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31 20:09:00
有没有标准的最佳学习时间?没有!
钟形曲线顶部的位置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任务,也会有所变化的。
但一般的规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参照一下名牌理工科大学的作息时间安排,这个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大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了,无论生理、心理,平均水平都是高于中学生的。这个只是参考啊,总之是要看个体的具体情况。达到最高值的用时量不好把握,但是超时后开始走下坡的点还是比较容易警觉到的。
比如增加了学习时间,成绩没有提高甚至反而下降的情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老师特别是家长会跟着感觉下意识地要求学生进一步增加学习时间,拼命补课,渐渐地越滑越远。一个杯子有了漏洞,首先需要做的是找出漏洞补上,而不是看到杯子不满,就拼命补水,补多少漏多少,甚至漏得比补的更多,因为漏洞越来越大,厌倦失败的情绪对成功的阻碍更大。
日期:2011-10-31 20:24:00
学习时间,作息时间平时要相对固定,而且每周必须留出专门的休息、娱乐时间。
也许特殊情况下可以超时,比如偶尔的突击。但突击只能是暂时的,不是常态。无论何种情形,学习时间都不得超过零点,因为那是第二天的时间,借贷是要付利息的,这个可是沉重的高利贷。代价高昂。
这里还有一个平时调解生物钟的问题,必须把兴奋周期调整在白天,因为考试都是在白天进行的。
大考前夕绝对不要临阵磨枪,相反要逐渐减少学习时间,如中招、高考之类的提前若干天,至少三天就基本不要再看书复习了,如果寻求心理安慰,略略翻一翻就行了。考试期间无论如何也不要再去复习了,应考就是了。这个对保持状态,考出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日期:2011-10-31 21:01:00
学习时间与成绩的相关关系暂借简略讲到这里。下面的转到另一个与成绩相关重要方面。
最优解与满意解问题。不是解题的具体问题,而是决策的战略问题哈。
日期:2011-10-31 21:14:00
最优解和满意解是决策论关于目标决策的概念,任何行动都需要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满意的结果。目标如何选择才是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实现的,这与资源以及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我知道一说到纯理论的东西,很多朋友就会头痛了。
那就直接举例,这不是讲目标决策的课程。
何为最优解?何为满意解?
假设有一块玉米地,不大一块玉米地,就假设有十几棵玉米好了,就如你家小园中种的。
如果交给某人一个任务,去掰一棒玉米回来,只要一个啊,尽量大点的那个。追求最优解的人当然就会找出这些玉米中最大的那个,要最大的那个就是他的决策目标,为此他要付出努力,认真地必选所有的玉米,确保拿到的是这些玉米中最大的那个,这个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也就是与他的目标相匹配的资源
日期:2011-10-31 21:28:00
另一种决策目标就是满意解了,另外一个人也被要求去拿玉米,接到的指令与前述相同。但是决策目标不同,此人只是追求满意即可,满意程度高低与付出的成本之间有很大关系,满意度标准高,成本也高,最高就是最优解了。满意标准低,付出的成本也低,在这个例子中,最低的可能就是到了那里看也不看,随便拿一个回来,这个标准最低,只要手里有,不空回就行,当然,付出的时间精力之类的成本也最低。
在工业制造领域,,零件加工精度的高低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密切。还有比如你买辆汽车,数百万元一辆的和数万元一辆的满意标准不一样,付出的成本或者说资源也不一样。这个,满意解,最优解是个什么意思大概说清楚了吧。我们现在来看这个理论在学习以及考试中的应用,这个是老华的独家研究成果啊,呵呵。行为科学,决策论早已有之,学习和考试是人类的行为,也需要决策。正确与否关系成败。
日期:2011-11-01 01:30:00
开始上小学,算是起跑了,正式考试的路程开始了。此时家长和老师们自然是不由自主,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最优解决策方案。目标——满分。当资源足以支持目标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抉择。
从心理学角度,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治疗干预,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分裂。
从决策角度看,追求完美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达成目标的。完美是罕有的,不稳定的,完美往往意味着要走向反面。连古代的皇帝也只是称九五之尊,不敢十全十美。
抢跑的家长本来已经使得孩子输了一局,此时大多还浑然不知,满以为自己孩子领先着呢。此时又要犯第二个错误了。还要继续“领先”大幅度“领先”。
日期:2011-11-01 08:47:00
h欢迎雍医生去爱朋友,不好意思,昨晚你在凌晨还没有休息,感动....
不过这个最优解我的意思还真的和您理解的不大一样。不是战术层次的,具体战术层次的是考场上淡定自若甚,信心满满,以及如何“占尽便宜,能得的分要得,不能的的分也要抢回来一部分”,这个后面会专门讲技巧以及简单的训练方式。这里讲的是从小学开始到高考大获全胜的整体决策规划思路以及总体的安排原则,当然也是可以操作的。不过估计今天不一定能有时间讲多少。不好意思。
日期:2011-11-01 08:49:00
啊呀,又打错字了,欢迎“用一生去爱2011”朋友,对不起,上文匆忙打错了。文中类似错误极多,随手写来,望各位朋友见谅。
日期:2011-11-01 09:16:00
本来老华以为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追求最优解无可厚非,玉米地很小的一块啊,就那两门到三门主课,内容也少。追求满分,“双百”“三满”资源是足以支持的决策目标的。到了初一很多小学成绩很好忽然落下来了,这只是没有实现决策目标的华丽丽的转身,此时“玉米地”大了许多,很多人的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持满意标准为满分的决策目标,应该相应调整为90分或者95分。这个有区别吗?当然,不同的决策目标下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虽然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到了初二增加一门物理,成了压垮许多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初二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最为严重、明显的一年,初三,增加化学,又有一批倒下了。到了高中,“玉米地”进一步扩大,许多非常“用功”的孩子,高一实在坚持不住了,退出了第一集团竞争序列。
你愿意孩子小学次次满分,还是愿意到了高中偶尔满分,多数时候90以上?我常常说,到了高中甚至初中,考90分是水平高,考一百分,也就是满分是运气好,碰巧,你满意的那个玉米就是最大的那个,下一次,你还能满分吗?不一定吧?但是要是水平能够高90分以上还是敢说的,水平一般,那就80,高考600分的说法,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