能够顺势取势。势在官军这边,胡雪岩自然要帮官军。只有昏头黑脑的那些人,因为鼠目寸光,看不出社会大的走向。仅为眼前可图的几笔蝇头小利而断送了大好前程。

  胡雪岩对于洋人的看法也是符合当时的时势的。胡雪岩这样认为:“洋人虽刁,刁在道理上。只要占住了理,跟洋人打交道也并不难办。”胡雪岩的这种看法,在晚清海禁开放之初,确实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在闭关锁国的晚清,人们都普遍对洋人缺乏一个正确认识,洋人不是被鄙视为茹毛饮血的野人,就是被夸张为不可侵犯的神人。结果当时不少商人也就无法与洋人平等往来,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事情。而胡雪岩由于洞悉天下大势,因而能够一开始就守定了讲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在生意场中自然又占了风气之先,为他商业上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日期:2010-04-06 20:24:02
  有了对以上这两个大势的充分认识和详细分析,胡雪岩开始琢磨如何地顺势取势,把生意做好、做大。时势造英雄,胡雪岩顺势取势,最后成为“英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胡雪岩并不仅仅满足于顺势借势,他还要更进一步,他要想方设法让势为自己服务。他要通过自己的一番积极努力,让自己置身于能控制大势的核心位置,这就是“造势”。胡雪岩要做到“英雄造时势”。
  在官场上,胡雪岩先后通过资助从地方官员到封疆大吏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过为他们出谋献策,出力出钱,把这些官场中人的功名利益和自己的商业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或者说“天下一日不可无胡雪岩”的效果,并且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助、支持、关照自己的生意,为自己所用,从而使自己的商业遍布全国各地,名噪一时——这样就算是取得了官势。王有龄、何桂清等人的升迁和享乐一刻也离不开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回乱,建立不世功名也离不开胡雪岩筹粮筹饷的帮助。因为胡雪岩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也能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心存感激。抓住了官场中的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们为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势。能够在官场中有这些靠山在,转粮拨饷、筹款购枪,所有的生意,无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并且这些人也正眼巴巴地盼着你能够做这些生意,并且希望从中渔利。

  这是在官场之中替自己造势,胡雪岩也同样没有忘记要在商场中为自己造势。
  日期:2010-04-06 20:25:09
  以征收“协饷”一事为例。朝廷为筹集粮钱用于镇压太平军,要求各地“协饷”。清朝末年实际上已经极度衰败。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内忧外患,国家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户部一年应该有四千万的收入,但实际连三千万都不到,赤字很大,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几乎崩溃的境地。如今要平定太平天国,招兵募勇,一下增兵十几万,粮饷就成了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库空虚,当然只好找地方政府筹集,所谓协饷,也就是由未受战乱波及,世面比较平静的省份帮助筹集军队粮饷。当时军队急需协饷,因而协饷不需解送户部,而要求直接解送各大营粮台。浙江的协饷要解往江南大营,本来按照官府规定是要解送现银的,但由于江南大营围金陵,江北大营围扬州,水陆两路都无法保证安全,因此浙江藩司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者汇解上海,或者汇解苏州。当时江南大营的代表已到达上海,要求浙江承汇的钱庄派人前去接头商谈汇解事宜。

  由于胡雪岩成功的运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场的庞大势力,阜康于是成为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就阜康当时的情况而言,阜康的本金极其有限,是难以独自做成这单生意的,胡雪岩必须去湖州一趟,寻找生意合作伙伴。
  胡雪岩选中了大源钱庄。
  胡雪岩选择大源做联手伙伴,让他的朋友难以理解。在一般人看来,胡雪岩首先应该选择信和钱庄和自己联手才对。一来信和钱庄也是杭州城里首屈一指的大字号,实力较强;二来与胡雪岩的关系非同一般,信和是他当年当学徒时的老“家”。加上帮助王有龄海运局漕米解运的事信和也参与了,而且出人出钱,立了大功。此时的信和实际上已经成了“阜康”最忠实的生意伙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没有将协饷这块“肥肉”送给大源钱庄,却不送给信和钱庄的道理。就连阜康的档手刘庆生知道胡雪岩做出的“与大源联手”的决定之后,也提出了疑问,他问胡雪岩:“阜康与信和关系非同一般,你为什么不选信和来做?”

  日期:2010-04-06 20:27:49
  胡雪岩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此时的信和和阜康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成为了实际的生意伙伴,他才不在这笔生意上与信和联手。胡雪岩需要结交新的生意伙伴,他是要把自己在钱庄同行中势力和影响力尽量做大,把市面尽量做大。要做大势力,自然要广交商界朋友,要把关系拉得广。这次有笔生意拉上大源,下次有另一笔生意再拉上另一家,如此类推,时间久了,所有的钱庄同行都与阜康建立了业务关系而且利害相连,休戚与共,那时胡雪岩在钱庄行业的力量自然非一般可比了。胡雪岩是借这笔生意,扩大自己的商业势力,是在为自己营造商场的“势”。

  这就是胡雪岩要做的“英雄造时势”。
  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
  日期:2010-04-07 00:23:29
  第六章:逆流而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