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已矣。损失如此巨大,到底有何意义?唯一的可能,就把它当作和平的代价吧,所谓“止战之殇”。如果确实有所收获,即使投入产出并不相称,或者对去者也算一点安慰?
糟糕的是,多年战乱之后,和平终于到来,世人的痛苦却未结束。
都是法家政策闹的。
法家政策下,秦国马力全开,专注于耕战。枪杆子硬,扫平一切全无敌。前230年,除了秦国,所余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如上所述,个个曾经强大。10年之后,前221年,六国已成往事。
法家政策犀利至此,不知道始皇是否有所预见。大概他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回顾往事,眼前万里江山,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
问题依然存在:法家政策还能如此所向披靡吗?
日期:2012-01-12 12:11:26
No.31
第九章千古一帝
嬴政(前259-前210)十三岁即位,九年之后亲政,之后的二十多年,正是标准的强势君主生涯,死而后已:击败对手,收回权力;化公为私,放纵权力。
这十六个字说起来抽象,每个皇帝做起来,各有巧妙不同。
嬴政的对手是宦官(嫪毐)和丞相(吕不韦)。这两个角色对于皇帝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上,前者是生活上的仆从、后者是工作上的助手。但是,人的生活,有时候内外难分;人的角色,常常是边界不明。嬴政与宦官、丞相的侵权战,相当典型:内臣、外臣趁着皇帝年轻,独揽大权。年轻的皇帝长大之后,前者恋权不去,后者遂阳谋或者阴谋,消灭对手,正式上位。
熟悉野史、或者热爱中国历史剧的朋友知道,该宦官和该丞相背后,还有嬴政老妈的暧昧影子。复杂得很,年轻的嬴政总算是熬过来了。
一朝权在手,嬴政的榜样作用更加鲜明。直到领袖毛,还自认为是“秦始皇加马克思”。有诗句云:百代都行秦政制。22年一代,正好,可以说是治统不绝。
自然,“绝”还是“不绝”更好,两说。比如谭嗣同讲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谭没说所盗何物。庄周的话正好回答: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盗、窃,都是以不和谐的办法转移所有权。小盗小贼,自古就有,玩得大,从嬴政开始。
下面把嬴政放纵权力的成绩细细讲来,以影响小大为序。
一、修建陵墓、阿房宫
二、消灭诸侯,统一全国;扩张领土,修建长城
三、驰道、直道
四、皇帝、中央集权体制
五、焚书坑“儒”
六、统一度量衡、文字
日期:2012-01-12 12:29:13
No.32
陵墓、阿房宫是始皇帝死后、生前的居所,奢侈消费品,对于社会的意思不大。几千年之后,秦始皇陵成为小说家、剧作家想像力驰骋的所在,更有经济学家建议打开皇陵收门票,这是附带收获。
统一全国这件事,从军事上讲,不算是多么少见的成就。向北方、南方的扩张,在中国历史上也常见。秦兵的“外战”,并不像“内战”那么所向无敌,长城的修筑就是证明:假如能打得过匈奴,大概就不必修院墙、做缩头什么什么了吧。此院墙后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上了人民所无限热爱的币,就像濒危的大熊猫成为某种象征一样,属于荒诞的衍生品。至于成为收门票的理由……(咦,又是门票,怎么老祖宗的东西都跟这两个字有关?)这些钱如果真正用来保护古董,倒也得其所哉。不然的话……
为了巩固军事统一,始皇大规模收缴、销毁民间的兵器,把各地豪强迁移到首都监视,夷平境内的城墙等军事设施――领导的安全很重要,领导掌握不受抵抗的执行力,也很重要。当然,据说,屁民的安全也因此得到了保护。
驰道、直道是大型的公共交通设施。在那个时代,“公共”与“政府”相比,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类比一下,今日之公共汽车若与公仆用车争道,结果如何,不难猜想。而两千年前,屁民干脆基本上没有上“公路”的权力。不过,比起陵墓、阿房宫这些朕之私物,驰道、直道毕竟为整个官僚、军事系统所用,“公共”一词,乃是这个意义上的。
日期:2012-01-12 12:43:07
No.33
皇帝这个词,乖乖不得了,乃是本书的出发点。话说嬴政统一天下之后,据《史记》记载,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手下“议帝号”。他认为,假如“名号不更”,就没法“称成功,传后世”。通俗地说,嬴政是重视公关的领导者,很现代。
下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明明是老大交待下来的工作,小弟汇报时,还要说“臣等昧死上尊号”――小的们冒着死罪,呈上为您准备的敬称――为什么冒着死罪呢?因为臣下愚蠢,领导圣明,臣下千虑一得,领导万无一失,所以臣下送上的建议,基本上都愚蠢得足以被判死刑。所幸这次皇恩浩荡,臣下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却也没有引祸上身。嬴政拍板,就叫“皇帝”了。
“皇帝”只是浮云一样的名词,从“昧死”两个字上,却可以窥见“皇帝”所代表的权势之扎扎实实的生猛。
中央集权体制保证了皇帝的权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等等官职。三公是丞相,相当于某朝的总理,辅助皇帝处理所有政务。太尉好比军委主席。御史大夫,纪委书记。九卿的地位低一级。细说起来,麻烦得要死,反正都是帮助皇帝管理国家。所有权属于那一个人,管理权逐级分包下来,直到底层,被管理。
地方上,通过郡县保证中央集权。地方官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中央一声令下,地方全力执行。但是,各地情况不同,要适应同一政令,则迁就、敷衍在所难免。这就是黄仁宇所谓的“扁平化”,用上面的比喻,就是图钉的圆钉头、丁字裤的裤腰。整齐,只能是理论上的。
日期:2012-01-12 13:18:13
No.34
插播一句,黄仁宇认为数目字管理是解决之道,恐怕是离开我朝太久,摸脉搏摸到秀发上了。解决帝国,解决集权,当然只有分权。否则,集权下的数目字管理,不正是什么什么(此处省略两字)主义吗?
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两千年,影响大。更大者,则在比政治制度更抽象的文化、认同层面。
“焚书坑儒”有问题。书是真焚了,但是影响其实不大。人也是真杀了,不过很难说是“儒”,“坑”也只是“杀”的意思,大概不是“活埋”之意。当年(前260年),秦胜赵的长平之役,杀敌40余万,《史记》上的措词就是“坑”――从正确的部位、利用常识想一想,就会发现,活埋如此多的士兵在技术上根本不可能;杀死之后再埋?秦兵有这么人性吗?关于数字,还有一个因素:“万”应该是约数而非确数。
坑儒事件中被杀460人,起因是,嬴政身边有一些专家,帮他访仙求神、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合作不愉快,跑了。始皇回想起身边的“文学方术士”,个个只会吹牛,花了他很多钱,灵丹妙药一粒也没找到,却说自己坏话,最后溜之乎,实在可恨。于是派人查办“诸生”,“坑之咸阳”。长子扶苏有不同意见:“‘诸生皆诵法孔子’,杀了他们,不利于维稳。”始皇大怒,把扶苏赶到边疆去保卫祖国了。
被杀者是否可以称为“儒”?不必搬出孔子的在天之灵,有点常识即可判断。此事最大的影响,其实在扶苏。他远离了权力中心,与秦二世而亡,颇有因果,详见下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