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最早一代特种兵回忆录》
第10节

作者: 金色蒲公英194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能够感知并表达降落伞打开全过程的人,才能申请跳“手拉开伞”。尽管我第六次飞机跳伞时就符合这个条件,但正式跳“手拉开伞”的要求,在第十四次飞机跳伞时才获得批准。
  上世纪六十年代,空降兵用的降落伞是方形的,展开面积有七十八平方米。偌大一顶降落伞,折叠好之后,就一个大号枕头那么大小。“大降落伞变成了小枕头”是伞包对降落伞实施裹紧作用的结果。而这种裹紧力的持续存在,是靠三个金属锁针来维持的。一旦锁针被拔掉了,这种裹紧力就无法存在了,降落伞就“自由”了,可以被特制的附加装置打开了。所以拔掉伞包上的锁针,是打开降落伞的关键。

  锁针是拉绳的终端,三个锁针靠软钢丝绳连成一体,一脱俱脱。拉绳的另一端是挂在气球或飞机上的,初学者只要敢往下跳,降落过程中锁针就会被自己的体重拔脱,降落伞就会打开。
  跳“手拉开伞”就不一样了。跳“手拉开伞”时,那根拉绳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加装在胸带上的金属拉环。俯身离开飞机以后,任凭身体自由降落,鸟瞰地物四散而去,直到自己认为已经到达预定的开伞高度时。收回左手,推开拉环。靠软钢丝绳与拉环连成一体的金属锁针被拔脱,降落伞被打开。
  刚刚体验只身从天而降时,想动一动自己的一根手指头都是无法实现的难题。要完成“手拉开伞”,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我曾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叠伞时没有仔细检查锁针的平直度,以致一只弯曲的锁针未被检出,没有更换。跳手拉开伞时,自测已经到了预定的开伞高度。我收回左手,推了一下拉环,发现降落伞没有被打开。又推了一次拉环,降落伞还是没有打开。我再推一次……“完了!”我以为这次一定要“出大事故”了,可后来,我的降落伞还是被打开了。

  着陆后,我发现内衣湿透,就是不明白降落伞究竟是如何被打开的?我知道,这一次肯定没有安装自动助开器。难道真的会有“神灵”庇护、“菩萨”保佑?我决定去查看对空摄像,弄个水落石出。原来,是我左手连续做了五次开伞动作,都没能把伞包打开。第六次,我虽然没有想到让右手来帮忙,大脑似乎并没有发出这样的指令,也没有留下这样的记忆。,那只闲着的右手,还是伸过来帮忙了。两只手一齐用力,终于拔掉了弯曲的锁针、打开了降落伞。这大概属于急中生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吧。

  日期:2012-07-27 21:42:03
  对于空降兵来说,跳伞不只是一项运动、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手段。可以利用这种手段,快速、有效地投入战斗。
  初学跳伞时,选择土质松软、土地平整的农场作为着陆场地。之后,凡是有可能成为空降兵未来战场的地方,空降兵都要去跳。在江河湖海、山地丘陵、水网槄田、戈壁沙漠、森林村寨等地方,都可以看到空降兵跳伞的英姿。
  朋友们都知道:在各种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都能驾机飞翔的飞行员,叫做全天候飞行员。而一个优秀的空降兵战士,就应该是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气象条件加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都能跳伞的全天候、全地形空降兵。
  空降兵的跳伞训练,不管转移到哪里,只要条件许可,着陆场地都会设置醒目的“T”形标志。“T”形标志,不仅是着陆中心,也是救护中心、后勤保障中心。

  空降兵在选定着陆中心的同时,位于高空的“投放点”也就一并确定了。空降兵一批接一批地飞来,尽管出发时间不同,却都是在“投放点”附近离开飞机的。降落伞张开以后,寻找“T”形标志、操纵降落伞、朝着“T”形标志去,肯定能在“T”形标志附近着陆。这是经过科学而精确地计算过的,无一例外。
  着陆后,空降兵必须卸掉背带系统,收拢降落伞,把它装进提伞兜,送上近在咫尺的运输车。然后,可以去后勤保障中心,洗把脸,吃点水果、点心之类,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空降兵在打开降落伞之后,朝着“T”形标志操纵降落伞,有百利而无一害。朝着“T”形标志去,这是空降兵的“规矩”,是空降兵的“根本法则”!
  日期:2012-07-27 21:45:51
  空降兵要去不同的地形、地貌跳伞,就必须离开自己的营区,离开自己部队的农场。
  走进了伟大祖囯的秀美山川,真所谓“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在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的世界面前,空降兵的脑子也会变得复杂起来。环境变了:由小变大了、由简单变得纷繁了。人的思想也会跟着改变:少了几分羁绊、多了几分自在。
  但是,无论环境如何改变,生活中是不能没有规矩,不能不守规矩的。该节制时,就要节制,该收敛时就得收敛。如果太放任了,就要付出代价。
  空降兵也不例外,空降兵在跳伞过程中如果对规矩置之不理,一味追求自由,同样会受到惩罚。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空降兵在打开降落伞之后,确实有一种在天空自由翱翔的自由: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怎么转弯就怎么转弯。但是,说白了,这种自由是极其相对的自由,是一种十分不充分的自由。
  这里所说的相对和不充分,就是你必须把朝着“T”形标志去,作为这种自由的前提。
  “偏离了这个前提,又将如何?”
  偏离要有“度”。所以,自由也只能有“度”。
  如果偏离得多了,着陆之后,你就得背着个大伞兜,“呼哧——”、“呼哧——”,喘着大气,走很远的路。有的时候,这段路还真的很难走。把你累得汗流夹背、叫天不应、筋骨酸痛、叫苦不迭,还欲诉无门。记住了这种苦,下次叫你偏离你也不会偏离了。
  如果偏离得更多,后果就很难设想了。在一次居民区地域跳伞时,有这样的一位仁兄:他的降落伞打开以后,一眼就看见“T”形标志了。
  “我就不向着‘T’形标志去,看你把我怎么样?”

  他想做只“快乐的小鸟”,在天空中多一点自由。可是,才一转眼,还没有享受到很充分的自由,“T”形标志就不见踪影了。你说怪不怪:看得见“T”形标志时,他不朝那里去;看不见“T”形标志时,他又一下子慌了神!
  他手忙脚乱、慌不择路,最后,“啪啦——似一声轻雷。”(按:农家主人原话)他把一户农家的屋顶踩了个大洞,还不偏不倚地落在一张小板凳上!
  这种人,因为一念之差,弄得要去修缮农家的房屋,给空降兵部队造成经济损失。
  农家主人受惊不小,当时,虽然还没有赔偿“精神损失”一说,但组织一帮人去慰问,却是部队的传统惯例。
  同样是一念之差,另外二名空降兵战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一年冬天,他们在跳伞的时候,同时飘落在一座水库中,再也没有回来。根据现场分析,如果他们不是故意与“T”形标志的方向背道而弛,是决不可能飘落到那个地点去的。
  “我往‘T’形标志的相反方向去,又会怎样?”他们就是这种一念之差,最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太让人意外了、付出的代价,也实在太大了。(第三章完)
  日期:2012-07-27 21:49:47

  第四章 军营比武蟾宫折桂
  一九六四年春天,一个以“大比武”为主要形式的练兵热潮,在全军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意犹未尽的跳伞训练被暂时搁置起来。
  这时,连队编制也作了一些调整:我从一排二班调至二排四班,并担任四班班长。
  大比武,有点像一场“大考”。
  凡是学过的功课,学得怎么样?能打多少分?都要见一下底。已经学过的军事技术,不管是射击、投弹、刺杀、格斗,还是爆破、地形、障碍、泅渡,也都要在评分标准面前,亮亮相、比比长短、找找差距。
  几轮“模拟考试”(单位内部选拔)过后,连部决定:我们班,参加团体比赛,我本人,参加单兵角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