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4节作者:
寒山憶雪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著名的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都,完善政权机构,随即展开北伐,势如破竹,除一度在山西代州和宁武关遭到山西总兵周遇吉的阻截外,一路未遇大的抵抗。到三月,大顺军已抵达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外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日期:2013-02-27 19:48:09
========更新========
【可能是政策和战略错了】
在官方的标准上,即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为明朝灭亡的标志,实际上,明朝还没有灭亡,在南京,将有明朝的延续政权,史称南明,这是后话。
明朝灭亡多少有些可惜,一是明亡之后,异族侵入中华,把中华“治理”得一塌糊涂,使得国人多少对明朝有了些无法言传的好感。二是崇祯皇帝并不昏庸,有守成之才而无救时之能,偏偏生不逢时,最终只能以身殉国,让人多少对这位亡国之君产生了同情之感。第三点,就历史史实来看,其实崇祯朝十七年的情况,起初乃至最终,都没有十分糟糕,如果用对了治国救时方略,明朝也许能避免灭亡,而崇祯朝君臣偏偏就不止一次策略失误,终至亡国。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十七年来,究竟情况如何并不十分糟糕。
日期:2013-02-27 19:55:08
========更新========
崇祯元年到崇祯四年,孔有德在山东叛乱之前,这四年算是早期。这四年的局势,后金并未十分强大,至少明朝的北方局部可以与后金势均力敌。这时候,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三位帅才还没有浮出水面,满朝可用的有孙承宗、王在晋、袁崇焕等人。西北虽有农民起义,但毕竟只限于陕西一省之地,其余地方尚且太平。期间,虽有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但明军尚能上下同心将后金兵驱出关外,错就错在不应该杀掉袁崇焕。
有人说袁崇焕是明朝的救命稻草,也有人说袁崇焕是欺君误国的卖国贼,笔者认为袁崇焕是卖国贼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但他仅有将才而无帅才,当把一个将才放到一个帅的位置的时候,是小材大用,不出问题才怪。不管哪种说法,袁崇焕是当时明廷可用的人才这一点无庸置疑,有总比没有要好,袁崇焕一死,就少了一名能战的将才。而此时孙承宗也年过七旬,王在晋也失势而不被重用,而应对西北的民乱,用杨鹤的招抚之策本无可厚非,剿也罢,抚也罢,都有道理,关键是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崇祯为了支持杨鹤,甚至发出内帑(皇帝的私人财产),然而也无济于事,这就不是杨鹤的问题了,也不是招抚政策的问题了,而是财政拮据的问题了。
日期:2013-02-27 19:56:20
========更新========
崇祯五年到崇祯十一年,清军第四次入塞之前,这七年算是中期。在这几年,陆续涌现出了洪、卢、孙三位儒将,事实证明,这三位的才干不在袁崇焕之下,尤其是洪承畴,讽刺般地竟然成了将来后金夺取中原的主要功臣。
这七对付后金,基本上处于守势,但也还能守得住,对付农民军,基本上处于攻势,但围剿多年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农民军与后金有很大不同。后金政权体制严密而且高效,但总体实力不够。农民军虽没有严密的体制,既不精锐也不高效,但是农民军有强大的后备,任何受到天灾人祸威胁而无法生存的百姓,都可以加入起义的行列。也就是说,农民军看似无组织无战斗力,但潜在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仅凭剿,是剿不完的。这个时候,只能说朝廷的一味剿杀的方针错了。后金是精锐的,打不一定能打得赢,守却多半能守得住,农民军潜在强大,剿一定剿不完,怎么办?这个时候,上天给大明送来了一位难得的人才,杨嗣昌。
杨嗣昌不同于洪卢孙三人,他不是将才,更不是帅才,但他是相才。他不善于领兵打仗,但他善于制定战略政策。杨嗣昌提出了很明智的解决方法,对付农民军,剿抚并用,对付后金,暂时议和。这个方略无疑是当时最稳妥的方略了,后金自知没有能力消灭大明,议和却可以每年获得“岁币”与榷场贸易换来的棉粮,又能休养生息,何乐而不为。对于农民军,自然不能一味剿杀,但眼前这股势力,自然是要尽快解决的,所以就得剿抚并用。然而两个方略在执行中都出了问题,对于农民军,一错在用了熊文灿,一味招抚,导致张献忠先降后叛,二错在一味地增收赋税,饮鸩止渴,导致北方农民更多地破产而加入起义军的队伍。而与后金的议和政策,杨嗣昌既没有足够的能力让群臣理解接受,皇帝也没有足够的魄力将议和支持到底,结果议和事宜就成了过街老鼠,一旦公开,立刻招致朝野上下的全力攻击,最后议和方略自然是遗憾地胎死腹中了。
日期:2013-02-27 20:58:52
=========更新========
自崇祯十一年末至崇祯十七年,这六年算是晚期。杨嗣昌议和之计的流产,导致了后金的第四次入塞(以明廷议和无诚意为借口),金军在冀鲁两省展开了大规模的劫掠,晚明后三杰之一的卢象升战死。此后,孙传庭被羁押,洪承畴调往蓟辽,不久被俘投降,而内地的民军首领再次起义,并且实力比原来更加强大,杨嗣昌以相才任督师,结果只能是才不对用,失败而终。到此为止,相将帅连番陨落,只剩孙传庭一人堪用了。
但直到此时,局势也仍然有挽回的余地。孙传庭再次上任,职位是七省总督。孙传庭是一个全方位的人才,治军理政都不含糊。到陕西之后,因为关中连年灾祸,田地荒芜,孙传庭一面招募新兵,一面实行屯田,配合一系列革旧鼎新的救时策略,虽然得罪了不少当地豪绅,却使得陕西的军政事务摆脱了对中央财政的过度依赖和消耗,渐渐建立起一支能战之师的雏形。这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孙传庭的保甲政策,截断了破产农民投奔农民军的这个链条,使得农民军在陕西失去根基而无法立足。如果向朝廷能把孙传庭的政策全面推行开来,关内的局势还是大有希望的。
对后金,松锦大战明军大败后,洪承畴又被俘投降,北方显然已经没有了防御后金的实力,这个时候,最好的考虑,应该是迁都南京,根除敌军每次入塞就威胁到国家心脏的弊端,依托江南富庶之地重振旗鼓,平定民乱也罢,收复辽东也罢,都有可能。
然而朝野的压力加上朱由检本人性格原因,迁都没有实现。但就这样也没什么,就凭孙传庭在陕西改制图新,三年五年,也能大有改变。然而陕西的官绅催促皇帝,皇帝催促孙传庭,终于导致孙传庭出潼关而战,结果一切飞灰湮灭。有人说孙传庭只是捉了高迎祥而已,并无大才,实际上孙传庭的才能并不下于洪承畴,只是他与洪承畴的遭遇不一样而已,出关后与李自成作战失败,错不在孙传庭,而在于崇祯帝失去方寸和明军缺乏精兵。明军的精兵多败亡于松锦大战,部下只有新兵以及高杰、左良玉、刘泽清等土军阀,根本无法同李自成的大军相抗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