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37节

作者: 铲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用人,其实是了解人的过程,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非明哲不能至。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昏庸的人不足以知人,而明察秋毫而往往被自己的明察秋毫所蒙蔽;荒诞的人不足以知人,而规矩的人又往往被自己的规矩所蒙蔽。善于明察的人对于别人的长处短处看的一清二楚,规矩的人则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毛病。一个有智慧,有谋略,果断坚韧的人,其长处和短处是结合在一起的,缺点和优点也是杂揉在一起的,因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他们考察的很细密,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那么这些人就不能自全,或者弃而不用,或者就算选拔上来也不重用。而有些这样的人是怀有大才的,这就是为什么刘邦明知陈平品行不端依然重用,曹操不干预郭嘉的私生活的原因。而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没有缺点就矫揉造作自己的行为,掩饰自己的言语,追求做个道德圣人,不去修炼经世致用之才,这样的人就算培养出来了,又有什么用呢?圣人书是用来读的,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则百无一用。表面上看起来严密谨慎,实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人,又怎能委以重任?

  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不能疏远马谡,还日夜交谈,甚至委以三军的重任,导致街亭失守,功败垂成;陈震也曾明言李严不可重用,但诸葛亮不能斥退李严,反而依靠他参与谋划。只因诸葛亮正派,严肃,谨慎,所以马谡,李严就乘机掩饰自己的毛病,而诸葛亮也因此受到他们的蒙蔽。刘备托孤的时候,诸葛亮是一把手,李严是二把手,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的对手。加上李严很多举动都有想分诸葛亮权力的意思,如果说用李严是想用《郑伯克段于鄢》的方式,让对手的罪恶更大一些的时刻再除掉他,可以理解,但是马谡呢?马谡可是和诸葛亮感情很好,不存在故意错用的可能性。一对比就知道,曹操远比诸葛亮知人善任,除了没有处理好司马懿的问题,荀彧,郭嘉,钟繇,贾诩等,所用之人都是很称职的。蜀中也有俊杰,比如帮刘备制定经济政策的刘巴,还有庞统、法正都很欣赏的彭羕,也不见用;甚至于军事天才,以及刘备欣赏和一手提拔的魏延,诸葛亮也不重用。在了解和使用人才方面,诸葛亮值得向曹操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日期:2013-05-09 06:58:26
  一/四,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
  东汉李固说:“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为了天下太平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太难了。书生溺于圣人言,以为天下是可以垂拱而治的,或者是“治大国如烹小鲜”那样简单,或者是“为政以德以信治天下”这样的理想化。等到自己真正参与其中,就会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圣人言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只提出治天下的表面形式,而阐述不出“怎样”,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这样的最终目标。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啊!平治天下,实在是太难了,能做到这一点的大人物们,实在太了不起了!

  据《资治通鉴》: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法正谓亮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亮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意思是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地,很强调严刑峻法,很多人怨恨叹息。法正对诸葛亮说:“以前汉高祖入函谷关,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如今,您借助权势的力量,占据一州的地方,刚刚建立国家,还没有施加恩惠,进行安抚,况且从外来的客与本地的主这间的关系讲,客人的姿态应当降低,希望您能放宽刑律和禁令,以适应当地人的意愿。”
  诸葛亮回答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因为暴虐无道,政令苛刻,造成人民对它的怨恨,所以一介草民大呼一声,天下就土崩瓦解。汉高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宽大的政策而获得很大成功。刘璋糊涂软弱,从其父刘焉那时起,刘家对蜀地的人两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的关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掉威业。蜀地的人专权而为所欲为,君臣之道,渐渐破坏。给予高官表示宠爱,官位无法再高时,反而被臣下轻视;顺从臣下的要求,施加恩惠,不能的时候,臣下便会轻狂怠慢。蜀地所以到了破败的地步,实在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引起的。我现在要树立法令的威严,法令被执行,人们便会知道我们的恩德;以爵位限定官员的地位,加爵的人便会觉得很荣耀。荣耀和恩德相辅相成,上下之间有一定的规矩,治国的主要原则,由此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此文标题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策论题目,完整的叫做《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我认为状元刘春霖的答案,水平应该比我要高,不然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就是我了。他这样论道:“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国家当疲玩不振之秋、内忧外患、其势岌岌不可终日。而朝野方酣嬉而为偷惰之谋、不有以震厉之、则弛者不可复张、而天下终於不救。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善为国者必不敢因循顾忌、而贻天下以不测之患。如猛烈之药,虽非所以养生,然遇沈痼之疾,则固非此不能起也。”

  天下的忧患莫过于不审时度势,而图宽厚仁慈的虚名。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萎靡不振,如果这个时候朝廷还不用雷霆手段激励天下意志,而嬉戏懒惰,那么纲纪就混乱不堪,天下无药可救了(曹操承接汉祚之衰,用的也是猛药,袁绍用宽,败亡)。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说:“为政之道,慢则纠之以猛,残则纠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斯不易之常道”。核心思想就是宽猛相济。所以说诸葛亮于此时用猛,正是审时度势,对国家环境的精准分析之后,采取的治国方略。

  为政宽,对于官吏管理的放松,必然使老百姓受到惨烈的压榨。东汉末年,国家对官吏的放松到了极点,就像没有缰绳的疯牛一样横冲直撞,难道百姓敢出来阻止吗?国家政权掌握在庸人、小人手中,地方上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治官的要诀在于“猛”,养民的关键在于“宽”,二者并行不悖。现在要矫正衰世为政之宽带来的弊病,必须用猛不可。
  东汉末年,阳球曾用猛的方法严厉打击过一批祸国殃民的蠹虫,当时是大快人心;范滂、张俭也曾用类似的办法,但却激起天下大乱且一发不可收拾。治病靠药物,这是相对于身体健壮的人,病好了就要滋补。对于年老体弱之人,如果一味用猛药,很可能病入膏肓。每个王朝的末年,国家的气数几乎穷尽,好比年老体弱的病人。曹操,诸葛亮为政都很慎重,但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猛药。“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诸葛亮用之,“功润一方,吏民衔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又曰,“邦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但是,诸葛亮的治国方略,给他带来了威信,给蜀国带来了稳定,但同时,却使蜀汉将潜力挖掘殆尽,无法拔高,稳定之余做不出更加英霸之事,即《出师表》所说“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所用的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术,是只用其“术”,而没有深刻领悟其“道”,这就是“无其心而用其术”的局限性。诸葛亮治国过于压抑人性,而没有利用好人性的阴暗面去干大事。若诸葛亮读书时不是“观其大略”,而深刻领悟了商鞅变法的精髓,他的成就,很可能远大于此。商鞅变法的巨大意义究竟在哪里,法家治国的精髓又在何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