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第38节作者:
我小红 左宗棠认为胡雪岩的提议非常的有道理,于是乎就上了一篇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奏折,奏章上说:“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意思说得很清楚了,中国的海岸线太长了,这个害处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洋人就靠着他们的水师强大而不断地打我们——我们要想避免海洋带来的坏处而发挥它的好处,就只有一个办法,设船政局造轮船啊,这正是我左宗棠所主张的。洋人擅长利用船坚炮利,那么我们也可以啊——我现在就要创办这样一个机构,福州船政局,有了它,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就可以很漂亮地解决了。
日期:2010-05-04 17:40:38
奏章递上去之后,大家讨论,而讨论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朝廷内外的阻力都很大,那些保守的官员深信文章节义的有效性,一如既往地反对这样奇技淫巧。而外国人也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说话了,英国的使节威妥玛向大清的皇帝上书,举了一大堆的理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清朝造船不如购船来得好——这是摆明了不想失去清朝政府这个高价向自己买船的冤大头嘛。
胡雪岩为了使得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的动议能够得到批准,于是开始在京城各处活络起来。也因为洋务派其他人士的支持,左宗棠的动议终于是被批准了。
开办之初,左宗棠就委任胡雪岩“主持船政局,延工匠、雇华工、开艺局(即开办求是堂艺局)等事务”。胡雪岩几乎就成了福州船政局实质上的运作人,要知道,就连当时用来造船的机器也是由胡雪岩亲自向法国商人谈判购买的。(只是不知道在二十年后的中法战争中,中国人就用这福州船政局造出来的火轮船来抵抗法国的海军时——法国人作何感想)
日期:2010-05-05 00:05:30
福州船政局在胡雪岩等人的精心打理下,总体上可以说是获得了成功。
福州船政局制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于1869年6月下水。至1874年2月,共造轮船15艘。至此,日意格等及法籍工匠数十人照原合同规定从船厂撤退,厂务和技术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接管。新造诸船,俱用华人驾驶。并由于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在1874年辞退了全部洋匠。
福州船政局终于成为了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而闻名。尽管福州船政局受到官督商办体制以及当时国内人才技术环境的诸多制约,确实存在着许多缺陷,但是它总体上仍旧被视为是成功的。
日期:2010-05-05 00:06:55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比李鸿章1867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造船所要早了一年,可以说是开了风气之先——就连左宗棠最大的对头李鸿章也不得不称赞其确为中国造船业的“开山之祖”。
左宗棠本人事实上在1866年(同治五年),也就是福州船政局创办只有一年之后,便被调任陕甘总督。而左宗棠本人在离开福建之时,推荐了沈葆桢任船政大臣,代替自己主持船政大局。胡雪岩则被“委任上海采购局务,兼照料福建船政局事宜”。
因此,福州船政局的发展跟胡雪岩的联系的密切度,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超过了左宗棠本人。
日期:2010-05-05 00:09:50
左宗棠本人到了甘肃之后,他办洋务的心情有增无减,大概是福州船政局的成功让他很是尝到了办洋务的甜头——但是甘肃地处西北,比不得福建,要办船厂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打算因地制宜,要在当地创办甘肃织呢总局。
要办织呢总局,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采购织呢机器。而织呢机器在当时而言,只能是向洋商去购买,由谁去跟洋商谈判呢——胡雪岩出现了。
跟洋商打交道对于胡雪岩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向德国的泰来洋行定购了全套小型的毛织机器,包括毛纺机3台、毛织机20台、洗毛机3台等,还配以蒸汽发动机两台。胡雪岩还特意到租界雇佣了德国技师去安装和传授技术,但只因为机器过于笨重,只得一路开山劈路,直到光绪五年才运到甘肃——不管怎么样,在中国腹地的第一家新式工厂在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尽心扶持下诞生了,这在当时而言可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左宗棠眼见西北经常受旱灾之苦,于是希望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开凿泾河。他听说外国有开河机器,于是要派人去求访——胡雪岩又出现了。胡雪岩向德国商人买了一套,并且雇用了几位德国的技师。机器和德国的技师一起被送往了甘肃,一条长达二百里的正渠被开凿出来了。
左宗棠在西北高原开凿河渠,用来解决当地的干旱问题,这还真的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但是如果没有胡雪岩,这个创举只怕也是未必能够顺利完成的。
日期:2010-05-05 00:11:55
左宗棠本人到了甘肃之后,他办洋务的心情有增无减,大概是福州船政局的成功让他很是尝到了办洋务的甜头——但是甘肃地处西北,比不得福建,要办船厂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打算因地制宜,要在当地创办甘肃织呢总局。
要办织呢总局,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采购织呢机器。而织呢机器在当时而言,只能是向洋商去购买,由谁去跟洋商谈判呢——胡雪岩出现了。
跟洋商打交道对于胡雪岩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向德国的泰来洋行定购了全套小型的毛织机器,包括毛纺机3台、毛织机20台、洗毛机3台等,还配以蒸汽发动机两台。胡雪岩还特意到租界雇佣了德国技师去安装和传授技术,但只因为机器过于笨重,只得一路开山劈路,直到光绪五年才运到甘肃——不管怎么样,在中国腹地的第一家新式工厂在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尽心扶持下诞生了,这在当时而言可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左宗棠眼见西北经常受旱灾之苦,于是希望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开凿泾河。他听说外国有开河机器,于是要派人去求访——胡雪岩又出现了。胡雪岩向德国商人买了一套,并且雇用了几位德国的技师。机器和德国的技师一起被送往了甘肃,一条长达二百里的正渠被开凿出来了。
左宗棠在西北高原开凿河渠,用来解决当地的干旱问题,这还真的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但是如果没有胡雪岩,这个创举只怕也是未必能够顺利完成的。
日期:2010-05-05 00:13:02
据历史记载,左宗棠居然还曾经在肃州文殊山尝试过开采金矿——而采金的机器还是由胡雪岩一手来筹办的。
左宗棠办洋务,是符合当时整个时代的发展潮流的,而且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左宗棠所创办的企业中,都有着胡雪岩的一份功劳。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左宗棠为了抵抗陆上帝国主义入侵者而收复新疆的西征过程中,胡雪岩从中出了大力,可以说得上是功不可没。
日期:2010-05-08 23:09:39
协助西征
清同治年间,浩罕国(在今乌兹别克境内)将领阿古柏趁清政府无暇外顾之机,勾结分裂势力侵占新疆。沙俄趁火打劫,于1871年(同治十年)侵占伊犁,并向准噶尔盆地渗透。
当时,东南沿海防务十分紧张,李鸿章等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加强海防,而左宗棠则把收复新疆提到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坚决主张要赶走外国侵略者。他的见解、胆识和魄力,得到了清廷的肯赏。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遂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平叛。为表示他的决心,他命手下人抬着为他准备的棺木西进,此举震惊朝野。次年3月,他统率清军三路进疆,很快便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疆土,并准备对赖在伊犁的沙俄侵略者诉诸武力。
日期:2010-05-08 23:12:27
由于左宗棠在新疆的积极备战,沙俄政府误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会很强硬,甚至不会放弃武力。权衡再三,沙俄亦认为动武自己无胜算可能,最后被逼交还强占的大部中国领土。
左宗棠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千秋功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