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部队刚刚进行过一场“战争中,是保存自己重要?还是消灭敌人重要?”的大讨论的缘故吧,比武内容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所谓防御性的项目:“快速构筑单人掩体”。看谁构筑得快,构筑得规范、合理。
应该说空降兵个个身手不凡,通过层层预选,进入正式决赛的,更非等闲之辈。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没有哪个人能稳拿第一。相互之间,总分差距不会拉得很大。
正选名单中,有一个名叫徐华的山东汉子,入伍前是一所体育运动学院的举重健将。此人力大无比,五百克重的手榴弹,有一次投出去将近九十米。简直就是一门小钢炮!令其他选手望尘莫及。力气大,刨土也快,构筑单人掩体的速度,无人能敌。刺杀时,如果力量与他正面相对,被震得双手发麻还是轻的,皮肉嫩一点的,虎口会被震出血来。擒拿格斗时,稍不留神,被他抓住了某处破绽,他可以像老鹰捉小鸡似的、毫不费力的把你举在空中,想怎么处置你,就怎么处置你。……
议论认为:这次比武,仅是走走过场而已,军中魁首,非他莫属。
我是在今年年初,湖北省春节慰问团来空降兵部队慰问演出期间,和徐华认识的。当时,部队特地挑选了两个项目,为慰问团表演。第一个项目是跳伞,我和徐华都去了;第二个项目是举重,徐华去了,我也去了。只不过徐华是去表演的,我与另外一名战友,是去为徐华表演时抬杠铃的。我们两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抬上去的杠铃,徐华可以轻而易举地举过头顶。
我若与徐华站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是:他是实实在在的一条“汉子”,我是一介“书生”;他好比是一尊“铁塔”,我不过是一根“木棒”。
大比武,如果只是力量型武艺一对一的“单挑”。 那么,面对徐华这样的选手,我可能会选择弃权的。螳臂挡车,我完全明白会是什么结果。
我甚至埋怨过老天爷:为什么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拉开这么大?强的,实在太强大了;弱的,又实在太弱小了。要是可以平均一下,该有多好。
最后,我没有弃权。因为,大比武看起来是在比单项,一项一项的比。实质上,是在比全能。决定胜负时,要看你的总分。
日期:2012-07-28 22:14:37
我把徐华和我自已,冷静地、理智地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发现除了力量型项目我会大大落后于徐华之外,智能类项目,如爆破、地形学,我肯定比他强。技巧类项目,如射击、通过障碍等,我也完全有可能战胜他。武装泅渡,还可以跟他摶一博。
通过比较之后,心里有数了。我又觉得:老天爷把粗壮、结实、力大无比给了徐华;又把匀称、灵巧、健步如飞给了我。让我们各有特色。实在不能说有什么偏心。
“就是输,我也不会输得很惨。”有了这种分析,我突然有了底气,反而变得不服输了,更不甘心束手就擒。何况,比武过程中还有一些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因素,我不相信胜负的天平,会一直向着他那一边倾斜。因此,我暗下决心:与他“刺刀见红”,一决高下。
事实上,那些项目能拿多少分,我早已了然于胸。再练,也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
值得下点功夫的,还是那个防御性项目,“构筑单人掩体”。
一次一次的实地演练,双手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结果,还是没有什么长进。在平地上挖一个深度几乎与自己齐肩的深坑,还要能存放食品和弹药,工程量确实是比较大的。耗时少则三四十分钟,多则个把小时,似乎再也快不起来了。
看看自己的双手,血泡连着血泡,老茧挨着老茧。
“总该想想办法才行。”我自己对自己说。
有一天,我突然“灵光一现”:“用少量丨炸丨药爆破一下,不就省力了吗?”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排长许贤,得到老排长的认可后,由连部向师机关提出申请。这项申请立即获得了批准。不仅获得了批准,师部还认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特地派了一个名叫王全的工兵参谋,与我一起试验。
“用爆破法构筑单人掩体”与传统的手工方法相比,不仅节省了许多体力,时间也缩短了一大半。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徐华耳朵里。徐华如法炮制、照此办理,我依旧不占优势。
很快,我发现,用爆破法构筑单人掩体,丨炸丨药的数量、形状、装药深度、方向都会对爆破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循着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反复试验、对比,以求探求最佳效果。
突然有一天,一个试验中司空见惯却又每每视而不见的现象,令我心头一震,对我产生了可以说是带有冲击性的作用。我想通了,看到了突破点,不禁喜上眉梢。
我脸部表情的变化,没有能够逃过王全的眼睛:
“看你喜不自禁,是不是悟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来了?”
王全压低了嗓门问我。
“王参谋,如果我们从现在起停止试验。我敢说,这个项目的第一名就是我的。如果在这里继续试下去,我倒反而没有把握稳拿第一了。”
“什么?什么?是我听错了,还是你在说梦话?”
听到这种似乎是违背普遍规律的话,王全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我对王全耳语了一阵。并要求离开这个试验现场,到一个相对“秘密”的地方去,把自己的新设想单独表演给王全看。
王全见我完全成功了,同意试验到此为止。
日期:2012-07-28 22:18:09
“用爆破法构筑单人掩体”的最后决赛,选定在高庙山举行。八名选手,分成两列,相互之间的距离,大得几乎望不见对手。
“制作点火管!”
扩音器里传出了主考官的口令。选手们各自从简易工兵包里取出预先准备好的器材,按自己的思路,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制作完毕。”
“制作完毕。”
记时员给选手分别、分段记时。事后,从竞赛记录上获悉,我比徐华多制作了一套点火管,只多耗了六秒钟。
“开始作业!”
主考官的第二声口令,把比赛推向了高丨潮丨。硝烟滚滚,炸声隆隆。选手们进入了关键的实质性阶段。
我在指定的掩体位置埋设丨炸丨药,拉响点火管。只迅速后撤了五、六米,就地卧到。
“铛——!”随着一声巨响,泥石飞散着抛向天空。我风驰电掣般跃入已有近米深的掩体,全然不顾前后左右泥石俱下,纷纷坠落。又埋设第二个丨炸丨药,拉响点火管。与上次一样,飞速后撤五、六米,就地卧倒。
“铛——!”又是一声巨响。又是在泥石坠落之前就回到已是“半成品”的单人掩体内。我用工兵锹稍作修正,便在决赛现场发出大声报告:
“单人掩体构作完毕!”
包括制作点火管在内,我这次用爆破法构筑单人掩体,耗时不足四分钟。与别的选手相比,耗用的时间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左右。
爆破规律显示:飞散泥石的抛射轨迹,与地面有十五度以上的夹角。丨炸丨药引爆后,我虽然只有后撤五、六米就就地卧倒,在理论上没有跑到安全区内,身体却在飞散角度之外,实际上也是安全的。我往返奔跑的距离很短,既节省了体力,又赢得了时间。加上我采用两次爆破的方法,爆炸力替我完成了更多的土方搬运量。相比之下,别的选手都是跑到真正的安全区去,长途奔袭,体力消耗大;他们又都是爆破一次,作业量也比我大出许多。省时、省力、少干活与费时、费力、多干活相比,我的取胜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后,不少战友问我:“怎么会想出这种办法来?”
“确切地讲,这个办法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看出来的。”我这样回答。
“经过上百次飞散爆破的实践之后,我发现,没有一块抛射出去的泥石能够落回到原点。因此,我断定爆炸原点在特定时间内也是安全的。”我具体地补充道。
大比武快要接近尾声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