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还行。接下来,老华敲敲桌面,这个东西有三态吗?
迟疑了一下:没有。
看看,并没有掌握这个概念。既然物质都有三态,这个东东虽然老华也不知道它的分子式,是什么物质也不敢确定,但是它是物质这一点还是敢确定的。既然如此,它当然有三态了,只是在正常情况下,达不到所需条件而已。物理不能要从“原理”出发思维,而不是从“常理”出发,常理是感性,原理是理性。
解释之后,再问:那堵墙的物质可以有三态吗?
有!
好了这回是掌握了。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数不尽,一旦概念清晰,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犯迷糊了, 这个集团的“敌人”已经被包围了,没必要再去出数百乃至数万的类似练习题,那是没有穷尽的。
从感性出发,地球是圆的不是平的,太阳比地球大,而且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这些都是不符合“常理”的。你可以怀疑权威,但是不能怀疑一切,尤其前人已经无数次证明了的公认的东西。
日期:2011-11-06 11:17:00
继续说引导孩子读书。
有些罗嗦了,再说读古文经典的事情可能有朋友无论如何也不认同的,呵呵,求同存异。
理工科的学生要想有大成就,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就把文史底子扎牢。这个很实用。
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的东西,一般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渐加深难度,而需要记忆或者以纯粹记忆为主的东西基本算是没有台阶的,反而是在小学阶段最有优势,一方面是有时间,另i方面,他这个时候的确是记忆力超好,有记忆的需求,好奇心,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渴求等等,有客观基础。只要不是强求,不设标准,自由阅读,自然会有积累。你看看,高考现在古文占到多大比例了?这个,老华又开始用眼前利益引诱大家了,呵呵。当别人家孩子这个时候为了应付古文焦头烂额,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仍然效果不佳的时候,你的孩子基本不用复习,仅仅课堂时间就足以把这一部分轻松拿下。什么感觉?大批时间可以调去增援那些吃紧的科目,呵呵!倒不一定是这些古文他都读过,背过,只是首先他不怕这个,心理上有优势。这是熟人,他乡遇故知,很亲切。比如你孤身一人到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之类的地方,人海茫茫,无亲无故,这个时候看到一个有些面熟的人,交谈之下才知道这个原来是小时候隔壁班上的女孩。呵呵,就此Fall in love的可能都有啊。
日期:2011-11-06 11:31:00
本来还想说说具体的操作方法,算了不多说了,楼歪的太很了。这样下去这么时候才能说到本来要说的考场心理学啊。
简单说点原则,趣味性还是趣味性。不得强制,一定不能强制,那样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厌烦。
可以从配乐录音开始,比如早晨的起床时间,一定要不经意地,不留痕迹地做。
不可贪多。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建议从《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开始,这个是高深的哲学,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会悟出许多东西,一生受益。而且它比较短,81章总共才5000多字。
呵呵,这个打住。说下面一个地理、历史、地图与万里路。
日期:2011-11-06 18:38:00
历史,人类对自己发展历程的认知,我是怎么来的?我们人类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个国家怎么来的?人家那个国家怎么来的。现在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过去什么样子?孩子自身本来会有这样的为什么的?到后来,没有了,网吧了,歌厅了,追星了,......怎么回事?你问我过去的事情啊,那时候还没我,我怎么知道?
凡事能进入历史书的都是不是寻常人物,寻常事件。读历史书能让孩子,特别是激发男孩子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豪情万丈,青史留名云云之类的少年梦,当然可能有人反驳我,我只想让我的孩子做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这个也没错。我不反对,这活我不是对您说的,我是对那些有这想法,望子成龙想法的家长说的。能不能圆梦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从小立志青史留名的孩子大约不会早早地去混网吧,沉迷网游啥的。再者,到了中学要学历史滴,是要考试滴,中招考试是要计入中招总分滴。那个时候他的时间很紧了,本来最佳阅读时间就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在大部分孩子初步具备阅读能力时,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课本可以做为课外趣味阅读品了。当然,不考试,也比测验检查,更不做作业。纯粹好玩。那里面有很多故事,还有好看的插图。如果孩子有了兴趣,继而可以买图画版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给他看了,你可以自己先看,等他来抢的时候很不情愿地借给他看。记得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的一套很不错的。如果孩子到了五年级找你要《二十四史》看,你可不要舍不得花钱哟。会吗?当然会,老华身边例子多多。
这个,历史这么枯燥........?
我真的佩服一些中学的历史、地理老师,本来这样有趣的讲故事、说评书一样的课程竟然在在很多人心目中变成了这个样子,不容易啊,不容易!
所以才要趁着小学有时间培养兴趣。这个和数理化不同,和古文不同,本来就是有趣味的东西,小孩子哪有不喜欢听讲故事的?或许有。
莫须有,呵呵。
日期:2011-11-06 19:15:00
地理是对我们自己生活的空间的认知,这个在儿童时代也有想知道的正常欲望的,不知道后来怎的很多人没有了。,老华估计这个大约很多中学地理老师难脱干系。
常常听到一些人说最近到哪儿玩了,旅游来着,如何如何,再问具体位置,对不起不知道,至于路线距离云云更是不知道啦。某次,某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实验基地活动,就在附近郊外与某县交界处。家长有事去接孩子,打电话问带队老师具体位置以及行车路线,老师竟然不知所以,以找不到来时的大巴车司机托词,还好班上有一个孩子清晰地替她报出了位置和路线。观察力着事了得。
地理是一种能力,不仅是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很多住校中学生甚至说不清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周末只能等家人来接,保持了幼儿园的光荣传统。这个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
许多成年人,如果没有人接送的话,让他出差还真的让人不放心,真的担心他走丢,还好,现在通讯发达,手机普及了。
记得2000年去日本出差,有一个来自东北的同事外出寸步不离拉着老华,生怕走丢,东京街角明明有地图,在日本参观日本皇宫时他每每停住指着地图问老华:快看看,咱们这是到哪儿了,老华也不懂日文,可那地图多半的字是汉字啊。
记得很多年前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个女研究生在郑州火车站被人拐卖的事情,这个学生要是稍微有点地理尝试就会在火车上发现要去的地方和要合作业务的地方方向完全不对的啊。
前段应一个家长朋友的请求去考察他家小区附近的一个据说总部在北京的精品补习班。这个,本来老华是很反对上补习班的。不过对方一再邀请,老华也好奇,去考察考察。人家很客气,带我们参观,因为这位朋友已经交了数万元培训费,是人家的客户,而老华似乎也是潜在的客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