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26节

作者: 铲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29 07:38:44
  一/八,刘备敢托孤诸葛亮
  为什么说刘备“敢于”托孤诸葛亮?君主死后选择的托孤大臣或辅政大臣,是人生的最后一次豪赌。死后就算洪水滔天,自己也管不了了。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不是智举?首先看托孤的人要具备哪些特质。
  什么样的人可以生死相托?汉安帝时期,杜根上书邓太后,请求邓太后还政汉安帝,邓太后大怒,下令捕杀杜根。杜根逃到一个小县城开了家酒店买酒,一呆就是十五年。十五年后,邓太后薨,他才复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投靠朋友故旧呢?杜根说:“事情一旦暴露会牵连到别人的。”杜根这叫正话反说,真是太聪明了!为什么?因为亲朋好友中能生死相托的人是很难得,很少的,相反有很多人想拿着杜根的人头去领赏。并不是说作为杜根的亲朋好友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一定会背叛杜根,岂不闻李密逃亡之时投奔的丘君明?丘君明是个长者,收留了李密,但难保家中那位丘怀意不动歪脑筋。杜根在当时肯定就有这样的顾虑,但是他能把理由说的大义凛然,技术含量的确是高。刘备托国于诸葛亮,担心的不是能不能把蜀国治理好,更多是担心蜀国会不会不姓刘。

  如果一个人的好义之心大于好利之心,他就具备立身之本;如果好义之心与私心各占一半,虽然没丢弃好义,但也会浑身不自在。如果一个人私心战胜公心,那么他就会神色慌乱,大脑里的潜意识不听使唤,行事与思想矛盾碰撞。“义”和“利”交战于心中的人,一定招致祸患。只有大勇之人,才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一般无特别之处的人,肯定做不到。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内心修养不到一定境界的人说不出这种话,他年轻时在隆重读书提升自己而不是急于出山做官,就能感受到他的志气。诸葛亮治国后,也必然是大义当先。

  “好苛礼而不简者,恤小利而形于色者,多疑而好谋者,貌愿谨而勤小务者,吊死问疾而多为容者,皆不可相托”。由此看来,诸葛亮为人处世,优点甚多,不具备上述不可托孤者的特征,那么刘备选择诸葛亮托孤,应该是选对人了。但是,整个蜀国,仅仅只有一个诸葛亮吗?诸葛亮是刘备心中的第一人选吗?
  蜀国已无他人可托
  在我看来,蜀国有个人在刘备心中的排名远超诸葛亮,而且也能接受托孤重任,他就是法正。

  法正这个人,“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有人跟诸葛亮说法正太骄横,麻烦您让刘备来压制法正的威福。诸葛亮回答:“主公之在公丨安丨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也不出头,任由法正行其意。诸葛亮也算是刘备的亲信元老,尚且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法正却可以堂而皇之的为所欲为,甚至刘备还庇护他,可见法正多么受到刘备的喜爱。后来刘备夷陵大败,诸葛亮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可见刘备多么信任法正,而且法正的诸多行为,颇有自污与不结党营私的味道,这是君主最乐意看到的。所以法正应该是刘备心里真正的托孤人选,只可惜,法正已经去世了。

  其余的人,既是亲信元老,能力又可靠的,只剩下诸葛亮了,于是,刘备别无选择。
  托孤之事必须慎之又慎,这个人既要有本事,又不足以威胁幼主。霍光受托孤重任,死后却被灭族;孙权托孤于诸葛恪,诸葛恪无法胜任,结果让吴国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在战争上却一无所获,自己也落得被杀的下场;曹睿托孤于司马懿,结果没多久曹魏就变成司马晋了。刘备的心里一定有这种图形,刘备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先知先觉。
  托孤首要是为了国家繁荣进步,这是百姓的想法;君王的想法是首先要让这个国家是自己子孙的。如果这个人能力太大,国家迟早要改姓;能力太小,国家维持不下去,刘备在诸葛亮身上恰恰找到了这个平衡点:能让蜀国安定,又不足以做权臣。

  刘备对诸葛亮真的放心吗?不是的,但是,刘备巧妙的逼诸葛亮发了誓。证据何在?就在刘备的那番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君可自取吗?君敢自取吗?这就是刘备的猜疑,刘备的试探,诸葛亮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吓得诸葛亮立马磕头如捣蒜,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然后刘备又让刘禅“侍之入父”,这样彻底断绝了诸葛亮的他念,刘备可以放心的去了。

  刘备不愧为一世之雄,将这么复杂的冒险那么巧妙的解决了。少年康熙被托孤权臣鳌拜碾压,感到了深深的恐惧,点评刘备托孤这一段的时候,用了“猜疑语”三个字。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逼他发誓,断绝他所有念想后,放心的交给他了。白帝城托孤,刘备真可谓用心良苦。
  托孤要学刘备,曹睿托孤司马懿的教训不远。
  日期:2013-04-29 08:15:06

  第二章:貌合神离的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后的某一晚,刘备躺在荆州家中舒服的床上做梦。
  他梦见韩信击败齐王田广和项羽手下大将龙且的联军,自立为齐王,当时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正处于相持不下的阶段,韩信的兵力有举足轻重之势。策士蒯通假借为韩信相面的名义,暗示韩信叛汉独打天下。可惜韩信偏偏系念着刘邦对他的“解衣推食”的恩惠,存妇人之仁,当断未断,以至于后来在长乐钟室,身首异处,祸及三族。自古以来共患难者多,又有多少可以共富贵的呢?
  “走遍天下游遍洲,人心怎比水长流。都说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

  韩信齐王之时,刘、项两王的命运,就挂在他的手上。如果替汉王出力,那就是汉王的胜利;如果帮助楚王,那就是楚王胜了。就算不明确偏向一方,最好也保持中立,不帮任何一方去消灭对方,让他们都存在下去,这样韩信便可以跟他们三足鼎立,互相维持,在这种形势下,刘、项双方谁都不敢先动手。韩信拥有最好的武装部队,占领着强大的齐国,牵制着燕国和赵国,再出兵去收复刘、项双方兵力不足的地方,牵制着他们的后方,顺着百姓们的愿望,出兵向西,去为百姓们讲话。阻止楚、汉的争斗,那天下百姓对你的反应,像风、像回声一样地快速传布,到了那个时候,谁敢不听从你的意见呢!把大国的地盘减缩,把强国的势力削弱,用来分封已经失去土地的各国诸侯,各诸侯都已分上立国,那天下诸侯没有不听命于你的,并且还会感念你对他们的恩德。“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韩信却说:“汉王待我十分恩厚,把他的车给我乘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向利背义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