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6节作者:
寒山憶雪
凭着孙传庭的权力,完全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出战,可谓为朝廷鞠躬尽瘁了,但死后竟然得不到朝廷的追认,相比洪承畴则要凄惨的多。洪承畴弃国投降了,朝廷竟然不知道,大设祭坛追悼,而真正忠于大明的人,战死疆场,尸首无存,却连最终的一点名分都没有,直到南明时期,方才追认。
这四次战役都是朝廷针对后金和民乱的关键之战,结果无一例外,全部毁于皇帝多疑急躁的性格。倘若皇帝对外臣大将有足够的信任,那么绝不至于这四场关键之战全部败绩,也不至于导致甲申之祸。
日期:2013-02-28 11:02:17
========更新========
有人问,朱由检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同样是皇帝的朱由校,为人忠厚而对贤臣孙承宗也罢,权阉魏忠贤也罢,都给予足够的信任,而朱由检却恰恰相反呢?
事实是,两人的父亲,万历朝的太子朱常洛,很不受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待见,太子当得战战兢兢,朱由校朱由检等兄弟自然也就不招待见了,这在朱由检的幼小的心灵中,定然留下一定的创伤。关键还在后面,朱由检是庶出,生母又早亡,常常受到后妈、朱常洛宠幸的李选侍的欺负。朱由校好歹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李选侍对太子要好的多,朱由检就没这个待遇了。于是,一个受后妈欺虐,受共内外的冷遇,没有幸福的童年的朱由检,很容易形成对人多疑不信任的性格缺点。但这一切都是奠基,真正促使朱由检这种性格形成的,要归功于他的哥哥朱由校和他痛恨的权阉魏忠贤。正因为朱由校对魏忠贤过分的信任,才导致了天启四年到七年,这三年明朝“最黑暗”的时代,朱由检充分接受了教训,却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形成了对任何人都怀疑的性格特点。
如果他的祖父朱翊钧没有一时宠幸了他们的祖母王宫女(后来的王恭妃),也许就不会有朱常洛,更不会有他们。如果他们的亲祖母身体强壮些,脸皮厚些,没有因为郑贵妃(福王的生母)的嫉妒折磨而过早丧命,也许,他能够多受到一些关爱,不至于导致那个悲惨的童年,也就不至于形成这样的性格,也就不至于崇祯朝十七年来,朱由检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在中兴一事上毫无建树,反而导致亡国。
历史是有其偶然性的,历史也是可以假设的。你能说,朱翊钧临幸朱由检的祖母王恭妃就是历史必然?你能说,王恭妃体质差病死就是历史必然?你能说,朱常洛恰好就宠幸李选侍就是历史必然?你能说,熹宗皇帝朱由校病死,恰好无子,又恰好他的兄弟就只剩下了信王朱由检一人了也是历史必然?
所以,历史上的很多事,都是很玄乎的,只能说,巧合罢了。
日期:2013-02-28 11:19:06
=======更新========
【偶然中的必然】
然而,仅凭以上这几点,就说,明朝的灭亡是偶然的,排除这些偶然因素,明朝也就不会灭亡,这样,也未灭太过轻率,而历史,是绝不会这么简单的。
可以这样说,明朝可以有机会避免灭亡,也可以延长生存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更让人不觉得惋惜的方式灭亡,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可假设性。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一切的假设,都是建立在明朝会灭亡的基础上的。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既发生的历史吗?并非这样。如果就从那些孤立的不孤立的历史事件中来看历史,历史当然是偶然性的,但从制度、从经济水平、从精神文化这些方面来看,也许历史又成了必然的了。
那么究竟是哪些东西,又让人们觉得,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呢?我们先从一些事件中来看。
崇祯元年,朱由检下令,会推阁臣,由于阉党基本肃清,东林党势力重新恢复,把持了会推阁臣的候选名单,导致了朱由检所信任的非东林党人周延儒、温体仁二人未能进入候选名单。崇祯二年,后金入塞劫掠之后,非东林党人员趁机对东林党发起攻势,突破口在袁崇焕,因为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是东林党,而袁崇焕又与内阁辅臣钱龙锡、韩爌等人交往甚密,诬陷袁崇焕,就可以将东林党骨干拉下水,从而有利于他们夺取内阁权力,当然,边关有没人镇守,国家的将来如何,在他们看来,这都要放到下一位的。于是次年,袁崇焕便遭惨死。
崇祯五年,孔有德发动叛乱,占取登州,身兼促使一场军事革命才能的孙元化被孔有德释放,孙元化忠心耿耿,竟冒死赶往京城,温体仁趁机弹劾,最终下狱惨死,徐光启一手打造的“科技救国”运动就此破产。温体仁为什么要这么揪着孙元化不放呢,原因在于周延儒与徐光启二人。排挤走东林党后,周延儒入阁了,但温体仁还没入阁,到了崇祯五年(1632),与周延儒关系密切的徐光启也入阁了。为了一己私利,温体仁玩起了过河拆桥,趁机整倒孙元化,而孙元化既是徐光启的弟子,又与周延儒关系甚好,这样就能同时将周延儒与徐光启拉下水,最终自己入阁,独揽大权,与上次相同,至于练新兵以强国这类大事,在温体仁的心里,就要排到权力的后面了。
透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朝臣不和,第二点,朝臣多徇私而忘公。其实这两点组合起来,可以用一个更加熟悉、更加恰当、更加专业的词汇来概括,这个词,便是党争。
日期:2013-02-28 12:42:58
========更新========
党争代代有,其影响有多么恶劣,不用多说。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党争起于万历朝,而明也亡于党争,确实很有道理。但在这里,并非是去探讨党争如何如何破坏朝政,如何如何使得大明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而是去探讨党争是究竟如何产生的。
在朝为官的,肯定有不少人雄心壮志,想居高位,干大事,但是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丞相及明代首辅一职,很多情况下只有一个位置,为了得到这个位置,政见主张不同的人,就开始了争夺,由于没有民主,没有公开的竞选,只能通过阴谋、暗算、整人、拉人这一系列权谋手段来实现。起初,还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争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信念相互一致的人,便会团结在一起,以增加在斗争中的胜算,这样发展下去,原本个人之间的斗争就变成了各个小团体之间的斗争。再久而久之,个别小团体能量十足,发展成大团体,对小团体形成压倒性优势,为了保住碗饭,其余小团体联合起来,于是,随着这样的趋势,满朝基本上会形成两到三个大团体,相互斗争,水火不容,这就是最终的党争。
通观有明一朝,可以发现以上基本符合明朝的状况。朝臣之间的相互斗争,基本上从英宗天顺朝开始。徐有侦诬陷于谦、李贤斗倒徐有侦、张璁斗倒杨廷和、夏言斗倒张璁、严嵩斗倒夏言,基本上都是个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参杂进来的人虽有,但也只是个别而已。而徐阶斗倒严嵩、张居正斗倒高拱,则明显有了小团体斗争的特征了。而到了万历天启朝,著名的东林党与“三党”(浙党、齐党、楚党)之争,则已经到了党争的最激烈的阶段,这种大团体斗争,一直持续到崇祯朝、弘光朝、永历朝,影响极为恶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