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20节

作者: 铲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皇甫嵩因此不听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到春有八十余天,但陈仓防守牢固,不能攻破。久战不胜,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最终还是撤退了。

  这时候,皇甫嵩要进兵攻击王国。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迫,归众勿追。”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归众,追击穷寇。困兽犹斗,蜂虿有毒,更何况是众多的人呢?”皇甫嵩说:“不对,以前我不攻击王国,是回避他的锐气。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伐的要旨。现在进攻他,是因他已衰颓。我们现在进攻的是疲乏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人虽多但都想逃走,我们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并非追击穷寇。”皇甫嵩于是单独领兵攻击王国,让董卓在后。皇甫嵩连战告捷,大败敌军,王国在逃跑中被杀。

  董卓因此惭愧,心中忌恨皇甫嵩。孙子说:“怒而挠之,言待其衰也”(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等待其颓败之时)。又说:“卑而骄之”(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让他更加骄傲)。敌人被激怒了,我方要进兵,那么就要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麻痹敌人,等敌人放松了警惕,就要及时进攻他。又说:“引而劳之”(要引诱敌人,使其劳顿)。是说要通过敌军进退来观察敌人的应变。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

  陈仓解围次年,董卓做了并州牧。朝廷要求他将两万部众的指挥权转交皇甫嵩,董卓不服,拒绝交权。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说:“当今天下骚动,能左右大局的只有您和董卓二人。您与董卓已有积怨,想和睦相处是不可能了。董卓既然违抗朝廷旨意,反叛之形已昭然可见,而大人则是名正言顺的统帅。何不借此机会剿灭董卓,为朝廷除害呢?”皇甫嵩说:“董卓抗命不尊,固然有罪。朝廷让我统领他的部队,但也没有赋予我诛杀他的权力。如果我擅自杀掉他,朝廷恐怕要问罪于我。为今之计,还是把董卓违命之事上报洛阳,等候朝廷裁决,比较妥当。”灵帝得到奏报以后,将董卓责骂了一番。因为这个事,董卓对皇甫嵩又添了一层恨意。

  董卓以中央的名义征召皇甫嵩来洛阳做城门校尉,他想,只要皇甫嵩还朝,失去了兵权,自己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个机会清除之。诏书到达军中,皇甫嵩的下属梁衍劝道:“现如今董卓秉政,废立皇帝如同儿戏。他征将军还朝,将军若从了他,重则性命不保,轻则难免受辱。董卓前一阵子杀了袁氏族人,袁绍已经在东方组织了讨伐董卓的义军。再者,董卓自己留驻洛阳,安排皇帝率领百官前往长安。皇帝既然已不在洛阳,将军不如与袁绍联手,高举勤王大旗,一东一西,夹击董卓,必能成就大功。”皇甫嵩拒绝了这个建议,遵从诏命,放弃了兵权,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安排好的牢狱之灾。万幸的是,皇甫嵩有个儿子,名皇甫坚寿,一向与董卓关系不错。闻听父亲被囚禁,他从长安赶到洛阳,找到正在大摆筵席的董卓,当着众人之面,含着眼泪跪下来向董卓叩头求情。众人大为感动,也纷纷请求董卓饶过皇甫嵩。董卓见众情难违,不得已释放了皇甫嵩,并任命他先后担任议郎、御史中丞。

  等到董卓为太师,皇甫嵩为御史中丞,在车下拜董卓。董卓问皇甫嵩:“义真服未乎?”
  皇甫嵩回答:“我不知道您会到这个地步(指董卓的权势)!”
  董卓说,“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
  皇甫嵩说:“我当初与您都是鸿鹄。没想到您今天会变成凤凰。”董卓笑道:“你如果早服我,现在就不用拜我了。”
  董卓抵又抵其手对皇甫嵩说:“义真怕我吗?”皇甫嵩回答道:“如果明公您以德辅佐朝廷,好日子就要来了,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您以暴力对天下,那天下都会害怕,岂止我皇甫嵩会害怕?”董卓默然不语,于是与皇甫嵩和解。

  日期:2013-04-23 20:47:20
  董卓为稳定政局的努力
  史书里对于董卓残暴的记录不少,这个是针对董卓日后的行为和下场的辅助记载。如果董卓能成为曹操那样的人,就算曾经做过很多不齿的事,史书也会客气点,这可能就是史书的惯例吧。据记载,董卓聘请蔡邕做官,蔡邕生成身体有病不能应征。董卓怒曰:“我能灭人全族”!蔡邕慌了,不得已出山。这大概就是史书怜惜蔡邕的才能,掩饰蔡邕的过错,同时抨击董卓的残暴,可事实并非如此。

  董卓掌权初期,他也急于提高自己的声望并想借重用贤人来收买人心。他任用公卿子弟为郎官以代替宦官,吊祭被宦官杀害的窦武和陈蕃,恢复被宦官禁锢的党人的官职爵位,征召名士,推举贤人为三公,分别任用韩馥,刘岱,孔伷等为州郡的地方长官(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造董卓反的关东联军骨干力量),想尽力澄清桓帝,灵帝时期被搞的混乱不堪的政治,以此获得名誉震动天下。董卓未必说过“杀人全家”这类的话,说了也未必会真的去做,毕竟只是首次征召,人家不来就杀人家全家,不合适;也有可能只是一时的粗鲁和用词不当,就像拿戟扔吕布,也只是正在气头上,并不是真要杀吕布。申屠蟠没有接受董卓的邀请出山做官,却平安无事;袁绍一怒之下跟董卓正面交锋,横刀而出,把节挂在东门上不辞而别,董卓也没有追杀他,伍琼是董卓信任的人,暗地为袁绍游说:“废立皇帝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袁绍不识大体,害怕逃窜,并不是有其它志向。现在急着追捕他,形势必定会发生变化。袁氏家族树立恩德已经四代,门生旧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纳豪杰,招募士兵,英雄因此而群起,那样太行山以东就不是归你所有了。不如赦免他,封他一个郡守之职,袁绍听说你赦免他的罪过,必定高兴,以后就不能成为祸患了。”董卓认为伍琼的说法很对,于是派使臣授予袁绍渤海太守之职;卢植竭力阻止废掉弘农王刘辨,结果也只是被免去官职,从容离去;郑泰阻止用兵之议,虽然激怒了董卓,但他后来认个错,双方又正常了。所以蔡邕只是说身体有病,况且比起上述几位,态度要好得多,怎么也不可能被杀全家的。如此看来,史家的记录,有时的确带有感情色彩。

  蔡邕开始做议郎的时候,经历了狠毒的程璜,残暴的阳球,这二位想杀谁就杀谁,而蔡邕不怕他们,上书弹劾他们。牵连到他的叔叔蔡质,两人几乎都要被处死,然而他们并不惧怕。多么雄壮的志气!所以就算董卓说“我能杀人全家”,难道蔡邕就怕了吗?蔡邕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对死亡没那么恐惧。他遭贬官流放十余年,以仁人志士自居,对宦官的怨愤日积月累,痛快淋漓的弹劾他们于一朝。他并不是因为害怕董卓而应招,而是因为董卓确实矫正了宦官的恶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