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27节

作者: 我小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胡雪岩在论述自己对典当行的看法时说道:“在我看来,钱庄就是有钱人的典当行,典当行呢,又是穷人的钱庄。你说现在战火纷飞,有多少逃难的,不要说那些小户人家,就是那些大户人家,应急的时候他也得到典当行去。”
  典当行就是穷人的钱庄!战火纷飞的时候,穷人更需要典当行,甚至连那些太平时候打死也不会进典当行的大户人家,也会进典当行!因为战乱的缘故,像是钱庄这样的太平生意不好做,而典当行这样的生意却是最好做不过的了,这可不就是胡雪岩插手典当行生意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了吗?
  日期:2010-04-11 20:35:14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战火纷飞,市面不太平,像钱庄那样的太平生意自然是不好做了,因为市场在极度地萎缩。但是恰好相反的,典当行的市场却因为战火的缘故而愈来愈大了。
  这是有利于胡雪岩插手典当业的因素之一。
  日期:2010-04-11 20:52:49
  此外,因为原有的占据了典当业市场的徽州休宁商人错误地判断形势而选择自动退出,胡雪岩此时插手典当行生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遇到来自同行的任何阻力。这在太平时候也是绝不可能具备的条件。
  满世界都是战火纷飞,满世界都是在逃难的人们。人们没有比这一刻更需要典当行的了,但是原来的典当行的老板们跟自己一样也在逃难,人们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竟然是“走投无典”了。这时候,胡雪岩像救世主般地出现了,胡雪岩不但给这些“走投无典”的人提供了一个典当的去处,而且只赚取不到平时典当行一半的利润。

  胡雪岩真的就成了这些难民们的救世主了——人们开始传颂“胡大善人”的美名。
  但胡雪岩知道,他自己是个商人,然后他还是个大慈善家。
  如果你是一个十几岁的孩童,跑去问胡雪岩,少年人树立自己的理想以什么理想为最好?估计他会告诉你的,不是作家、不是律师、不是科学家,也不会是律师,而是当一个大慈善家。为什么?因为你仔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慈善家更有钱的人了
  日期:2010-04-11 21:03:50
  胡雪岩说的好:“天下没有贫困的慈善家,天下也没有不赚钱的典当行。”
  胡雪岩就是要在这个时候,接过那些自动退出了的徽州休宁商人的典当业事实上的垄断权,建立自己的口碑和声望。“胡大善人”插手典当行的生意终于是做成了。

  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生意最好做?胡雪岩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别人都不跟你争也都争不过你的生意最好做——独家的生意最好做。为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利润比垄断利润来得更轻松容易的了。当所有人都不敢做时,胡雪岩敢做——别人只看到风险,胡雪岩看到的是垄断利润。
  以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胡雪岩,胡雪岩是非常理想的投资者了:当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候,胡雪岩懂得恐惧;而当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胡雪岩比所有人都贪婪。
  因为如此,插手典当业,胡雪岩成功了。
  日期:2010-04-11 21:12:49
  插手典当业的成功,给胡雪岩带来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典当行本身就属于暴利行业,现实的收入已经是非常可观。另外从胡雪岩整体事业的总的布局来看,插手典当业的成功,使得胡雪岩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金融帝国。胡雪岩终于从用“阜康钱庄”一条腿走路,发展到同时拥有“阜康钱庄”和典当行两条腿走路的金融大鳄。而一旦在金融业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再要插手其他的生意,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插手典当行生意,逆流而上的胡雪岩,居然成功了——这完全出乎那些徽州休宁典当行商人的意料。
  日期:2010-04-11 21:21:12
  创建胡庆余堂
  胡雪岩被当时杭州人称之为“胡大善人”,除了插手典当行成功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胡庆余堂的创建。
  日期:2010-04-11 22:51:21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传播着“江南药王”长盛不衰的故事。在中国虽然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药号,但最有名的被大家公认的只有“两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一家,杭州的胡庆余堂算一家,广东的陈李济算半家。而同仁堂与陈李济的古建筑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换成新造的房子,没有传统特色,只有胡庆余堂保留了下来——这也是胡雪岩所创建的庞大的“胡雪岩帝国”唯一遗留下来的见证。

  准确地说,胡庆余堂的创建是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但胡雪岩为胡庆余堂的创建所做的准备工作却远远要早得多。
  日期:2010-04-12 01:36:03
  关于胡庆余堂的创建有很多传说。
  而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关于胡雪岩的某位不知名的宠妾的。
  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这位宠妾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经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店大欺客的“叶种德堂”伙记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已去开一家药号好了。”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

  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于是乎,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当年的受欺之恨,于是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胡庆余堂广请江浙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 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这个传说实在是好的很。说它好的很,只因为它完全符合了我们所处的儒家社会一向惯有的文化道德取向。
  中国人惯有的文化道德取向是什么呢?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成功的政治家,一个个从来都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功的商人那也是义字当先、诚实守信、富而不骄、俭约自律。这哪里是在说商人啊,这就是在说道德楷模嘛。
  但是,上述关于胡庆余堂来历的传说,显然是符合我们的文化道德语境的要求的。所以说不管怎么样,身处这个文化道德语境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传说实在是好的很。尽管事实上很有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期:2010-04-12 20:26:26
  事实上是早在1860年前后,胡雪岩就已经有了开药店的打算,准备工作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在1860年前后,太平军和清军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伤亡无数,而随之而来的是几乎无处不在的流离失所的难民。战争再加上瘟疫横行,天灾人祸夹杂在一起,成千上万的民众无一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像在这场战争中,胡雪岩看到了自己插手典当业的机会那样,胡雪岩此刻也同样看到了自己在医药领域所拥有的无限商机。
  日期:2010-04-12 20:31:24

  有谁曾规定过药铺子只能是太平时候的买卖?在胡雪岩看来,战火纷飞的1860年前后恰恰是逐步开展药铺买卖的最好时机——人们没有什么时候比此时更需要医生和药铺了。胡雪岩在原有的医药商们选择抛弃自己的产业而四处逃难时,选择了逆流而上!
  日期:2010-04-12 20:47:18
  事实上证明,胡雪岩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胡庆余堂后来的大获成功与此时的精心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