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女人一个清朝(叁),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第6节

作者: 东莞郭菁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清政府转移到北京后,多尔衮大权独掌。他也开始感觉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对于个人独裁的掣肘。哥哥皇太极没有废止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弟弟多尔衮一开始也不敢贸然对于这个制度下杀手。于是,多尔衮便学了皇太极的榜样,继续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掺沙子,再一次扩大它的人员组成。中国人的决策机构一向有这样一个顽疾:人越多,嘴越杂,它所能发挥的参政议政的效力便越微薄。因此,多尔衮与两宫皇太后商议: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清国优秀干部的议政积极性。如此,多尔衮执政时期,在原有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以及每旗三位满族议政大臣的基础上,新增加的议政大臣组成有:蒙古八旗固山额真,六部满﹑蒙尚书,皇帝亲信的内大臣﹑侍卫、甚至各王府﹑贝勒府中的长史﹑旗下闲散等人。大清的朝堂上,一时佩戴有“议政大臣”之荣誉勋章者,红尘滚滚。这些人整天吵吵嚷嚷要给摄政王多尔衮献言建策,多尔衮给他们闹得头都涨大了。于是,在紫禁城一个僻静的去处,专设了一个“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们专门的办公场所,多尔衮拜托无实事可做的信义辅政叔王济尔哈朗,抽时间多多关心一下众议政王大臣的工作与生活。多尔衮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众议政王大臣在江湖上厮混,心底也有一杆秤。
  日期:2012-05-02 20:03:31
  工作性质被人家边缘化,固然是一种难堪的事情。可是,自己参政议政的荣誉地位被人家彻底打翻了,自然是一件性质更为恶劣的事情!洪承畴、冯铨欲将内三院,升格为类似前明内阁的一种决策班子;众议政王大臣心里都明白,洪、冯二人这是想争夺实权,彻底把“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杯具,这是一种有损于议政王大臣老少爷们自尊心的严重事情,也有违于太祖、太宗二代开国领导人创立大清体国的宗旨。于是,众议政王大臣乱哄哄去找他们的领头羊辅政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被多尔衮整蛊后,心中早就憋屈了一口恶气。众议政王大臣这边一闹,济尔哈朗迅速把舆情上达到了代善、二宫皇太后等帝国精英耳中。说实在话,摄政王多尔衮的这种高度集权举动,是包括代善派系、济尔哈朗派系、以及二宫皇太后所扶持的幼主福临正统派系,均不愿意看到的。布木布泰太后听说主意是洪承畴出的,当时就轻轻地骂了一声:糊涂。布木布泰是说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却没有认真嫉恨洪承畴。后来,代善、哲哲太后、布木布泰太后便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数落多尔衮:说老满族家里人在背后讲了他许多风凉怪话呢。多尔衮情知不妥,就满脸堆笑地恢复了众议政王大臣的行政待遇。所以,“首崇满洲”,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措施,任何涉及到满族人政治经济待遇的改革工作,在这个敏感的历史时分,必须三思而后行。

  不过,多尔衮对于追随自己入关的满清王爷贝勒们仍然没有娇纵。“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既然反应这样敏感,多尔衮便把内三院调整回到了正二品参谋总部的位置。至于,六部尚书的满族尚书等要害职位,多尔衮则严禁满清王爷贝勒们染指,这就在实际上,把满清帝国的操纵权牢牢地掌握在了多尔衮自己的手中。所以,多尔衮对于那些游弋于核心权力周围的满族王爷贝勒们,除了对于多铎、阿济格等少数嫡系的人员是青眼相加的,多尔衮对于其他众多王爷贝勒的抛眼神、打手势,就始终充满戒备了。

  日期:2012-05-02 20:04:37
  因此,在多尔衮摄政的整个时期,多尔衮对于非亲信满族王爷贝勒的使用,不过将他们视为中央政府豢养的一类战争杀手罢了。他们在国家多事的争战时期,会被佩戴了一朵大红花,送到流血的火线去厮杀。一俟战事结束了,多尔衮即忙不迭地将兵权收回。枪杆子是一切政治斗争的生命线。对于兵权的控制,多尔衮可是打不得一点马虎眼。

  4
  这样,多尔衮摄政七年,真正能体现出多尔衮“首崇满洲”特色的,却是那令汉人充满了血泪的“薙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五大恶政了。还有一条恶政“文字狱”,那是,多尔衮的二个侄子侄孙顺治与康熙的作为,所以不好把这笔料帐也归到多尔衮的身上。
  其中,在中国的南方广大地区,以满族人强制推行的“薙发、易服”二项措施,充满了血腥的屠杀。而在中国北方的京畿山东地面,则以“圈地、投充、逃人”三大暴政令人深恶痛绝。
  其实,当初多尔衮、布木布泰太后等人,定下迁都北京的基调之后,布木布泰太后在沈阳将启程之时,就曾经信誓旦旦地给满清贵族们做保证: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只要大伙儿踊跃追随着顺治帝入关!
  因此,数十万满族人口这才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跋涉来到关内。如此,迅速让满清贵族们在京畿安定下来,便成为清政府能否在关内站稳脚跟,所必须下好的第一步棋。

  在帝国核心领导成员的国事讨论会上,布木布泰太后对于具体的经济安抚措施不是太感兴趣。她只提请摄政王多尔衮注意:在安排满清八旗的入关生计之时,一定要将满清八旗的兵制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满清八旗的战斗力,以保证大清国政治的长治久安!
  可是,多尔衮并不是造物主,他也没有本事从一个空空如也的篮子中,变出满满一筐的鸡蛋来。好在满洲贵族的传统习惯中,原始的抢掠观念是渗入人心的。多尔衮只要有一个掩人耳目的表面理由,即可将京畿附近的土地人口,视为满洲贵族列土分茅的战利品。于是,便有了圈地、投充、逃人三项峻峭法令的颁行。
  日期:2012-05-03 20:24:22
  多尔衮实施圈地的理由很简单:
  前明自它的中叶以后,皇族地主、勋戚地主、官僚地主就利用其特权侵占了京畿附近的大量土地。特别是从前明的万历中叶以来,宗室贵族通过奏讨、钦赐、占夺、投献等手段兼并的民间土地尤其惊人。多尔衮从明代的官方记载上查阅到,仅明神宗时的潞王朱翊镠、福王朱翊镠两位藩王就封,皇帝就大手笔地赐予六万顷土地。根据万历年间的土地资料,不算皇庄,仅属于皇室诸王等宗室田庄的土地就已达到了484580顷。现在,前明的皇亲勋戚们,在这一场残酷的明清易代战争中,大抵上已成为了孤魂野鬼。作为胜利一方的大清朝,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这一大批无主的庄园进行资源再分配。

  另外,多尔衮在跑马圈地的实践中,发现在大片的无主庄园之间,间或有汉民的小块土地犬齿交错于其中。满族八旗是一个亦军亦民的战斗单位,有小块的汉人土地点缀于其中,颇不利于八旗牛录单位的军事调拨,于是,多尔衮又把其中的汉民调剂到更加偏远的荒地上去耕作,这便所谓的拨补。
  日期:2012-05-03 20:25:12
  其实,我们早已经知道,满清八旗制实际上是一种“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清政府迁入北京后,在由多尔衮、代善、两宫皇太后等组成的大清核心领导阶层,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周围三百里范围内全部住上满族八旗人口,以捍卫京师重地。
  这样,多尔衮摄政时期,便在顺治元年十二月、顺治二年八月、顺治四年正月(1647)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三次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地所波及范围主要为京畿地区的河间、滦州、遵化、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县。其他地区也有圈地之事,但范围没有如此集中,所以尚不足以引起公愤。
  三次圈地,近畿地面上,最苦的当然是那些失地的汉族农民了。《啸亭杂录》一书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而旗人自恃势要,增租直,屡更佃户,使民无以聊生。”

  日期:2012-05-03 20:25:4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