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35节作者:
铲君山 周公没有像伊尹那样放逐国君的非常举动,但自己也被流言蜚语所困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更何况诸葛亮身处篡权夺位现象层出不穷的时代呢?加上刘备临终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诸葛亮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诸葛亮以死表忠心,尚不能刷新蜀汉。诸葛亮的遗憾,难道仅仅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嘛。
“达理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治制度,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这人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把何宴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汉朝倾覆,天下分崩,诸葛亮托身明主,起蜀汉之地。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掌重权十余年,终身不叛,家无余财。子孙以死保汉室。纵使诸葛武侯军事上的作为不突出,但就其忠心,亦无可指责吧。
日期:2013-05-06 21:11:10
第三章总结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采取增灶的方式撤退时,也发出了一声叹息“天下奇才也”,并自嘲道“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司马懿佩服的恰恰是诸葛亮的军事管理才能,是个行政人才,而不是韩信、白起那样的军事家。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后期,《晋书?宣帝纪》记载了大量可以被诸葛亮所用的机会,但是诸葛亮都没有把握好,相反司马懿的见识总是优先于诸葛亮,几次交手下来,司马懿给了他的老对手“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的评价,但是,敌人给自己的评价,从来都不需要太介意,敌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大,会想尽办法来诋毁对手的,正如你工作中的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说你怎么怎么没用,司马懿轻慢诸葛亮,未必诸葛亮就真的是这样,只是敌人的鄙视罢了。敌人在夸大你的缺点的同时,也会尽量抹杀你的优点,比如,你有一件事做的非常正确,但是你的敌人会给你造成错觉,让你认为你做的是错的,从而迷惑你,帮敌人实现目的。这是干大事的人一定要时刻注意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不是因为你有缺点被指责,恰恰是因为你有优点而被指责。(我想有不少楼主也遭遇过这样的待遇,明明写的非常好,却遭到无端指责。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会暗爽一下,正是因为写的好,才被某些人嫉妒而要误导我走上一条错误的路。邪恶吧哈哈:))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很好理论依据,为什么不拿来用呢?
蜀国的经济支撑不了巨大的军事开支。我们知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经济基础崩溃,那么一切国家行动都是无从展开的。蜀国一共只有九十余万户,而军队人口就接近十万,庞大的军事开支让蜀国这个割据政权捉襟见肘。打仗表面上打的是军事,实际打的是钱粮。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军工产业是没有效益的,用现在的话说就叫无法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国家把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没有效益的军工业,那么从事生产的人口就不足了,蜀国的GDP在当时肯定是非常低的。而曹魏当时占据天下绝对优势的宝贵资源,就算不打仗,纯粹发展经济,时间一长,也会与蜀国拉开巨大的差距,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是正确的,劣势求稳只能自寻死路,只是魏国防守的也很好,把诸葛亮的进攻一次次的化解了,所以我认为在攻防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很高明。同时孙资提出的以防守消耗蜀军的战略,以魏国强大的国力尚且不敢大规模消耗,而采取更加稳定和低消耗的防守战术,可见战争对于国民经济的伤害多么深重。许多年以后,曹魏眼看武侯已薨,姜维不是自己对手,才开始准备大规模正面进攻蜀国。而邓艾自阴平偷渡,兵临成都城下,不是刘禅不想抵抗,而是成都卫戍区居然没兵了。你看,国力消耗到连首都的警备都不能充盈,何况其他呢?加上蜀道难,粮草辎重的补给十分困难,使得武侯每次北伐,时间都非常短暂,进行的都很不彻底。
日期:2013-05-06 21:14:30
二是求稳者不适合做突破性的事情。王安石也曾说,刘备打赢赤壁之战拿下荆州,没有选择趁胜追击打曹操,而选择拿下益州进保险箱,“吾见其败也”,这就是求稳带来的弊端。不仅刘备求稳,诸葛亮也求稳:据《晋书?宣帝纪》:诸葛亮进犯天水,曹魏派司马懿应对。诸葛亮听说曹魏大军到了,就亲自带人收割上邽的小麦。各位将领都很害怕,司马懿说:“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守,然后割麦,我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轻装日夜行军,诸葛亮便撤军了。宣帝说:“我军兼程而进,士卒疲劳,这是知兵法的人贪功的时候,而诸葛亮不敢占据渭水,这就容易对付了。”于是进军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宣帝列阵等待。使将军牛金率轻骑引诱蜀军,刚接近蜀军而诸葛亮退兵,牛金追至祁山。诸葛亮屯兵卤城,占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宣帝攻破围墙,诸葛亮夜间逃走,魏军追击,大破蜀军,俘获斩首以万计。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出兵不求奇,太过求稳导致错失战机,作为老对手,我认为这个问题上司马懿是很中肯的。诸葛亮的性格里,的确缺少类似的犀利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发展全能的艰难性。刘邦的手下,萧何管后勤,韩信管军事,张良管奇计,陈平管诡计,四大天王尚且需要分工,而蜀国后期只有一个诸葛亮,这对人的要求太高了!
日期:2013-05-06 21:15:19
三是蜀国北伐,是出现过机会的,比如兵出子午谷。但是诸葛亮多数没有把握住。有时候把成败归于天意,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说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了,所有的努力都尝试了,还是不行,那么就归于天意吧。可是,司马懿在诸葛亮之前,并没有把诸葛亮可能利用的机会都抹杀了,让诸葛亮无机可趁,而是机会明明摆在诸葛亮面前,而诸葛亮却没有意识到。哎,这是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呢?
事应有远谋。围棋的战术中亦有类似的优劣策略之说。看似疏松实有精心谋划的为上策;处处遮挡或想一招置对方于死地是中策;而在棋盘边缘处处设局以求自生的为下策。上策者往往控制大局,志在必得,中策者胜败胸中无数,下策者想求自保却往往功亏一篑。谋事同样如此,贵在有远见卓识,要做到胸怀丘壑,目无全牛,将大局了然于胸,处处皆在意料之内。倘若走一步看一步,看似处处谨小慎微,实则处于被动状态,稍有差迟便会不攻自破。
日期:2013-05-06 21:18:45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用于治理戎狄是他的强项,用于出谋画策是他的弱项;管理百姓他是干才,超过他带兵打仗的才能。这是陈寿在诸葛亮与司马懿长期交战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我认为有其中肯之处,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朋友们,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人物,那就是诸葛亮所处的环境,实在太艰难了。萧何,他就是理民很强,但是,他不管军事,管军事的是韩信,萧何能成为西汉名相,史书对于萧何的评价从没有像对诸葛亮那么苛刻,因为萧何有人帮他分担,同时有强力领导刘邦的指挥。而诸葛亮有吗?诸葛亮的蜀国后期,军事只有魏延,魏延死后沦落到廖化当先锋;文官里蒋琬费祎只是书生,根本不够看;还有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我都不想说他什么了。一切的工作都需要诸葛亮一个人打理,蜀国实在是无人,如此沉重的包袱加在一个人的肩上。所以我给诸葛亮的标题定为《百年孤独》,因为诸葛亮是很孤独的,人们多数看到了他的不作为,却很少意识到他的环境如此艰难;他也想做一番事业,重重阻力却使他无法施展。撇开《三国演义》的神化成分,从《三国志》来探索武侯,我想,杜甫的“长使英雄泪满襟”,恐怕落泪的不仅仅有古往今来的英雄,落泪最多的,应该是武侯自己的心吧。
日期:2013-05-07 01:17:48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 看似吃亏的事情 而背后总是有利可图的。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看破背后的玄机呢?或许大多数人,凭借的是性格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