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第5节作者:
东莞郭菁菁 顺治入主北京之后,直隶山东二省的前明官绅之人心向背,对于清政府能否在中原站住脚关系重大。因此,多尔衮开始致力网罗的二个前明官员,便是江北籍的冯铨、谢升两个老官僚。崇祯朝时,内阁大学士冯铨虽然因为附和阉党,而被搞得声名狼藉。但是,他官场上基本的人脉一直未散涣,前明首辅周延儒一直到崇祯末年还与他过从甚密。多尔衮很重视他在江北籍官员中的演说能力。因此,多尔衮在北京城下车伊始,立即带口信给在顺天府涿州老家闲居的冯铨,让他赶到北京城参加大清朝入主中原的狂欢酒宴。冯铨这人能做事,也能揣摩主子的心意而拍马屁,冯铨提出的“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汉奸理论,一度便成为多尔衮组织前明降官学习,提高前明降官思想觉悟的政治蓝本。
第二个为多尔衮所重视的人物谢升,在前明的“江北大臣集团”是一个著名的温和派。陈新甲过去的与大清议和活动便是在此公的撺唆之下开展的。谢升也是前明的大学士、四朝元老。多尔衮派人给他送去聘用书时,谢升老病得讲话都有点哆嗦了。使者怕弄一个将死之人回朝廷,后来要挨骂,便又立即策马返回向多尔衮汇报谢升的病情。
日期:2012-04-30 20:09:21
当时,紫禁城中的宫殿建筑,经李自成一把大火焚烧之后,毁损得相当厉害,只有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的布局是大抵上完整的。多尔衮第一次进入紫禁城时,便封闭了其他的皇家建筑,独留下武英殿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后来,两宫皇太后奉小皇帝顺治也来到了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固然有自己的豪华王府,但这时的多尔衮每天要处理的军政要务十分繁忙,加班加点成为一种惯例,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的摄政王多尔衮,要每天起早贪黑地赶到紫禁城中来办公也是二分辛苦的。如此,由两宫皇太后特批,仍然把武英殿作为了摄政王多尔衮使用的一个专区处理。碰上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多尔衮便在武英殿中过夜。
其时,宫中预备给两宫皇太后使用的慈宁宫、小皇帝顺治使用的干清宫,均仍在紧张的修复之中。宫中用房一时颇为紧张,哲哲太后、布木布泰太后、以及小皇帝福临的住地,便临时启用了保和殿附近的便殿。从便殿抄近路到多尔衮摄政的武英殿,仅需走过一座蒙元时代修筑的石桥。该石桥的名字叫断虹桥,颇有几分诗意,令人联想到风吹波静无云的西湖“断桥”,以及许仙与白娘子的一段凄婉清美的爱情。据说,多尔衮在处理完繁重的军政要务之后,徜徉到此地,便可以跟从保和殿便殿出来散心的、小布木布泰太后蓦然相遇。此际的紫禁城中荷花池畔,凉风香韵,树木园亭,槛波浮绿。多尔衮与布木布泰有时会有简短数句的闲言碎言,有时竟或只有一个轻轻的微笑,便就此别过了。
不过,从一种男子的事业心来讲,多尔衮是很不喜欢将自己办公的地点,跟两宫皇太后搅和在了一起。当初,在盛京沈阳时,多尔衮曾经撺使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将摄政大殿从崇政殿搬到了离后宫更远的笃政殿。可这一次刚进入北京城,竟然便又被小布木布泰太后就近给粘上了。
日期:2012-05-01 20:38:21
礼请谢升的使者,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向多尔衮汇报。当时,两宫皇太后正亲自领了小皇帝顺治,出来前面的武英殿接受群臣的朝拜。仪式结束,多尔衮未便即时散去,就顺便跟哲哲太后唠几句家常话。这时,使者跪拜进来了。听罢使者的汇报,多尔衮尚未来得及开腔,布木布泰太后立即嫣然一笑地说了一句:请来呀,干嘛不请呢?只要谢升来到了北京城,即体现了咱大清国,对于前明“江北大臣集团”的无限关怀。
说实在话,布木布泰太后当时可能是随口而说,但当时在朝堂上站着的多尔衮,心底却颇有几分不悦。虽然当时的多尔衮为了撷抗朝廷的反对势力,在私底下是与两宫皇太后互通信息的。但是,按照大清国既往的成例,是不允许后宫公开议论国事。布木布泰太后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在无意之中侵犯了摄政王的威势。只是小布木布泰太后在多尔衮的心目中,地位特殊,多尔衮后来在任何场合都没有把心底的那一丝不悦流露出来。
日期:2012-05-01 20:39:07
于是,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指示,冯铨、谢升二位前明元老,很快便来到了清政府的最高参谋部——内三院当差。尽管,谢升在内三院没呆上多久,便病故了。但这对于多尔衮稳定京畿山东地面的军心民心,却是至关重要的。谢升之后,多尔衮再提拔了京畿地方上的干吏、原顺天巡抚宋权入值内三院。多尔衮这时候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京畿山东大后方,以利于接下来的对大西北李自成、以及江南朱由崧的用兵。多尔衮入关后的内三院成员,后来大致稳定为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祁充格、宋权等七名成员。七位高级顾问中,有五人是从沈阳带入关的,新增加的二个名额全部补充北方籍的汉官,只有刚林、祁充格二人为满族人。可见“以汉制汉”是多尔衮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在北方未平定前,礼优前明“江北大臣集团”的汉官,由此,可见多尔衮使用人才的通达灵活之处。
日期:2012-05-01 20:40:19
3
多尔衮礼遇内三院汉臣,内三院汉臣大学士们积极性便空前高涨。
于是,洪承畴、冯铨这二位汉人能臣便试探性地向多尔衮建议:何不将内三院升格为朝廷的一个内阁班子呢?,将内三院由一个决策咨询机构,升格为皇帝之下的一种最高权力机这样朝廷各部的题本奏章、紧急公务可以先经内三院过滤一遍,小事内三院成员商量搞掂,大事再由摄政王请旨裁定。这既减轻多尔衮的工作压力,又大大地提高了政府班子的运转效益。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呵。
多尔衮初听之下,觉得很有道理。立即批准实行。
可是,不久,多尔衮便觉得有点不对劲了。一股巨大的阻力,仍然来自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创建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记得笔者在本书的第一册中,曾经介绍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八旗军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这个制度在强悍的努尔哈赤生前,未必能对于他的统治权构成很大的挑战,但是,却在努尔哈赤的汗权继承之时,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因此,清太宗皇太极确立后,为了强化自己的皇权,削弱“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实力,便将原来的八旗旗主王爷贝勒商议国政,扩大为有八旗固山额真、每旗添设三名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至皇太极崇德年间,“议政王”、“议政大臣”不过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谁拥护皇太极,皇太极便赐予谁“议政王”、“议政大臣”的荣耀,让他招摇过市。谁胆敢在皇太极背后搞小动作,皇太极便一拳把谁打倒,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在强硬的皇太极生前,扩大了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不过是他手中一个驯服的统治工具而已。只是,后来,皇太极遽尔崩逝,这使得皇太极生前仍然没能解决好皇权的交接。如此,在新国君的确立的重大问题上,满清贵族高层只得再一次求助于原有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是“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一次强势复活。
日期:2012-05-02 20:03:03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