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37节作者:
我小红 史籍是这样记载的:湖南道员刘某谢世,其子扶棺回籍。丧船抵达清河县(今江苏淮阴)地界时,派人上岸向刘父故交、清河县令吴棠报信。吴棠得信后,立即派人捎带三百两白银,去船上送给刘某的儿子。仆役来到河边,看见一艘丧船停在那儿,上前一问,果是某道员之灵,便呈上三百两白银作为祭礼。船上的姐妹两人,接过银钱,千恩万谢。但此船的灵主是安徽皖南道惠征。他的两个女儿也是扶柩还乡,船停在清河码头。且船资不够,正处困顿之中。吴棠听了仆役禀报,觉得很不对劲,便派人再去打听,原来码头上停着两艘丧船,仆役送错了地方。但送出去的祭礼又不好要回来,吴棠干脆来个将错就错,送个顺水人情算了。于是,他第二天又封了三百两银子,亲自送到刘某船上。祭拜之后,再到另一艘丧船上,祭拜惠征。两个少女见到素昧平生的吴县令如此仗义,顿时,感激涕零。姐姐对妹妹说:“千万要记住咱们的恩人,他日若能富贵,一定报答这个贤良的人!”并将吴的名帖珍藏在妆盒中。这位姐姐后来被选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贵妃。咸丰死后,即为垂帘听政,集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慈禧太后。于是,吴棠接下来的一生官运亨通,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在几年内数次被破格提拔,先后出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飞黄腾达。
日期:2010-05-03 22:42:21
如果拿胡雪岩和吴棠相比,其实并不是很恰当,吴棠于慈禧是顺水人情,是无意识的;而胡雪岩之于王有龄和左宗棠却是有意为之——他在后二人身上所做的投入是拿了饭碗乃至于性命来做赌注的。
胡雪岩在官势上做到一个极致,是结交左宗棠。
以一个商人的身份,要结交左宗棠这样封疆大吏,并不是给予一点小恩小惠就能够做到的。而且与胡雪岩早年结交王有龄不同,胡雪岩认识王有龄的时候,王有龄正是身处困顿之际,所以可以采取烧冷灶的办法。而如今要结交已经是身处高位的左宗棠,自然不可能再采用那样的老法子。
胡雪岩明白,左宗棠需要的不是小恩小惠,而是能够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才能。如果你只是个庸才,以左宗棠那样的湖南骡子脾气,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你打倒。但是只要你拥有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才能,他左宗棠就会将你奉若上宾。
日期:2010-05-03 23:06:01
这其实就是一种代换理论。小利是小忍得来的,大利那是大忍得来的——忍的实质是先不求利,而先做事。做小事情,从开始忍耐到获利的间隔小,获得的利益也就小;做大事情,从开始忍耐到获利的间隔大,获得的利益也就大。通常来说,获利的大小和所做的事情、忍耐力的大小总是成正比的。读书人书一读就是寒窗十年,所得的便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事情跟读书的道理是一般无二的,急功近利,那就永远也别想黄金屋、颜如玉。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王有龄回来之后,又不断地从旁协助,帮助王有龄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借着王有龄在浙江一地的官势,胡雪岩开钱庄、开典当、开药店、卖军火、插手水路运输和粮食买卖……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现在,胡雪岩要帮助左宗棠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日期:2010-05-03 23:36:35
左宗棠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其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曾经为维护大清朝廷的统治铁腕镇压过太平军捻军以及回民的多次起义——这也是他左宗棠能够从一介布衣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主要原因。
但真正让左宗棠为历史所铭记、为后人所称颂的两件大事,却是“兴办洋务”和“收复新疆”——而在这两桩大事中,我们都能够清晰地看到胡雪岩的身影。
日期:2010-05-04 11:22:25
协理洋务
所谓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
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的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䜣、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则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它的直接目的就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这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
左宗棠作为整个洋务运动在地方上的重要人物,他大力兴办洋务的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日期:2010-05-04 13:27:59
首先,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谈洋务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如此。如果将左宗棠努力办洋务解释成赶时髦,那当然是不妥的。但是,左宗棠面对着一个大臣言必称洋务的大环境,他就必须意识到办洋务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整个社会政治环境的风向标,风往哪一边吹,你就应该往哪一边跑,顺应时势的道理不管是在商人还是官僚,那都是一样的。何况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政敌李鸿章及其所率领的淮军已经在积极筹办洋务,他左宗棠如果不再在洋务上下些功夫,只怕他日只能是屈居人下,将可能进身的机会拱手让与他人。左宗棠要想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他就必须要办洋务,而且一定要办好洋务——这个跟今天的地方官员要想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要把gdp数据做得足够漂亮,在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日期:2010-05-04 13:33:38
换句话说,办洋务其实就是左宗棠的gdp,洋务是否办得好就等同于gdp数据是否做得足够漂亮,也就等同于左宗棠在仕途上是否能够有更大的发展——胡雪岩心中明白这个道理,他让左大人放心,有我胡雪岩,一定会把大人的这份gdp数据报表做漂亮了——其实也只有大人的gdp数据报表做漂亮了,大人才会高升;大人高升了,我胡雪岩的生意才会越加好做。
日期:2010-05-04 13:52:01
左宗棠办洋务是个政绩工程,但又绝然不只是一个政绩工程。
其次,左宗棠创办军用民用工业企业,不但可以减少对洋商的依赖,而且可以“分洋商之利”,可以保护利权,并获得稳定而巨额的财税收入。对于长期领兵作战的左宗棠来说,钱粮的问题一直都是他心中最为忧心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办洋务而解决困扰自己多年的钱粮问题,那真的是一件令人欣慰的美事。
而站在胡雪岩这边看来,他原本就是个商人,在商言商,他也十分清楚洋人的工业企业每年都要从大清国内赚走数不清的银子——他十二分的眼红,若不是苦于自己的实力与洋商比起来终究还是有限,他老早就想插上一手,也赚他个盆满钵满。而如今左宗棠要办洋务,正是自己将胡氏商业帝国的版图进一步拓展,进入以往想都不敢想的领域的绝佳时机。
左宗棠决心要办洋务,但是左宗棠却只是个儒家的传统官僚,他对洋务所知相当有限,而且他事实上公务繁忙,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直接打理洋务——于是他很是需要一个助手,来帮助自己协理洋务,于是胡雪岩出现了,他们两个一拍即合。
日期:2010-05-04 14:00:07
左宗棠被受理闽浙总督,于是在1865年(同治四年)离开浙江而进入福建。
左宗棠到了福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奏章,说:“今欲修明政事,必先求治事治人,臣请就所知者先调数人入闽,以资赞助。”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决定要干他一票大的,但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麻烦,那就是缺人手啊,怎么办呢?请求上面允许我从以前跟我一起混的那些哥们中挑几个有本事的,跟着我一起干。左宗棠一共在这个名单上列出了四个人,而其中的第一个就是胡雪岩。
日期:2010-05-04 17:19:03
左宗棠已经明确了自己在福建要大干一场,但虽说是打定主意要办洋务,但具体要做什么他也没个主意——这是左宗棠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1866年(同治四年),胡雪岩到了福建,通盘了解左大人和自己所处的形势后,开始向领导左宗棠提建议了——洋人都是以海军水师横行世界的,而福建地处东南,东面便是台湾岛,如今要办洋务,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这洋务一定要与海相关——不如我们办个船政局吧,兼收民用军需之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