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第4节作者:
东莞郭菁菁 满清人从前的抢关,是做过一些烧杀抢的缺德事儿,可那不是给崇祯爷逼出来的吗?大清兵大老远地跑进关来,与咱汉人们交朋友们,人家容易吗?可崇祯爷生前楞没给人家好脸色看,这误会就发生了。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打不相识,不打不骂难交真心朋友。这一回,这满清的英雄好汉,那可是咱大明朝的总兵官吴三桂将军,诚心诚意请来为冤屈而死的崇祯爷报仇的哦。因此,现今咱与大清兵的共同敌人便是李自成那独眼龙!多尔衮王爷言出必行,曾经应承吴三桂将军一俟找回大明的太子朱慈烺,将护送其返回南京城重建大明。可眼下这大清国的多尔衮王爷,多方派出侦探打探明太子朱慈烺的下落,均杳无音讯。咱估计这明太子多半被李自成那独眼龙整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咱这里诺大一个中原福地,也不能老没有一个管事的主子不是?因此,多尔衮王爷便为咱着想,把大清国的幼主顺治帝大老远地从沈阳城请来了北京。此后,满汉不分家,满汉团结如一家人。多尔衮王爷还发话了:今后大家搅在同一口大锅中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只要满清人锅里有的油水,大伙儿的碗里就绝对少不了荤腥!大家一定得记牢,顺治爷今后便是咱们的新皇帝,大家可得打点起精神气儿,好好地伺服咱们的这位新主子哦。
如此,北京城的政权,在汉官乡绅们的一阵稀稀落落的鼓掌声中,便从容地完成了自大明朝向大清朝的转型。
当时,跟随着多尔衮进入北京城围观的朝鲜人,心里面还有点纳闷儿:这算咋回事呢?不久前,李自成开进北京城时,这前明的绅官们还因为李自成的名不正、言不顺,闹到要死不活的程度!可这一遭主角换成了满清人,为何一向傲然独立的前明官绅们,却有了“一风微吹万舟阻”的宁静呢?其时,朝鲜人哪里懂得当年京畿地面上,那些官绅有产业阶层、心里面的百般纠结!
黄仁宇做史学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杂家。他在《中国大历史》一文中,总结起明清易代的成因,便一矢中的:“这样一来,明朝亡国遗老们就进退两难了。传统上孟子的原则,只要民情欢悦,国君的出处不成为问题。在这条件之下,他们没有抗清的凭借。”从前,大汉民族的衣冠人物,讲成仁成义的志向,大抵上需要一个英烈凛然、有生气的理由,这才有机会博得一个青史留名。否则,便是无谓的牺牲了。如此,黄仁宇仍用一段轻巧的文字,为这一段恩爱情仇的清兴明亡史下了一个结句:“从历史家的眼光看来,满人成功,端在他们肃清了一个宪法上的死结。他们在17世纪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皇帝所具有的仲裁力量,此时的汉人反而一筹莫展。”
日期:2012-04-28 20:22:16
2
与北京官绅打过交道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在搭建大清朝的第一届北京行政班子时,心里面便有了七成的底气。
此后,两宫皇太后来到了北京。
多尔衮、两宫皇太后、范文程、洪承畴、加上特意邀请入宫的政治老人代善,这便是大清政府入关后的核心决策班子。大家在聊到今后政府工作的走向之时,洪承畴提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本次明朝的败亡,并非由于民心的丧失,而在于明政府机构的腐败所致。这跟唐宋前朝的灭亡,江山人物一齐凋零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今后在组建政府时,应该可以把散居于民间的前明人才尽可能地吸纳进来,是一股可珍贵的势力。如果能做到一点,我们大清朝此后的前途,就更加熠熠生辉了。
布木布泰太后对于这样的话题,很感兴趣。她在聆听的过程中,始终把一颗美丽的螓首,转向摄政王多尔衮的方向。
日期:2012-04-28 20:22:54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部中已经讲过,布木布泰太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拜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等一批汉臣为师,所以,她的汉学底子并不差。
当时,布木布泰太后在听过洪承畴的这段议论之后,便微笑着为他注释:其实,咱大清国的老祖宗金人在黄河流域立国时,即曾经与北方的汉族士子,有着一种颇为愉悦的合作经验,那一段经历对于我们今天的执政是可借鉴的。只是我们切不可照搬恃力骄恣的元蒙经验,他们人比我们多,马也比我们的壮,他们的略地屠城、深入多杀曾经是世界范围的。可是,由于蒙元政权与中华文化结合得不是太好,蒙元人不满百年即仓皇北撤。咱现在真正可用的满族八旗,只有八万人而已,咱想要在关内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必须探索出一个跟汉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眼下咱还真得顺着洪先生的思路好好地议一议。
多尔衮也觉得洪承畴的这一番建议是可重视的。于是,在这一次大清政府的核心决策人员的碰头会议上,便把“首崇满洲,以汉制汉”的八字立国方针确定下来了。
不过,后代的清史研究者,在评述起多尔衮的这一段摄政经历时,则认为:与其说多尔衮、两宫皇太后所代表的满清贵族集团,执行的是一条“清因明制”的政治路线;还不如说他们只是巧妙地在满清部族的八旗建制之上,披上了一件汉化的华美袍子而已。这时期的汉族官绅集团,从整体而言,虽然仍不失一种儒雅简贵的汉子气质,眉宇间却有一股抹不去的忧虑神情。而入关的满族贵族,则像一个清新、美丽却有三分刁蛮姑娘的无心闯入。他们间的爱恋,经历了一个长达近百年的渐进时期。
日期:2012-04-28 20:23:40
我们知道,皇太极是大清朝制度建设的第一人,也是促使满蒙汉藏维等中华各民族走向和睦相处的第一人。其中,他设定的“三院八衙门”中央行政体制,极具特色。后来,经过多尔衮、顺治二代领导人的不断改进,最终于康熙一朝臻于完善。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没有皇太极,便没有大清国。没有多尔衮、顺治二代领导人在政策上的持之以恒,也没有大清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特殊历史时代中,星月粲然式的孝庄太后自然也是其功不可没的。她以一种欣赏宽容之心态,在幕后默默地支持了大清国数代领导人,将大清国由小到很强大的整个奋斗进程。
从表面上来看,多尔衮主政的大清早期,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三院”,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的“八衙门”,似乎仅仅只是把皇太极时期的中央行政班子,做了一个简单的承袭。但是,细心的读者却会发现,入关后的多尔衮,正与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势力、南明政权,以及各地方上此起彼伏的反清武力,处于一种长期消耗的战争状态,为了适应入关后战时政治的需要,多尔衮将自己的战时内阁调整到简洁高效的运作状态。这个时期的“内三院”,虽然不用直接承担责任,但对于多尔衮的政治走向却影响巨大。多尔衮为了做到知已知彼,百事不殆,仍大力招徕能做实事的前明旧官,将内三院整合为一个政治前瞻性颇为敏锐的决策顾问班子。
日期:2012-04-30 20:08:02
我们知道,在前明的崇祯朝晚期,围绕着东林党与阉党的清浊之争,大有衍生为南北党争的趋势。当时,“江南集团”的一个代表人物是首辅周延儒,躲在周延儒身后为其撑腰的是素有“小东林”之称号的江浙复社文人。另外一个站出来与南党相抗衡的政治集体,便俨然为阁臣吴甡、张四知、 范复粹、谢升等山东籍高官主导的“江北大臣集团”。崇祯朝终末期,由于崇祯帝对于“江北大臣集团”的打击力度甚力,普及伤及了江北官宦集团那一颗颗敏感脆弱的心灵。江北的官宦人士对于李自成大顺军的抵抗,态度消极。据说,这也是导致前朝崇祯朝全面崩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此,早在清兵入关之前,范文程、洪承畴、以及小布木布泰太后等人,在谈论起前明的党派之争时就曾经颇多感慨。为此,小布木布泰太后曾经特意提醒摄政王多尔衮,必须注意到前明官员中的南北之争。多尔衮对此心领神会。
日期:2012-04-30 20:08:3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